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三竿的时候,泚水岸边才渐渐地平静下来。这一仗,义军大获全胜。甄阜、梁立赐原先拆掉了桥梁,就等于自掘坟墓。不但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还使十万新军全军覆没,无一漏网。
棘阳城头,义军的旌旗换成了飘摆的白幡。城中重设了灵堂,阵亡将士和眷属的灵位前,摆放着甄阜、梁立赐的人头。
李通一身缟素,亲作祭文,祭奠被甄阜、梁立赐杀害的亲人和义军将士、眷属。李氏家族被甄阜、梁立赐和长安杀害的亲人一百二十多人,怎不让人肝肠寸断。李通兄弟哭得死去活来,周围劝说的诸将士跟着伤心落泪。
刘寅、刘秀、刘良、樊宏、邓晨等刘氏宗族及所有亲戚、朋友,纷纷依次祭奠。祭奠小长安惨死的亲属和将士,整个灵堂沉浸在一片悲哀之中。
祭奠仪式正进行的时候,忽然探马飞奔来报说:“禀报柱天都大将军,王莽遣纳言将军严尤、宗秩将军陈茂率十万精兵从长安出发,现已抵达清阳。正向我军逼来!”
刘寅闻听,慌忙站起,激情万丈地说:“诸位将帅,非常时期就办非常事,丧事从简,请叔父和舅父大人主持料理,我等请入帐商议军情大事。”
刘良、樊宏应声而出说:“请柱天都大将军和各位渠帅放心,我们一定化悲痛为力量,激发众将士斗志,坚决与王莽新兵血战到底。”
刘寅与众将帅来到大帐,刘寅开门见山地说:“严尤深得王莽的宠信,为新朝镇压过赤眉,征服过高句丽和句町诸郡,也曾打败过匈奴,不是徒有虚名之辈,所以我们要谨慎对待。”
王凤笑道:“我军新胜甄阜、梁立赐,得到了良好的补给,今合下江兵和新军降卒,将近十万兵力,对付严尤,稳操胜券,在下就怕他不敢来呢?”
“王渠帅言之有理,可是——”
刘秀扫视了诸将帅一眼,接过王凤的话茬说:“严尤、陈茂这次可是奉王莽之命援助甄阜、梁立赐的。如果得到甄阜、梁立赐兵败被杀的消息,他们一定不敢来犯。在下以为,我军最好轻装简行,抄小路追上严尤,把他消灭在蒲阳。如果让他缩回宛城,再想消灭他,那就困难多了。而且,严尤如果与宛城守军合兵,对于我军攻取宛城,将会造成更大的困难。”
刘秀的分析有理有据,很有战略眼光,诸将帅非常钦佩,王常表示赞同说:“刘三将军言之有理,在下以为应该立即追击严尤。”
朱鲔心有余悸地说:“冒险轻进,会不会——小长安一战可是前车之鉴啊!”
刘寅拦住朱鲔的话头说:“不!绝不会再有小长安惨局。”
朱鲔疑目凝盯着刘寅问:“柱天都大将军难道有破敌之策?”
刘寅摇着头说:“此一时,彼一时也,千万不能因一次兵败而贻误战机,我军新胜,缴获了大批的马匹、粮草、辎重。可以将百分之八十的步兵改为骑兵,完全有条件轻骑追击严尤。”
刘寅的话让诸将帅顿时精神为之一振,都增添了必胜的信心,纷纷表示赞同追击严尤:“对,轻骑追击,歼灭严尤。”
“大将军,发兵吧!”
