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典故,说的就是楚庄王以退为进、以静制动,表面上荒淫废弛,实际上在观察大臣的忠奸,最终终于知晓臣僚的真实,亲君子远小人,一举成为春秋霸主之一的例子。
从史书上查看,公元前614年,楚穆公去世,他的儿子侣继承王位,史称楚庄王。看到楚国新王初立,晋国便想利用这个机会恢复已经失去了的霸业,并开始四处活动,利用自己尚未完全失去的影响,把几个早就依附于楚国的小诸侯国都拉到自己的旗下,建立了以晋国为首的联盟。楚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势力范围眼看就有化为乌有的可能。楚国上下一片恐慌,纷纷要求楚庄王采取措施,与晋国一决雌雄。
可是,楚庄王继位后却似乎一点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自继位以来,整天就知道寻欢作乐,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发一道有关国家大事的命令,不免令人大失所望。群臣们纷纷上谏大王要节制淫乐,应该以国事为重。楚庄王对这些上谏都不屑一顾,甚至对继续上谏的大臣下了一道死命令:“今后如果再有人敢议论国君是非得失者,格杀勿论!”命令下达后,果然上谏的人没有了,楚庄王继续全心全意地寻欢作乐。然而,毕竟还有不怕死的忠臣。一天,大夫伍举要求见国王,说有要事禀告。这时的楚庄王正忙于和宠姬们作乐,哪里有半点心思听什么要事。但是自己毕竟是一国之王啊,不见大臣又不行,只好下令带伍举上来。伍举走进大殿,只见楚庄王左手搂着一位从郑国来的美女,右手把着一位从越国来的美女,正坐在一大堆乐器中间,尽情地欢笑。看见伍举走了进来,楚庄王才收住了笑,满脸不高兴地对伍举说道:“你有什么要紧的事赶快说,没看见我在这儿忙着吗?”伍举知道现在发火只会把事情搞糟,而且还可能真的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便强忍住愤怒,笑着对楚庄王说道:“事儿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臣下听说大王特别喜欢猜谜语,臣下这里有一个谜语,许多人都猜不出来,所以今天特地来献给大王,看大王是否能猜出来。”楚庄王就喜欢猜谜语,特别是一听说别人都猜不出来,兴趣马上来了,连忙对伍举说:“快讲给我听。”伍举看到楚庄王已经进了自己的圈套,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没有什么危险了,便一字一顿地慢慢说道:“山上有只鸟,三年不飞翔,三年不鸣叫。请问大王这是只什么鸟?”楚庄王明白,这是在说自己呢。可这是自己同意他说的,又不好问罪,便只好故意作出一副失望的神情说道:“我还以为是什么妙谜呢,原来就是这么一个呀,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嘛。伍大人可以回去了,我明白你是什么意思。”伍举满以为楚庄王既然明白了自己的意图,肯定会有所收敛的。没料到,此后的几个月,楚庄王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所作所为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夫苏从实在看不下去了,再也不顾什么禁令,趁上朝的机会,在大殿之上慷慨陈词,希望楚庄王能够以国事为重,远离身边那些只知逢迎拍马屁的人们,彻底治理国家,使楚国能够称霸中原。楚庄王似乎十分地疑惑不解,两眼直盯着苏从,任凭他往下说。等苏从把话说完了,楚庄王才慢悠悠地说出了一句任何人听了都会感到心有余悸的话:“难道你没有听到我的命令吗?”苏从镇静地回答说:“臣下是大王的臣下,对大王的命令岂能不知!”楚庄王又问:“既然你知道不准上谏的命令,却还在上谏。难道你不怕死吗?”苏从回答道:“如果我的死能够使大王成为贤明之王的话,臣心甘情愿地去死!”众大臣看到苏从竟敢和国王辩理,都以为这个苏从肯定被杀无疑了。大家不由地都捏了一把汗,只等着楚庄王说出那句话了。
