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进入流动社区和虚拟社区时代后,社会各组织将认同“幸福指数治天下”的价值观,而不再成为GDP的奴隶和盲从者。在2020年,一些城市的社区革命性变化,将促使人类反思生活的价值,并重新定义他们的生活规则……
1. 幸福指数,居住空间首选
世界上最杰出的科普作家、科学家、国际通信卫星技术的奠基人阿瑟·克拉克在过去数十年里,曾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做过众多大胆预测,在这些预言中部分已经成为了现实。克拉克预言,在人类进入流动社区和虚拟社区时代后,社会各组织将认同“幸福指数治天下”的价值观,而不再成为GDP的奴隶和盲从者。在2020年,一些城市的社区革命性变化,将促使人类反思生活的价值,并重新定义他们的生活规则,“幸福指数”这样的概念将再次受到人们和社会的青睐。
在未来,“幸福指数”评估系统将成为人们对于居住空间要求的首选,对于一些“幸福指数”研究专家来说,GDP是工业文明带来的噩梦,GDP代表了什么呢?大量的资源、能源被耗尽,环境、气候被破坏,换来一连串的增长,可大多数的钱并没有带来人心理上的宁静与愉悦,相反变得更加焦虑与不安……2006年7月,英国“新经济基金”偕同“地球之友”组织推出《幸福星球指数》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居于幸福国家榜首的竟然是一个飘零于大洋上的岛国、人均GDP仅1 440美元的瓦努阿图,而传统的西方八国集团成员则无一进入前50名,这说明了富国未必幸福,强国未必舒适,庞大的GDP未必就是人类终极追求的命题。
作为公认的“幸福指数”中的一种,英国出台的“幸福星球指数”是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源利用有效性”,能否花费最少的资源让人们过上最幸福的生活,也是为了纠正人们传统上认为高浪费必然会带来高质量的幸福生活的固有观念。名不见经传的瓦努阿图位列“全球幸福国家”榜首,表明“无需过度使用地球资源就获得长久并幸福的人生是可能的事情”。“幸福星球指数”评价说,瓦努阿图的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生态足迹”度量指数也很低,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乎为零。另一个正成为全球未来幸福典范的国家是喜马拉雅山南麓小国不丹,不丹国王是第一个在世界稳步推进用“国民幸福总值”(GNH)来治理社会的国家元首。国王的执政理念是,“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不要失去精神生活、平和的心态和国民的幸福”。按照国王的思路,“国民幸福总值”主要包括发展经济、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和实行良政等内容。
2010年,美国盖洛普公司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中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在一项涉及132个国家136 000人的调查项目中得出的结果表明,幸福更多的来自于被尊重、对生活有控制感方面。家庭、朋友和一份令人愉快的工作为你带来的幸福感,要远远超过金钱。尽管财富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但它只对日常心情产生一些比较小的影响。这项调查已由结果表明,个人和国家的收入提高会使生活满意度上升,但更为积极的情绪和幸福感则与其他因素有关。
可以预计,到2020年,“幸福社区”将以多种形式出现,这将颠覆传统的GDP崇拜,使人们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深层次思考。
2. “比特之城”虚拟生活秀
威廉·米切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一位走在时代尖端的科学家,在他的未来学奇书《比特之城》一书中,预言了21世纪神奇的数字化网络空间中的“软城市”比特之城。
“比特之城”将颠覆人们对传统城市概念的定义,因为依靠水泥森林而构筑的物理的城市的概念将过时。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将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虚拟城市。
这将是一个不依附于地球上任一确定地点而存在的城市,网络就相当于城建用地,其格局超越了地理的局限,不取决于交通的便利性和土地的有用性,而受互联性与带宽程度的制约。他提到,“对于设计者和规划者来说,21世纪的任务是建设比特圈——一个世界范围的电子中介环境,网络扩散到每一个角落,在其中的大多数造物(从毫微米到全球的各个层次上)都具有智能和电信能力。它将覆盖并最终取代人类已在其间浸淫甚久的农业和工业景观。”那时,城中的场所将由软件以虚拟方式组建,而不是用石头、木材或者水泥等物理的方式造就,它们通过逻辑关系而不是门、走廊和大街彼此相连。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异步的,居民由脱离现实的、分裂的主体组成,他们以化名和代理人的集合形式出现。
