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3700000046

第46章 中西传统文化之比较(1)

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众多的文明形态,岁月沧桑,只有中国文化延绵数千年,高峰迭起,以独特的风貌、辉煌灿烂的成就、博大深邃的内涵成为举世瞩目的“东方”之谜,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的枪炮与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华夏古国也有过丧权失地、备受欺凌、民不聊生的惨痛历史。在世界格局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只有全面、深刻、准确地把握中西传统文化根本精神的异同,汲取其中的丰富养分作为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才能使古老的中华文化重放异彩,在后发性跨越式发展中再现辉煌。

§§§第一节中国文化特征形成的思想基础

一、独特的农业文化心态

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从黄河、长江流域发源的,那里的沃土为中国先民从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中国人的祖先自新石器时代起已经选择了农业作为基本的生产方式,大约在6000年前后,就逐渐超越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进入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禹、稷躬耕而有天下”(《论语·宪问》。),中原地区的古代部落能够统治天下,是发展农业的结果。至晚在战国时代,中原的牧地及林地已逐渐变成农地。至汉代,农耕技术已经发展到精耕细作的水平,在人多地狭的核心地区精耕农业已半畜牧业及工商业逐渐排斥。古代中国素以“以农立国”,列朝帝王都有耕藉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的仪式和措施,并且多把“重本抑末”作为“理国之道”(《后汉书》。)。中国农具的制作、牛耕的发明、农书的刊行都著称于世。自汉代便形成的精耕农业与农舍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其间,虽也出现过诸如元、清等朝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在短时期内退耕还牧的状况,但终究无法抵御根深蒂固的农业经济传统的影响而被同化,而明朝中叶出现的城市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毕竟也未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流,农业经济一直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长期的农业经济影响、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心态,归结起来,主要是重稳求实、持贵中和。

中国农业经长期发展可说是一种与众民寡土现象相伴的精耕农业,中国边陲土地广袤,理应有大量移民屯垦。但精耕制下的农田,往往是几代人辛苦经营的结果,农民不愿离开长期经营的良田,勉强迁移的人口多为受朝廷之命戍边屯垦的官吏将士、被流放的罪犯或溢余的人口,其在新土地上,往往也集中于最好的谷地或平原,人口不饱和,便不更进一步地迁移到不毛之地。中国土地不算不大,但移民开垦新土地的速度却相当缓慢。几千年的南迁,至今西南各省人口的分布仍很不均匀。中国人作为一个农业民族,采用的主要是农业劳动与土地这种自然力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农民固守土地,既是农民自身的要求,也是统治农民的地主阶级的需要。农业文化本质上是土地文化:生产工具用来整治土地、耕种、收获的;自然劳动是以土地为轴心的自然经济;私有财富是以土地的多少来衡量的;阶级的划分是以是否拥有土地来确定的。人离不开土地。农业文化就是一种以土地为对象的文化,农业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把依赖于土地而进行生活当做惟一可信赖的生活方式,把农耕看做财富的根本来源,并导致了相应的价值趋向。离开土地去从事其他生计,大多是因为生活所迫,弃农经商是歪门邪道,工艺技术被贬为“雕虫小技”,只有固守本土、世不徙业才是正经生计。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是从事周而复始的自产自销的农业经济所必须的安宁和稳定,以“耕读传家”自豪,这与中亚、西亚多次崛起的游牧民族以军事征服、战争掠夺为荣耀的心理大相径庭,也与以商品交换和海外殖民为致富手段的民族对外展拓的意向迥然不同,体现出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大陆性农业民族重土避迁、平安求稳的文化心理。农业经济也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务实精神,中国哲人一贯倡导“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的精神,创立了一整套实用的经验理性哲学。章太炎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章太炎政论选集》,《驳建立孔教义》。)的论述,深刻地阐明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西方人将中华民族视做“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中国自周秦以后两千余年间虽有种种土生的或外来的宗教流传,但基本上没有像欧洲、印度那样陷入全民族的宗教迷狂,世俗的、入世的思想始终压倒神异的、出世的思想。故在作为西欧文化黑暗时代的中世纪,中国人却创造了世界上最辉煌的封建文化,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前的一千余年间,中国文化长期处于世界前列,被基督教神学蒙昧主义所笼罩的西欧各国根本无法望其项背。中国封建文化的辉煌被认做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继希腊罗马奴隶制文化后的第二个高峰,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农业社会的发达和成熟,归因于中国农民和士人非宗教的经验理性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心态的另一显著特征便是“持中和贵”,与西方文化重分别对抗形成强烈反差,这一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的区别。中国古代文明植根于“静态”的农业文明,表现为重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的和合精神最典型的体现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故可致和谐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和改造自然。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儒家、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反对天人对立。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侧重于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及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是明证。“持中和贵”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明显体现。“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致中和”等等,无不是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谐精神逐渐泛化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习惯。如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经济上的“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文化上的“天下一家”情怀,为人方面的“中行”人格,艺术上的“物我通情相忘”,美学上的“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持中和贵”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不有积极作用,但这也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如西方文化的竞争、进取精神。