实际上,所有大臣没有一个人了解,楚庄王表面上寻欢作乐,却是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忠臣、良臣和智臣。因而,楚庄王不仅一点火也没有发,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大臣们都被搞糊涂了,只听着楚庄王一个人笑,谁也不敢说一句话。
楚庄王尽情地笑够了,才满面春风地对苏从说:“我整整等了三年,终于盼到了像你这样的忠臣。你们是楚国振兴的真正希望之所在!”随后,楚庄王下令,杀掉了三年来围在自己身边的那些只知拍马屁奉承的官员,并下令整顿治安,杀掉了数百名为非作歹的惯犯,提拔了数百名在这期间敢于上谏、治国有方的官员。并任用伍举和苏从全面负责国家政务,全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楚国迅速地发展起来,终于打败了晋国,成了中原的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在摸清下属真实想法的时候,也要对下属有宽容的态度。
人生在世,即便是身处高位之人,也不可能件件事都那么称心如意,谁也不敢保证没有人会在做事说话的时候冒犯你。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心中就气愤不已,有些修养好的人沉默不语,但明显表示出不快的神色,而毫无修养的人则要破口大骂了。按照李宗吾的说法,气量如此小的人,连厚黑殿堂的门边都不沾,怎么可能成为厚黑高手呢?
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如此行事的话,那不是每天都要气个半死?须知别人在做事、讲话的时候,冒犯你、抢白你,大多是心直口快的人或是亲朋好友,他们绝对不是故意要让你处于难堪的境地,而是想让你把事情做得更好。对这样违逆你心意的人或事,应该首先冷静下来分析一下他的所作所为是对自己有利还是无利,而不是马上发起火来。不论对方有意还是无心,都是用一副厚脸,掩盖自己内心的不快。因为,只有宽容下属的“无礼”,他们才会更好地为你效力。
别人不小心做错了事而违背了你的心思,或是打乱了你的计划,对方根本就是无心为之,如果你不善加处理,不能忍受别人无心的过错,大发其火,只能是加剧对方的惊惧,事情越办越糟。要不然就是对方由此记恨在心,成为以后冲突的隐患。
别人冲撞了你,你心中肯定不高兴,那么你干扰了别人,或是冲撞了别人,人家心中也同样会产生不快之感,所以在商场处世中一定要谨慎小心,注意观察别人的言行。当然这也不是因为怕逆了别人的心,违了他人的意,就察颜观色,这只能是让别人更看不起你的为人。应该是大度为怀,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获得别人的理解和信任,才能更好地工作。
在宋太宗时期,有一天官拜殿前都虞侯的孔守正和另一位大臣王荣在北陪园侍奉太宗酒宴,孔守正喝得酩酊大醉,就和王荣在皇帝面前争论起守边的功劳来,二人越吵越气愤,把太宗晾在一边,理也不理,完全失去了为臣应有的礼节。侍臣实在看不下去,就奏请太宗将两个人抓起来送吏部去治罪,太宗没有同意,而是让人把他们两人送回了家。第二天,二人酒醒了,想起昨天的行为,不禁害怕,一起赶到金銮殿向皇上请罪。太宗却不以为然,对昨天两人的行为不作追究,而是说:“朕也喝醉了,记不得这些事了。”
