所以,自己在心里一定要这样想:“今天一天,我都不会露出不悦的脸色。”这是你自己本身的事,别人帮不上忙,努力不让外界的事改变自己的心情,这也是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到的事。当然,令我们不悦的事很多,有时难免会发怒而形之于色。倘若你高兴时就露出笑脸,心情不佳时又摆上臭脸,那又有谁愿意与你相处呢?但是若有不愉快的事,即使自己受了委曲,仍不形之于色,别人做不到的,但如果你做到了,那么人们就会对你佩服得不得了。
如果你能够把不悦之情不形于色的话,那么你就离成功不远了。自古以来,凡是成功人士,很少有因外界事物而亦喜亦忧的。当然,人有时会高兴,有时不免忧愁,但千万不要被情绪所左右。有高兴的事,表现在脸上无妨,悲哀的事就千万不要表现出来。因为将一切都表现在脸上,更会促使情绪强烈化。而不能忍受悲哀,常把仇恨表现在脸上的人,恨也会加倍的。因此,成功立业之人,对这方面都应尽量做到不形于色。
大家认为你是不会随便改变脸色的人的话,你的上司可能早已在心里对你敬畏三分了。因为无论上司如何骂你、嘲讽、冷淡待你,你都能默默承受,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这种超级厚脸修养需要有相当的自信才可做到。在你失意和得意的时候,都能泰然自若,不表现出不悦之色及骄傲之情,在别人看来,也会觉得你是很伟大的。
这不是说你做错事不用道歉了。该道歉时,就要主动道歉,却也不必感到自己很糟糕、不中用,你要做一个负责任但不卑躬屈膝的人。千万不要闷闷不乐,因某事而过分拘泥不化。丰臣秀吉曾说:“人不可以总是感到卑下。”自觉卑贱,是最愚笨的事。道歉并不是卑躬屈膝地低头,而是坦然地低头,且不伤害到自己的自尊。
“雁飞过潭,潭不留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雁飞过了潭,它的影子也不会留在潭面上,只是在那一瞬间,它的影子会留在潭面上,一旦飞走后,潭面又回复到原状。即对外面所发生的事,我们当然不能没有反应,但不要总是拘泥于心,毕竟往事已矣。
有一首日本的歌这样唱的:“晴也好,阴也好,富士山始终不变。”由此看来,经常不露出不悦神色是对的,上司也会对你产生敬畏之心。倘若有一天你突然展额一笑,会令人感到有无限的吸引力,这将是多么动人的魅力啊!
如果在表情上你能带有着亲切的笑容,那就更理想了。倘若具备敏锐的头脑,果决的实行力和强烈的责任感,但却缺少人性,则一旦离开工作后,即与白痴无异。然而,一个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太过于完美,人家亦不敢接近你。
在待人处世之中,一个人一旦成为一个可爱的人之后,同事和部下都会亲近你,自己深得人缘,成为社交场的“宠儿”,让你成为待人处世的高手。厚黑教主李宗吾特意提醒说: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并不是胆小怕事,它是对于真实感情的一种掩饰而不是扼杀,是为了保全自己而不是苟全性命,它的“不露”是暂时的,只要时机一到,最终还是要大显伸手的。
西汉末年的王莽篡位,极度地贪婪。统治秩序极其的混乱,人们都是苦不堪言,绿林、赤眉两军适时打起反王旗帜,共图大业。但起义军内部不和,经常为权势而争斗不已。刘秀之兄刘寅是最早起兵反抗王莽的,威名远扬,众心拥戴,特别是昆阳大捷后,刘秀兄弟更是声名大盛,这自然遭到更始皇帝刘玄的猜忌。公元23年,绿林军内部为争权夺势,设计杀死了刘秀的哥哥大司徒刘寅和手下得力大将刘稷。刘秀得知之后,虽然说是悲痛万分,可是他却一滴泪不流,因为他还没走好下半局“棋”,用以消除更始皇帝对他的疑惑。
一天,刚拟好圣旨,准备召刘秀回来的更始皇帝刘玄,突然得知刘秀不召而至,便想趁机抓住他的过错,然后名正言顺地治刘秀的罪,马上命刘秀进殿,瞪着一双挑剔的眼睛,看刘秀如何行事。只见刘秀单身进殿后,行了三拜九叩大礼,伏地道:“陛下,微臣未能追随陛下左右,失之督察臣兄刘寅,致使刘寅大逆不道,冒犯了陛下,臣以为刘寅罪该斩首。微臣的将军之职,乃是陛下封赏,愿竭尽全力,以效忠陛下,并以补兄长之过。”刘秀的这一招,令包括刘玄在内的所有人面面相觑,他们根本没想到刘秀会伏阙谢罪,并深深自责。刘玄只好支吾其辞地说道:“看在是同族的情分上,就去替他收了尸吧!”