但是,刘寅却没有急于发令。作为三军的主帅,虽说此一时,彼一时,难逢的良机就在眼前,但朱鲔的话不能不让他心犯疑虑。小长安的失败就在于考虑不周,性情过急,再不能办傻事了。
沉思片刻后,刘寅终于做出了休整军队的决定。他想,眼下最急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好这支军队,其次才是打仗的问题。原先三支军队三股劲,如今又合了下江兵,四股力量都能心甘情愿地听从指挥吗?为此,他当着诸将帅的面说:“一将无能,累死千军。群策群力,所向披靡。今借新胜之机,休整军队,三天之后,分兵出击严尤、陈茂新军。”
棘阳义军与甄阜、梁立赐决战之后,春陵汉兵与下江兵迅速完成了合兵,重新进行了编制。
为了统一管理和调配,无论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或是舂陵兵,对外统一番号——汉兵;为了便于指挥和协同作战,一改过去山大王的不雅俗称,统按朝廷的将,帅,渠帅,王,侯官衔称呼,整个军营面目焕然一新,气氛空前高涨。
各路兵马将领很多都是头一次见面,大家一方面互相介绍,握手言欢,为庆祝战功大摆宴席。另一方面也开始为下一步的攻城计划做准备,讨论着该如何进军、进军何处成了将领们争议的主题。无论大家气氛怎么热烈,但一提到严尤、陈茂十万精兵已到清阳,便都哑口无言、束手无策。
为了激发众将士们的斗志,刘寅当着大家的面拍案而起,激情万丈地说:“好啊!严尤、陈茂来得很及时。咱们前门正在赶虎,王莽后门又放出了狼。咱这儿前贼刚灭,他这后贼又到。来呀!要我说他来得正是时候,目前我汉军的气势正盛,正发愁找不到对手呢,严尤、陈茂他们可倒主动找上门来了。如同甄阜、梁立赐一样,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继而,刘寅又转向众将,面带微笑地说:“诸位一听说这个姓严的家伙,虽然深得王莽宠信,曾为新朝镇压过赤眉,征服过高句丽和句町诸边郡,也打败过匈奴,不是徒有虚名之辈就有点发怵。但我认为,诸将帅不必过于紧张畏怯,因为我军刚刚和貌似强大的甄阜、梁立赐较量过,也不过如此么!如果咱们能集中兵力,谨慎行事,再一举把严尤、陈茂给收拾了,那一定会影响极大,对咱们的发展将是个飞跃。说不定这样一来,王莽这点家底就被咱们给折腾光了,事半功倍,反而是件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众人听了刘寅的这番分析,纷纷点头称赞:“柱天都大将军说得有理,甄阜和梁立赐不也是十万大军吗?不照样全军覆没了吗?下令吧,大将军!”
“发兵吧柱天都大将军,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管保严尤、陈茂这两个老贼和甄阜、梁立赐一样,让他们照样有来无回!”朱鲔也有点按捺不住的激动。
“对!众将齐心,定能战胜严尤和陈茂老贼,不过——”坐在旁边的刘秀接住了话头,他说,“既然如此,我们决不能错失良机。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既是挑战,也确有不可错失的机遇,关键看我们怎么把握,我们必须要做好万全之策。从现象上看,王莽派严尤和陈茂带兵前来,主要是为了援助甄阜和梁立赐的,若是严尤、陈茂他们走到半路得知甄阜和梁立赐已经大败,谅他摸不准咱们的虚实,必不敢贸然前进,所以他很有可能会退回宛城,暂时稳定下来,观望动向,以决定下一步行动。而他这样一停顿,等站稳了脚跟后,新军的势力就会更加壮大,特别是严尤极习惯于稳扎稳打,相对于咱们实力并不特别强的汉兵来说,他的这种战法对我们的威胁就更大。所以我认为,我们应将现有的兵力分为两支,一支队伍现在就起程,务必赶在严尤、陈茂之前到达宛城,以遏制宛城兵力,不让严尤、陈茂有机会稳定下来。这另一支嘛——”
刘秀望了一眼大哥,心有所指地说:“另一支队伍则可直追严尤、陈茂新军,力求途中将其消灭掉,即便消灭不了,也要尽力骚扰他们,彻底打乱他们的阵脚,让他们心慌意乱,不能安心对付咱们。”
刘秀对敌我双方的逐一分析,大家无不赞服,众人相视点头,都表示赞同,这反倒让刘秀不大好意思了。王常看刘秀那一本正经的神色,既知根知底,且又带三分鼓励的口气笑着说:“文叔将军言之有理,知己知彼,切中肯綮,不愧为太学子弟哟!甚妙,甚妙!”
“好!既然大家一致同意,我们就照文叔的计策行事,可是——”刘寅当即拍板,而且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他提出了一个虽为加强凝聚力,但事实上,却事与愿违地冷淡了义军将领们的一片热心提议。
刘寅环顾了一眼气氛热烈的场面,非常高兴地说:“可是,我总觉得——有件事,需要同诸位渠帅商议一下,如果讲出来大家觉得不合适,就当我没说罢了。既然我们名正言顺地统称为汉兵了,近来我军又接连大胜新军,兵力日益壮大。但是,这反莽灭新任重而道远,各项事务也越来越繁多,而且此后还有更多的大仗、恶仗要打。我军四支兵马合兵一处,事多人多,没有统一的调遣不行。这千军上阵,必有统帅。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尽快推举一位主帅出来统领全军。军中有了统领,就会形成更强大的凝聚力,调遣起来也会很迅速,不至于贻误战机,不知各位将帅的意下如何?”