宋太宗干脆说自己也是喝醉了,对两位臣属对自己的冒犯不加追查,既没有丢失朝廷的面子,而又让两位大臣警觉自己的言行,这是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一心想去做的事情,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罢了,其实未必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未必就是一件有利于自己的好事。自己身在其中,难以认清此中的利与害,旁观者却能看得很清楚。当别人给你指出来的时候,你也许会认为这是违背了你的本意,破坏了你的计划,扰乱了你的美事,于是就大怒,或是进行对抗。须知忤逆不忍、忠言不听,势必会造成众叛亲离,自己最后成了一个令人厌恶的人。
历史上的明君,大多深谙厚黑之道,他们或是礼贤下士,听取别人的建议,或是纳谏如流,倾听他人的批评,不以此为逆。遇到破坏自己情绪的事,虽然一时心头不快,但考虑到大局,以事业为重的时候,一点暂时的不快又算得了什么呢?不过,宽容下属的无礼,有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过人的厚黑本领,还真不行。
汉文帝时,袁盎曾经做过吴王刘濞的丞相,他有一个从史与他的侍妾私通。袁盎知道有人偷了自己的“老婆”后,并没有将此事泄露出去,而是装作不知道此事。但有人却以此吓唬从史,那个从史就畏罪逃跑了。袁盎知道消息后亲自带人将他追了回来,并将那名侍妾赐给了他,对他仍像过去一样器重。
在汉景帝时,袁盎入朝担任太常,奉命出使吴国。吴王当时正在谋划反叛朝廷,想将袁盎杀掉。他派五百人包围了袁盎的住所,袁盎对此事却毫无察觉。恰好那个从史在围守袁盎的军队中担任校尉司马,就买来二百石好酒,请五百个兵卒开怀畅饮。兵卒们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瘫倒在地。当晚,从史悄悄溜进了袁盎的卧室,将他唤醒,对他说:“你赶快逃走吧,天一亮吴王就会将你斩首。”袁盎问道:“你为什么要救我呢?”校尉司马对他说:“我就是从前那个偷了你侍妾的从史呀!”袁盎大惊,赶快逃离吴国,脱了险。袁盎过人的厚,在关键时刻救了自己的命。
在商场中,对下属不能不讲宽容,不能不忍,但也不能一味地宽容和忍耐,不敢去稍微碰“大逆不道”的犯上之辈,忠奸不辨,做个好先生。该去进行说理辩论的应该去说理辩论,该去批判揭露的就应该去批判揭露,而不应以宽容和忍耐为借口,纵容包庇,像东郭先生一样,被救过来的毒蛇所伤,做一个真正的待人处世之厚黑高手。
李宗吾说:“厚黑二字,根本上是互相贯通的,厚字翻过来,即是黑,黑字翻过来,即是厚。只有黑没有厚肯定不行,只有厚没有黑更不行。”正是讲得这个道理。只有厚黑并用,才能让下属服服帖帖。
《韩非子》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有个人叫阳虎,他经常说:“君主如果圣明,当臣子的就会尽心效忠,不敢有二心;君主若是昏庸,臣子就敷衍应酬,甚至心怀鬼胎,但表面上虚与委蛇,然而暗中欺君而谋私利。”阳虎这番话触怒了鲁王,他因此而被驱逐出境。阳虎跑到齐国,齐王对他不感兴趣,他又逃到赵国,赵王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就拜他为相。近臣向赵王劝谏说:“听说阳虎私心颇重,怎能用这种人料理朝政?”赵王答道:“阳虎或许会寻机谋私,但我会小心监视,防止他这样做,只要我拥有不至于被臣子篡权的力量,他岂能得遂所愿?”赵王在一定程度上始终控制着阳虎,使他不敢有所逾越;阳虎则在相位上全力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终使赵国威震四方,称霸于诸侯。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让我们知道,在商场的处世中,不要指望你的身边没有小人,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最现实的态度就是如何控制住小人并让小人为你服务。《厚黑学》认为:小人在什么时候都是小人,就像狗改不了吃屎一样,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兴风作浪。因此,在不得不与小人打交道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抓住小人的把柄,把刀架在小人的脖子上,逼小人乖乖为你所用,听你调遣。因为每个人都有弱点,这些弱点利用好了便是很好的把柄。比如性格急躁者可用激将法,连他的趣味、喜好也可以被用作打开其欲望之门的钥匙。只要拿他最喜欢或最忌讳的东西去诱惑或打击他,他就会必定上钩无疑,授你以把柄。他人的隐私如绯闻、受贿、罪行等也可以使其受制于你。在有的时候稍稍拿出来那么一用,就能收到奇效。
