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作为一员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曾放射过夺目的光彩,然而他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失策是密切相联的。他分封诸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他嗜杀好战,激起了民众的反对;他不重视争取同盟,造成了自己的孤立;他不善于起用人才,团结内部,导致了众叛亲离;他不注意战略基地建设,以至于无法长期支持战争;他缺乏战略头脑,只知道一味死打硬拼,没有主要的打击方向,决定了他虽然能够赢得不少战役、战斗的胜利,但却不能扭转战略上的被动,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彻底失败。项羽战场指挥的成功和战略指导的失策之间的巨大矛盾、反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局,给后世军事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
隋代末年,隋王朝的统治日趋腐朽残暴,它横征暴敛,荒淫无道,刑罚酷烈,兵役苛繁,结果民不聊生,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到公元617年初,农民起义形成了三大起义军中心,李密瓦岗军转战于河南地区,窦建德起义军活跃于河北一带,杜伏威起义军崛起于江淮地区。他们前仆后继、英勇斗争,歼灭了大批隋军,使隋王朝统治濒临于彻底崩溃的边缘。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一些贵族和地方官吏也抱着各种政治目的,纷纷起兵反隋,李渊父子的太原起兵就是其中之一。
在公元617年春夏之交的时候,隋太原留守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太原(今山西太原东南)起兵。李渊父子是富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封建贵族官僚,起兵之后,实施争取人心的政治、经济措施,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并且采取高明的战略方针和卓越的作战指导,在军事方面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李渊父子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攻下隋都长安,占据了关中和河东的广大地区,并且迅速拓地到秦、晋、蜀等广大地区,成为当时社会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公元618年,李渊在地安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唐。过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东攻西讨、南征北伐,先后消灭了薛举、梁师都、刘武周等地方武装割据势力,旋即引兵东向,寻找机会统一全国。
就在当时,李密所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已经解体,李唐政权的主要对手是河北地区的窦建德起义军和洛阳王世充集团。另外还有杜伏威起义军活动于江淮地区,隋朝残余势力萧铣集团控制长江中游及粤、桂等地。李渊集团对此采取了远交近攻、先王后窦、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派遣使者暂时稳住窦建德的同时,由李世民统率唐军精锐主力进攻东都洛阳,首先要消灭王世充集团。李世民大军在洛阳城下与王世充军进行了将近半年的激烈交战,给王世充军以重重的打击,拔除了洛阳城外王世充军的据点,形成了对洛阳城的包围。王世充困守孤城,粮尽矢绝,处境很危急,赶快时不时地遣使向窦建德告急并要求进行救援。
窦建德充分意识到如果王世充被消灭的话,那么唐军下一个要进攻目标就会轮到自己身上。“唇亡齿寒”,岂能隔岸观火,坐视不救。于是决定与王世充联合起来攻击唐军,然后找机会消灭王世充,再进而夺取天下。于是他在兼并了山东地区的孟海公起义军之后,于公元621年春,亲率10余万兵马西援洛阳。窦军连下管州(今河南郑州)、荥阳、阳翟(今河南禹州市)等地,很快进抵虎牢以东的东原一带(即东广武,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
虎牢乃是洛阳东面的战略要地。早在武德四年二月三十日夜,唐军王君廓部就在内应的协助下,先到达此地袭占该地。李世民在洛阳坚城未下、窦军骤至的形势面前,于青城宫召集前线指挥会议,商讨破敌的方法。在会上大多数唐军将领主张暂时先退兵以避敌锋,但唐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刺史郭孝恪、记室薛收等人却反对这种做法。他们认为,王世充据有洛阳坚城,兵卒善战,但是他们所在的困难就是粮草匮乏;窦建德远来增援王世充,兵多势众。如果让王、窦联手合兵,窦建德以河北粮草供王世充,就会给唐军造成严重不利,那么要收复李唐的统一事业便会很困难。因此,唐军刺史主张在分兵围困洛阳孤城的同时,由唐军主力扼守虎牢,阻止窦军的西进,首先要消灭窦建德军,到那个时候洛阳城就能不攻自下。李世民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将唐军一分为二,令李元吉、屈突通等将继续围攻洛阳;自己则率精兵3500人,于3月24日起先出发,进据虎牢。
李世民抵达虎牢的次日,即率精骑500东出10公里侦察窦建德军的情况。他派遣李世勋、秦叔宝、程知节等率兵埋伏在道路的两旁,自己则与尉迟敬德等仅少数骑向窦建德军营前进。在距离窦军军营1.5公里处,李世民故意暴露自己,引诱窦建德出动骑兵追击。待窦骑兵进入预先设伏地点之后,李世勣等及时发起袭击,击败窦军追兵,歼敌300余人。这次小战挫抑了窦军的锋芒,同时也让李世民对窦军的虚实有了一定的了解。