刘秀道:“谢陛下!”后退出大殿。来到刘寅的大司徒府,刘秀见侄儿和嫂子潘氏哭得泪人似的,他的心里也犹如刀割,但他见有兵丁杂人在场,不仅不哭泣,而且也不按照礼数去刘寅的灵前痛哭一场,只是面若冰霜,冷冷地说道:“刘寅冒犯圣颜,既已被诛,就不必过分悲伤了。皇上皇恩浩荡,并不连带他人,这就该知足了。我未得皇命,不能离开,刘氏冢墓在舂陵,谁愿扶枢归葬?”
刘寅的家人本指望刘秀回来之后,能为刘寅讨个公道,没想到刘秀竟是这个态度,一家人顿时寒了心。刘寅的妻子潘氏,是万万没想到一向与刘寅交好的三弟一下子变得这样无情,当即拉下脸来,命人套车,装上棺木,即刻离开了大司徒府。众人不肯再与刘秀多说一句话,刘秀一个人回宫廷了。
这一“韬晦”之计,使刘秀虽然暂时保住了性命,但刘玄始终对他还是不相信,不仅不加封他的昆阳之功,而且再也不让刘秀重回颖顺去带兵。刘秀知道刘玄对自己仍不放心,便继续谨慎行韬晦之计,整日就在自己的府内,起居饮食,一如既往,脸上没有丝毫不满的情绪。甚至为了继续麻痹刘玄,以显示自己碌碌无为,刘秀特意请刘玄赐婚,与阴丽华完婚,这样,刘秀终于骗过了当时已被拥立为帝的刘玄和诸多参与谋杀哥哥的将领的眼睛,保住性命并渐渐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刘玄及亲信见刘秀婚后整天闭门不出,与妻子缠绵,觉得此人意志已经消沉了。便想让没有“野心”又具备治军天才的刘秀出征,为自己打天下。就这样,刘秀被封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派他去河北巡视州郡。按说,在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刘寅之后,刘玄应该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刘秀一起杀掉,但刘玄厚黑学的修炼毕竟欠火候,关键时刻心“黑”不下来,从而为自己埋下了后来的杀身大祸。
刘秀趁着良机在河北境内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并将河北定为自己的立足之地。更始三年(公元25年)初,刘秀势力已成,便公开与刘玄决裂。6月刘秀登基,是为光武帝,建国号汉,史称东汉。此后,刘秀率军一举打败绿林军,杀了刘玄,自己当上了东汉的开国皇帝。这才有了封建治世上的“光武中兴”。
丧兄之痛不可谓不大,但是刘秀却能忍此大的悲痛,强装笑颜,不露一丝一毫的痕迹。假使他当时便发一夫之怒,非但不能为惨死的兄长报仇,反而白白送去自己的一条性命。只有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才是上上之策。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刘秀只有32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可他竟然能把脸皮练到如此的厚度,相对于其先祖刘邦来说,真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二、官场“厚黑”运用技巧
1.登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
一些人的仕途之路是通过牺牲别人的利益来实现的,如果换成是你,会如何做呢?表面上堂而皇之的说法,肯定是舍己为人,但待人处世厚黑之道的方法虽然上不了台面,却最实惠。这就是把别人的肩膀当梯子,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就不要管别人是怎么说,怎么看,只要你觉得自己过得舒服、活得潇洒自在就行了。
本来是个盗贼头子的王君廓,投降唐朝后,借着高超的武艺和勇猛作战,出生入死,立下了不少战功。然而真要谋取大官,更需要的是政治资本,所以王君廓的战功只换来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右领军。王君廓不满现职,希望能在政治上找一个“肩膀”当升迁的梯子,但这个“梯子”该到哪儿去找呢?