汉代的朱博虽然是一介武生,却具有相当高超的厚黑本领。他后来调任地方文官,利用厚黑手段,顺利地制服了地方上的恶势力,被人们传为美谈。
在长陵一带,有个大户人家出身的名叫尚方禁的人,年轻时曾强奸邻居人家的妻子,被人用刀砍伤了面颊。如此恶棍,本应重重惩治,只因他大大地贿赂了官府的功曹,而没有被革职查办,最后还被调升为负责治安的守尉。
朱博上任后,有人向他告发了此事。朱傅觉得真是岂有此理!就马上把尚方禁找来。尚方禁心中七上八下,只好硬着头皮来见朱博。朱博仔细看了看尚方禁的脸,果然发现有疤痕。就将左右退开,假装十分关心地询问究竟。
尚方禁做贼心虚,知道朱傅已经了解了他的情况,就像小鸡啄米似的接连给朱博叩头,如实地讲了事情的经过。头也不敢抬,只是一个劲地哀求道:“请大人恕罪,小人今后再也不干那种伤天害理的事了。”
“哈哈哈……”没想到朱博突然大笑道,“男子汉大丈夫,难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本官想为你雪耻,给你个立功的机会,你能好好干吗?”这时的尚方禁哪里还敢说半个不字。
于是,朱博就命令尚方禁不得向任何人泄露今天的谈话情况,要他有机会就记录一些其他官员的言论,并且及时向朱博报告。听到这里,尚方禁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他赶紧表态说一定好好干。从此之后,尚方禁便成了朱博的亲信和耳目。
自从被朱博宽释重用之后,尚方禁对朱博的大恩大德时刻铭记在心,所以,干起事来就特别地卖命。不久,就破获了许多盗窃、杀人、强奸等犯罪活动,使地方治安情况大为改观。朱博遂提升他为连守县县令。
抓刀要抓刀柄,制人要拿把柄。智者在部属身上发现了弱点,从不会轻易放过,而是抓住他的“小辫子”使他乖乖地听话。这种方法在驾驭不怎么听话的部属时特别有效。
言归正传,又过了相当一段时期,朱博突然召见那个当年受了尚方禁贿赂的功曹,对他单独进行了严厉训斥,并拿出纸和笔,要那位功曹把自己受贿一个钱以上的事通通写下来,不能有丝毫隐瞒。
那位功曹早已吓得筛糠一般,只好提起笔,写下自己的斑斑劣迹。由于朱博早已从尚方禁那里知道了这位功曹贪污受贿,为奸为贼的事,所以,看了功曹写的交待材料,觉得大致不差,就对他说:“你先回去好好反省反省,听候本官裁决。从今以后,一定要改过自新,不许再胡作非为!”说完就拔出刀来。
那功曹一见朱博拔刀,立时吓得两腿发软脆在地下,嘴里不住地喊:“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只见朱博将刀晃了一下,一把抓起那位功曹写下的罪状材料,三两下,就将其撕成纸屑,扔到纸篓里去了。自此以后,那位功曹整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做起事来尽心尽责,不敢有丝毫懈怠。
通过详细了解,我们不难发现,朱博收服尚方禁和功曹的成功,主要靠了厚黑两手。其一是厚,虽然他心里极为厌恶尚方禁,但表面上丝毫看不出,让对方摸不清自己的底牌;其二是黑,按理说朱博既然已经知道了尚方禁是个小人,肯定会将其“炒掉”,然而朱博却没有那么做,在恩威兼施生效后,他充分发挥小人的特长,让小人暗中去监视自己的政治对手和下属官员,及时向自己打“小报告”,反而将尚方禁收为亲信。对于那位功曹,更是手腕高超,将其制得服服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