这是个没有边疆的城市 ,空间必将被解放出来,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个无线终端。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电脑、智能卡等,人可以发出各种指示,得到各类信息,成为一个移动的办公室,移动的家庭。人工智能将会大量出现。
只要拥有一张卡片:就可以用它遥控家里的电器,在寒冷的冬天出门前遥控启动代步工具,用它可以在地方选举中作为投票,还可以做秘书,去支付账单、订机票。这可是真正的“一卡通”,而它可能在五十年后出现在人们的皮包里,甚至成为衣服乃至身体的一部分。未来,城市中的建筑物都会有一个公共数据库设备,这些数据和整个城市的数据中心联网,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卡就可以实现智能交互。
虚拟身份同样重要,每个人都可以以虚拟身份在虚拟社区工作,人们的大部分时间和重心开始放在“虚拟场所”上了。就此,虚拟空间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现实。
未来的城市交通实际是生活方式的革命,未来,出行会变成生活的过程,在交通工具上人们可以持续进行自己的事情。可以看到的趋势是,当前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在麻省理工学院多媒体实验室里研发新一代的概念汽车。真正的目标是,人要从驾驶中脱离出来。
3. 《伊托邦》,人类城市大转变
1999年,威廉·米切尔教授出版了《伊托邦》一书,预言未来城市的规划模式,威廉·米切尔在书中首先讲了一个水井的故事。从前,有一个村庄,村庄中央有一口水井,为了取水方便,居民的房屋都建在距水井不远的地方。每天傍晚,人们来到井边,汲取第二天所需的水,并在那儿呆一会儿聊聊天,也进行一点交易。这样,井边就成了村庄的信息中心和交易中心。后来,供水管道出现了,居民的房屋不必再集中在老的中心地带,人们也不再聚集井边,广场和市场出现了,人们有了新的社交场所和交易场所,村庄扩展为乡镇,乡镇又扩展为城市。
在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化的浪潮在翻滚。农村的农民不断拥入城市的工厂,而夜以继日运转的工厂一方面在给城市创造财富,但一方面却也在制造污染和贫穷。城市变的拥挤不堪,从而涌现大量的贫民社区。不堪忍受的人们开始憧憬乡村的田园风光,但是却又割舍不下城市的社会机遇及方便的生活。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人们开始向往一个能把乡村和城市的优点融为一体的城市。如今许多欧美城市,虽然大部分人都把居家搬到了城市外围的郊区,本以为在自然中居住的美梦已经实现,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使人们更加困惑。
为了维持和达到这种居住环境,人们不得不每天驱车30分钟、甚至1到2小时到城里上班,仍然是早出晚归。早上从空调的郊外卧室起来,钻入开着同样空调的汽车,来到同样恒温空调的办公室上班,然后在有同样空调的餐厅吃午饭,再回到办公室,晚上再回到离开一天的家。而每天都要忍受高速公路上的噪音,和堵车的烦恼。一个美丽的郊外家园,却空有其屋,主人真正能在其中欣赏居住的时间没多少。其结果是:白天,一个寂寞的郊区花园;晚上,则是一个鬼蜮城区。郊区化城市的两极就是这么的分明。即使在闲暇时间里,他们会到空调的购物中心去购物或到空调的影院度过一天,而离自然却同样遥远。
摊大饼式的城市郊区化,使田园景观之美丧失殆尽。郊区化也是一种经济上、资源上的浪费。它浪费土地,增加通勤时间,提高服务费用。人们发现他们的田园都市梦想事实上并没有实现。郊区化的结果,因此带来了许多问题。
然而,数字革命将使人们所熟悉的城市规划模式已失去了意义,并将被淘汰,网络的虚拟性将成为未来城市生活的主宰,物理上的距离已变得不那么重要。未来的生活景观中,网络技术将把工作场所延伸入居住场所之中,居住——自然——娱乐场所将更加紧密地在物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而工作场所进一步淡化,不妨可称之为工作场所的溶解:溶入自然之中、家居之中和休闲娱乐之中。
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存在怎样的联系呢?在《伊托邦》书中,作者描述这种关系:
现实社会——虚拟社会
真实地点……银行、书店、邮局——虚拟地点……网上银行、书店
物资积累……铁路、工厂、原材料——信息流动
地理聚集……金融中心、写字楼——电子互联……远程操控、e-mail
真人交流——网上交流
下表是不同时代技术对人们生活所起的改变
【本章专家】
弗朗西斯·柯林斯 基因研究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雷·库日韦尔 美国发明家、未来学家
比尔·盖茨 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
弗伦奇·安德森 美国基因研究专家
艾伦·赫伯尔·卡茨 美国费城维斯塔尔学院教授
詹姆士·沃森 美国科学家
巴德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免疫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