刘寅的这个提议关键而且及时,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只是没好说出口。是的,现在这样一支将近十万人的大军,各种事务千头万绪,各方面人员纷繁芜杂,若是没有统一指挥,大家各行其是,总不是长久之计。虽说各位渠帅都能够顾全大局,商议从事。但由于诸多的因素,难免有时意见不一,你说你的意见,我讲我的道理,既不能很快做出决策,也势必会引出矛盾和分歧,争来争去,这样必然会贻误战机。打个小仗还可以,一旦遇上决定性的大战,将士们无所适从,肯定要吃大亏的。
其实他不说,大家都会无所顾忌地听他的号令行事的。每次的决战前后,不都是按他和刘秀的决策而动吗?而今他一说出来,不能不让众将帅疑心。
尽管刘寅是善意之举,且是一个很正常的提议,但这个提议从他的口里说出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座的王凤、朱鲔等各军将帅一听,都在心里暗吃一惊。
他们担心的不无道理,很多历史上维护王朝统治,镇压农民起义军,侵吞胜利果实的例子举不胜举,只不过他的手腕高明,打着便于统一指挥加强凝聚力的幌子收拢兵权。大家心里都清楚,近来几次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刘家将军战功显赫,在军中威信又非常高,如果说要推选一个主帅,毫无疑问,他们当然占有绝对优势,众将帅当然要推举他们。他姓刘的成了主帅,这不是名正言顺地把我们的兵权和原先共患难举义旗的弟兄们都吞掉了吗?现在还没有推翻王莽呢,他就急不可待地要称王称霸了!
虽然诸位心里这样想,即使心里不悦和不服,可人家的提议的确重要,也符合现实,而且这也是迟早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王凤、朱鲔等人也说不出什么来。
此时,众将领人人心头风起云涌,个个都是面色淡然,唯恐刘寅夺权,但自己又不好意思当面说穿,更没那个勇气和能力毛遂自荐,只能佯装平静,等待谁能够大义凛然。
一时间,大帐中安静了下来,仿佛并不关自己的事似的闷坐在自己的座椅上。
就在这平静而激烈的对峙中,王凤不失时机地抓住人们的心态,首先打开了这冷淡而寂静的场面。此时此刻,他心里非常清楚,眼下形势逼人,今日不选出主帅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推举朱鲔或毛遂自荐,不但众将帅要笑掉大牙,而且自己也实在是说不出口啊。
于是,王凤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第一个站起来,喜目横扫一周,轻描淡写地说出了让刘寅大失所望的话题:
“刘将军所说的实在太及时不过了,群龙无首闹翻天,群蜂无王倾巢乱,更何况我们是十万之众的合兵?兵法上讲:‘一将无能,累死千军;一帅无能,万军折损。’对于咱们来讲,选举一个好的主帅确实太重要了,在下见识浅薄,且无能主帅全军,只能说说自己的看法。依在下看来,下江渠帅王常最为合适,王渠帅带兵多年,在绿林山上时就是二大王,屡战屡胜,对新朝威胁最大,可以说是功绩卓著,声震朝野。并且,他本人也文武兼备,又素有贤名,喜欢广交天下豪杰,人缘极好,此次破敌又立了大功。我想,由他做主帅,我军必会迅速扩大影响,带动大江南北的反莽义军前来投奔联合,到时候从速推翻王莽当不是难事,诸位意下如何?当然了,这只是我一人之见,恐怕不妥当,还望大家荐举。”
这话说得听起来很是轻巧,但其中含义却圆滑至极,既没有表现出自己争权夺势的意思,同时也打击了刘氏兄弟的锋芒。
王凤推举王常,确实是一招妙棋,他想,王常的下江兵属于新近才合编过来的义军,脚跟还未站稳,事事不都还是自己说了算。农民打天下,有其实在的利益而不用妄图虚名,正是快刀斩乱麻的时刻,与其争不如推为上策。只要大伙都赞同自己的意见,军权就始终掌握在绿林兄弟手里。
有些人听出其中意思,暗暗钦佩王凤,不愧喝过几天墨水,果然肚里有乾坤,非同一般,汉兵的权力之争不会那么简单,好戏还在后头呢。
王凤的这个提议一说出来,当然正中新市兵、平林兵和下江兵的下怀,他们反应最为强烈,积极表示同意。因为这三家源出绿林,从根源上本为一体,士卒们勾连也最多,而王常本人也确在他们心目中素有名望,对很多绿林好汉都有过慷慨仗义的帮助,大家对他仰慕已久,充满了信任和敬佩。
特别是刘氏兄弟风头正劲的当口,大家出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宁愿要拥戴威望相对小些的王常,而忌讳推举刘寅和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