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虽破敌于外,立功于内,然而战胜者,以丧礼处之。将军缟素,请罪于君。君曰:“兵之所加,无道国也。擒敌致胜,将无咎殃。”乃尊其官,以夺其势。故曰:“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亡者非丧其身,谓沈之于渊。沈之于渊者,谓夺其威,废其权,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以富其心。仁者之众,可合而不可离;威权可乐,而难卒移。
译文
所以说,虽然在外打败了敌人,在内建立了功勋,然而作为胜利者,仍要像对待丧礼一样,将军身穿白色的丧服,向国君请罪。国君说:“在兵戎相加的危急时刻,那里还顾得上提及国家的困难情况呢?擒获敌人,夺取胜利,为将的没有罪过。”于是让他光荣退职,以去除他的威势。高飞的鸟死了,精良的弓箭就该收藏起来;敌对的国家被灭亡了,谋臣也该是除掉的时候了。除掉并非是要杀掉他,而是把他沉在深渊之中。所谓沉在深渊之中,是指除去他的威势,废止他的权力,在朝廷中封赏他。让他位极人臣,用以彰显他的功劳;给他肥沃的土地和封邑,让他享福,使他心满意足。仁爱者的下属,可以交合而不可离异;掌有威重之权是让人高兴的,但最难以转移。
感悟人生
耗力、耗时、耗财的战争结束之后,班师回朝的将军却面临着去还是留的抉择,聪明的做法是藏其威势,主动要求离开政治中心。当年准阴侯韩信哀叹:“狡免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不是至今令人感慨、发人深思吗?
韩信是我国西汉初期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天下,军事上全是依靠他的。他是个能够统率百万大军,且战必胜、攻必克的军事天才。在楚汉之争中,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就是韩信了。汉军能得天下,韩信有很大的功劳。他是当时首先提出统一天下的重大决策之人。他帮助刘邦经营汉中,又平定关中地区;分兵往北扩张擒获魏王,夺城掠地;击败赵国;向东进占齐地;向南挺进垓下灭项羽……但是可惜的是,如此一个战功显赫的汉朝开国元勋却落个被荑三族的可悲下场,成了主子刘邦的刀下鬼。史书间记载,韩信被诛的原因是挑动和勾结陈豨谋反。可是这一说法颇让人怀疑。不少人猜测这是刘邦和吕后一手造成的大冤案,也是他们为了杀害韩信找的一个借口。
其实,早在韩信平齐败楚杀广田等将时,项羽就曾派人游说韩信,煽动他背叛刘邦,以“三分天下取其一”做诱饵,但却遭到了韩信的拒绝。也有很多人多次暗示韩信,若背叛刘邦则“大贵”,但他却毫不动心。辩士蒯彻在游说韩信脱离刘邦时曾给过韩信一次有力的忠告,提出“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死死地追随刘邦并不是件好事。韩信虽然内心也曾有过犹豫,但他却偏偏念着刘邦对他的解衣推食的恩惠,以致“汉王待我甚厚”、“不忍背汉”,还自以为功高“汉终不亏我齐”,最终拒绝了蒯彻的建议。由此可见,韩信在有势力有机会、自己能够成就大业时都没有想过背叛刘邦,更何况在刘邦建汉以后。再说,如果韩信有谋反的真凭实据,为什么当初韩信被捕后不经过大堂审问,而是采取近似暗杀的手段,将一代军事天才斩于钟室之内呢?
就拿刘邦来说,他多有负于韩信,且待韩信一直是假意惺惺的,还时时提防。然而,也有人认为,韩信自请为代理齐王有不轨之心。但是这样看来未必武断。从当时的战略考虑出发,齐为新地,远在东境,面临强楚,确实需要一个有身份的人去压阵。再说,一个功臣要些封赏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每个人都会有争名夺利的愿望。只是韩信不懂得在主子面前收敛自己,不懂得在适当的时机索取自己应得的那份酬劳。因此,有人认为,有杰出军事才能的韩信却是一个笨拙的政治家。司马光评价韩信“以市井之利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其人”。韩信以商人的心里乘机为自己谋利,以君子的心理要求刘邦报恩,在当时的那种社会环境中,这种要求以主子为马首是瞻的想法未免太过幼稚,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韩信的死已经是一种必然。无论其后来谋反事实成立与否。
自从刘邦称帝以后,韩信就狂妄自大、自恃功高,开始庇护刘邦憎恶的项羽部将,而且不听差遣,羞与绎侯周勃将军灌婴同等地位,笑自己后半身与樊哙为伍。其实也不难想象,韩信的种种行为已经让刘邦生厌。难怪刘邦对他削兵权、减爵位,最终将这位如锋芒在背的危险分子引到洛阳成功杀掉,剔除了自己的眼中钉。这正好印证了韩信自己说的话,“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在乱世的时候,刘邦的大业需要韩信,可是天下太平后,功高震主的韩信就成为帝王权威的绊脚石了。
韩信的死,也有其性格的原因,因为他过于张扬自我、不注意收敛,过于高功自居、目空一切。特别是在以家天下的封建帝王时代,这种臣将犯了君主的大忌。只能说,韩信是一个“不识时务”的英雄,徒劳地成了刘邦夺取天下后的一只被舍弃的棋子。
韩信的死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也是当时社会的使然!殊不知自古“帝王多寡恩,功臣多负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