十天后,终于机会来了。原来唐高祖有个孙子叫李缓,无谋无勇,不但无功可述,还为李唐家族闹过不少笑话,但高祖因顾念本支,不忍心加罪,仅仅把他的官位一贬再贬。这一次高祖调任李缓为幽州都督。因为怕李缓的才智不能胜任都督之位,便特地命右领军王君廓同行辅政。李缓见王君廓武功过人,心计也多,便把他当作心腹,许嫁女儿,联成至亲,一有行动,便找他商量。王君廓却自有打算,他心想无勇无谋却手握兵权的李缓,稍稍加工,不就是自己升迁之途最理想的“通天梯”吗?于是,王君廓开始加工他的“通天梯”了。
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自己坐上了太子之位。虽然不少皇亲国戚对此事不敢公开议论,但私下却是各有各的看法。特别是对于李世民做了太子之后,还对已故太子、齐王家采取了“斩草除根”的做法,大家更是认为太过残忍。李世民对此当然也是心里有数。王君廓为捞政治资本,对这一政治情形更是清清楚楚。于是,当李缓来问他“现在该不该应诏进京”时,他便煞有介事地献计道:“事情的发展我们是无法预料的。大王奉命守边,拥兵10万,难道朝廷来了个小小使臣,你便只能跟在他屁股后面乖乖地进京吗?要知道,已故太子、齐王可是皇上的嫡亲儿子,却也要遭受如此惨祸,大王你随随便便地到京城去,能有自我保全的把握吗?”说过之后,竟做出要啼哭的样子。
听过之后的李缓,顿时心里“明朗”了,愤然说:“你的确是在为我的性命着想,我的意图坚定不移了。”于是李缓糊里糊涂地把朝廷来使拘禁了起来,开始征兵发难,并召请北燕州刺史王洗为军事参谋。兵曹参军王利涉见状赶忙对李缓说:“大王不听朝廷诏令,擅自发动大兵,明明是想造反。如果所属各刺史不肯听从大王之令,跟随起兵,那么大王又如何能成功呢?”
李缓一听,觉得也对,但又不知该怎么办。王利涉进一步献计道:“山东豪杰,多为窦建德部下,现在都被削职成庶民。大王如果发榜昭示,答应让他们统统官复原职,他们便没有不愿为大王效力的道理。另外,又派人连结突厥,由太原向南逼进,大王自率兵马一举入关,两头齐进,那么过不了十天半月,中原便是大王的领地了。”
李缓听了这个计划之后大喜,并非常“及时”地转告给了心腹副手王君廓。王君廓清楚,此计如果得以实施,唐朝虽不一定即刻灭亡,但也的确要碰到一场大麻烦,自己弄得不好真会偷鸡不成蚀把米,便赶忙对李缓说:“利涉的话实在是迂腐得很。大王也不想想,拘禁了朝使,朝廷哪有不发兵前来征讨之理?大王哪有时间去北联突厥、东募豪杰呀?在今天之计,必须趁朝廷大军未来之际,立即起兵攻击。或许只能攻其不备,但是这样才会有胜利的把握呀!”