窦军被阻于虎牢东月余,不得西进,几次小战后自己军队都失利,此时窦建德军士气开始低落。四月间,窦军的粮道被唐军抄袭后,大将张青特被俘虏,这使得窦军的处境更为不利。此时,国子祭酒凌敬劝谏窦建德改变作战计划:率主力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再翻越太行山,入上党,攻占汾阳、太原,下蒲津(今山西永济西)。指出这样做有三利:入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拓地收众,增强实力;震骇关中,迫使唐军回师援救,以解洛阳之围。窦建德认为此言有道理,准备采纳,但苦于王世充频频遣使告急,部将又多受王世充使者的贿赂,主张直接救洛,终于搁置了凌敬的合理建议,而与唐军交战于虎牢一线,越来越陷入被动。
不久后,李世民得到情报,说窦军企图乘唐军饲料用尽,到河北岸牧马的机会,袭击虎牢。李世民将计就计,遂率兵一部过河,南临广武,在观察了窦军情况后,故意留马千余匹在河渚,以诱窦建德军出战。次日,窦军果然中计,出动全军,在汜水东岸布阵。北依大河,南连鹊山,正面宽达10多公里,摆出一副进攻的架势。李世民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指出窦军没有经历过大战,今度险而进,逼城而阵,有轻视唐军之意。我军可按兵不动,等待窦军疲惫之后,再行出击,以一举克敌制胜。于是他一面严阵以待,使窦军无隙可乘;一面派人召回留在河(黄河)北的诱兵,准备出击。
窦建德轻视唐军,仅遣300骑过汜水向唐军挑战,李世民派部将王君廓率长矛兵200出战。两军往来冲击交锋数次,都没有分出胜负,于是各自都退回本阵。战斗呈现胶着状态。
窦建德沿汜水列阵,自辰时直至午时,士卒饥饿疲乏,支撑不住,都一屁股坐倒在地上,士卒间又争着喝水,秩序成一片混乱的状态,整个形式表现出要返回军营的意向。李世民细心观察到这些迹象后,立即派遣宇文士及率领300精骑经窦军阵西而来,先行试阵。并且指示说:如窦军严整不动,即回军返阵:如其阵势有动,则可引兵继续东进。宇文士及至窦军阵前,窦军的阵势即开始动摇。李世民见状,当机立断,下令出战,并亲自率领骑兵先出,主力继进。过汜水后,直扑窦建德的统帅部。
当时窦建德正欲召集群臣商议事情,唐军骤然而至,群臣均惊恐失措,纷纷向窦建德处走避,致使奉调抵抗唐兵的战骑通道被阻塞。窦建德急忙下令群臣闪开为骑兵让路,但是为时已晚,唐军已经冲入。窦建德被迫向东撤退,为唐军窦抗部所紧追不舍。接着李世民所率领的精骑也突入窦军大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李世民又命令秦叔宝、程知节、宇文歆等部迂回窦军的后路,分割窦军。窦军见大势已去,遂惊慌溃逃。唐军乘胜追击15公里,俘获窦军5万余人。窦建德本人也负伤坠马后被俘,其余军卒大部分溃散,仅窦建德之妻率数百骑仓皇逃回河北。至此,窦军被全部歼灭。
唐军取得虎牢之战的胜利后,主力回师洛阳城下。王世充见窦军被歼,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终于在绝望之中献城投降。
虎牢之战,唐军消灭窦建德主力部队10万人,接着又迫降了洛阳王世充的残余守军,夺取了中原的主要地区,取得“一举两得”的重大胜利,创造了我国古代“围城打援”的著名成功战例。这也是李唐统一全国的最关键一战。至此,唐王朝的统一事业基本完成。
虎牢之战中,李世民围城打援,避锐击惰,奇兵突袭,一举两得,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的卓越指挥才能。更具体地说,除了充分凭藉唐军自身所具备的强大实力外,他得宜的作战指导优点突出表现为:一、先期占据战略要地虎牢,造就了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态势;二、注重观察和分析敌情,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三、临机应变自如,将计就计,捕捉战机,利用敌人骄傲轻敌、兵疲将惰等弱点,及时发起突袭战斗,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四、在采取突袭行动时,正确选择主攻方向,集中兵力攻打窦军统帅部,造成其指挥中枢的瘫痪。并注意战术配合,运用穿插、迂回、分割等手段,将窦军各部逐一予以击破。五、突袭得手后,适时展开战场追击,穷追猛打,扩大战果。
与李世民相比,窦建德在作战指导上,有很多不当之处。他劳师远征,又不能尽全力先攻占虎牢,这在“处军”上已先输了一着;他不能正确判明唐军的作战意图,这就使自己无法制定正确的作战部署,从而使自己处处陷于被动的地步;他不能虚心采纳部下绕过虎牢、乘虚迂回、北上威胁关中的合理建议,只知道坚攻硬拼,不知道根据形势灵活变化,这就使自己错过了取得胜利的一个有利时机。他不能沉着应付唐军的突然袭击,当遇到变故时就惊慌失措,事起仓促即意志崩溃,这就使他无法摆脱兵败如山倒、束手就擒的可悲下场。当然,窦军上下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硬仗,将领骄狂自大,士兵懒惰成性、士卒思念家乡等种种因素,也是导致窦建德彻底失败的重要因素。
历史事实一再证明,将领有德有才,在战场上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目光远大,才能有力地指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俗话说“商场如战场”。战场上有一个出色的将领,才能领导军队取得战争的胜利;商场上也要有出色的领导,才能领导公司一步步地发展壮大。作为现代企业的领导人,一定要德才兼备,顾全大局,富有远见,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领导公司胜利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