李缓听后,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道理。便说:“我已把性命都托付给你了,内外各兵,也就都托你去调度吧。”王君廓迫不及待地索取了信印,马上出去行动了。王利涉得此消息,赶忙去劝李缓收回兵权。可就在这时,王君廓早已调动了军马,诱杀了军事参谋王洗。惊惶失措的李缓又接二连三得到关于王君廓一系列行动的报告:朝廷使臣,已被王君廓放出;王君廓暗示大众,说李缓要造反;王君廓率大军前来捉拿李缓……李缓几乎要吓昏过去,回头再想求救于王利涉,可是没料想王利涉见势头不对,早就跑得无影无踪。
李缓实在是无计可施了,只好带了一些人马出去见王君廓,希望能用言语使王君廓回心转意。没想到,王君廓与他一照面,便把他抓了起来,不容分说就把他送到了朝廷。诏旨很快下来了,李缓废为庶人,踩着庐江王李缓肩膀的王君廓,就这样接替了李缓的原职位——幽州都督。
2.两面煽风,坐享渔利
你留心一下周围的环境,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情况:一个单位里三个同事,当出现一个空缺时,能够得到晋升的往往并不是各方面较强的那两个,而是能力最差的一个。表面上看似乎不可思义,但如果你明了其中的奥妙,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原来背后捣鬼之人,恰好是能力最差的那一个。他两面煽风,闹得两个强者争得不可开交,令主管上司都无法摆平,最后只好起用那个虽然能力一般,但却是老实而又听话的,而且没什么争议的差者。
更显然的是在官司场中待人处世时,弱者想在两个强者之间谋得生存的空间,甚至要比强者活得更好,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使两个强者产生矛盾,让他们斗起来。一方面双方可能会两败俱伤,这种结果自然对你有利。而另一方面你也可以使两个强者认识到你存在的价值,总而言之,也就是让两个强者认识到在他们之间存在一个弱者缓和的局势,休养生息,积聚着有生的力量,从而获得最终的胜利,这是一个很必要的条件。
吴王夫差在灭了越国之后,为了争夺中原的霸主,联合鲁国一齐去攻打齐国,引起了齐国的内乱。齐国人杀了齐悼公,归附了吴国,立齐悼公的儿子为国君,是为齐简公。齐简公拜陈恒为相国,让他掌握齐国的大权。刚刚出任相国的陈恒立功心切,对齐简公说:“小小的鲁国竟然敢跟着夫差来欺负我国,这个仇我们不能不报。”
齐简公也是感觉到堂堂一个昔日的霸主大国,竟然会在鲁国的攻击下认输了,实在是太丢面子,就命陈恒发兵去攻打鲁国。于是,陈恒派国书和高无丕两位将军领兵,前来攻打鲁国。这时候,孔子正在鲁国编书,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十分吃惊,说道:“鲁国是我父母之邦,哪能让人家灭了呐!”于是就派他的弟子子贡去见陈恒。
陈恒一看见子贡就说:“先生是替鲁国说话的吗?”
子贡说:“不,我是来替齐国说话的。可有一样,我不能随便说。”说着就往四下里张望一下。
陈恒也很明白他的意思,命手下的人全部退下。然后心平气和地向子贡拱了拱手,说:“请先生多多指教!”
子贡说道:“相国执掌着齐国的大权,难道就没有大臣跟你争位吗?就拿你这次派来的国书和高无丕来说吧,他们来打软弱无能、国小兵寡的鲁国,准能马到成功。他们的功劳一大,势力也就大了,总有一天要与您争夺相位的。要是您叫他们去攻打强大的吴国,先把他们牵制住,相国治理齐国那不就很方便了吗?”
这一番话把陈恒说得是连连点头。他就按照子贡所说的去做了,把人马驻扎在汉水边按兵不动,派人去探听吴国的动静。接着,子贡又去到吴国,面见了吴王夫差。夫差早就有了称霸的野心,一向都是骄傲自大,并且特别喜欢人家奉承他。
子贡一见面就对吴王说道:“上回贵国联合鲁国去打齐国,齐国认为这是个挺大的耻辱,老想着报仇。如今齐国的大队人马已经到汉水了,他们打算先把鲁国灭了,然后再跟贵国报仇。要让我看,大王倒不如先发制人,派兵去攻打齐国的军队。您要是把蛮横的齐国打败了,不光是救了鲁国,中原的霸主您不是准能当上了吗?”这些话句句都说到夫差的心窝儿里面了,他立即派兵向汉水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