二、以家庭为本的宗法集体主义倾向

任何民族性、国民性或文化心态的产生和发展,任何思想传统的形成和延续,都有其现实的物质生活根源。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社会根基,是氏族宗法血亲传统遗风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中国社会及其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征,即鲜明的以家庭为本的宗法集体主义倾向。所谓宗法制,是起源于氏族社会的一种以父家长制、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原则,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作为决定个人贫富贵贱根据的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组织发生过种种变迁,但宗法制度却延绵数千年之久,直到近代还保留着明显的痕迹。

氏族社会的宗法制度本来是一种习惯性的历史事实,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加工改造,使之理论化、固定化、系统化,铸造出一整套宗法意识,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使宗法制更加根深蒂固。中国的宗法制度是在氏族社会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约产生于商末,西周时“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乐”(《尚书大传》。),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宗法制度。商、周确立了“亲贵合一”、“世卿制度”,孔孟儒家学说又提出了一整套伦理为中心的国家学说,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乃国之本”等理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时推行郡县制,最基层的组织便是按家庭组成的什伍、里等,人民被组织在有连坐责任的家族集团里,国家制度同家族制度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宗法制在战国到秦朝之间曾经历了一次不彻底的瓦解,但汉初又在封建地主制的经济结构基础上得到重建。由于传统儒学的理论结构体现了宗法制的“尊尊”与“亲亲”的统一,所以儒学和用儒学理论武装了头脑的儒生士大夫利用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来调动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冲突,维护“家国同构”的封建宗法制度。儒学的理论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它以理论形式反映和概括了中国先民们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对远古氏族社会人际关系中那种基于血缘亲情的相亲相爱、平等相等原则的追求和向往之情。“仁”的观念形成后就成为儒家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永恒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儒家最重家庭血缘关系,提出了以孝慈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试图把调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准则扩展到整个人际关系和政治关系之中,也为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秩序为基础的家庭关系设置了温情的光环。为了实现“仁”的理想,儒家提出了一整套以“礼”为核心,以“三纲”、“五常”、“十义”为具体内容的社会道德规范,明确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相处原则,从理论高度确定了以家庭为本的宗法制度。此后,宗法制的“亲亲”与“尊尊”相统一的原则就一直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保持稳定的最深层的因素,宗法制把阶级、等级特权统治罩上由血缘亲情编织的外衣,从而使地主封建制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具有一种能够通过周期性的大震荡的调节而再生和重建的机能,宗法制本身也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是宗法奴隶制,封建社会是宗法封建制。中国古代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始终是父家长制政治体制,父亲在家庭中“君临一切”,君主则是全国的“严父”,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最深层,以至直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还要把宗法制度及其具体表现——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作为革命的基本目标。

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自然、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和西方的血缘关系方面表现出重大差异。西方社会在从蒙昧走向文明时,大多经由暴力革命等方式使血缘政治彻底转变为地缘政治。比如,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其居民生活在多岛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从事工商为贸易较早,生活方式的流动性较强,故较早冲破了血缘纽带,形成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中国属大陆性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优越,农耕文明盛行,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少与外界交流。因此,中国历史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过程中,并未像希腊、罗马那样发生奴隶主民主派推翻氏族贵族统治的革命,而走上一条维新、渐进的道路,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奴隶主贵族,建立起“家邦”式而非希腊、罗马的“城邦”式国家,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一种“家国一体”的格局。这样,氏族社会的解体在中国完成得很不充分,氏族社会的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残余大量积淀下来。同时,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状态,而家庭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需要大量稳定的劳动力,故中国家庭的规模往往比较大,常常包括两代以上的亲属,有曾祖母、祖父母、父母、夫妇、子、孙、曾孙等直系亲属,也有兄弟、姐妹、妯娌、堂兄弟、堂姐妹,以及伯父母、姑母、祖姑母、侄子女等旁系亲属。在古代中国社会,聚族而居、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往往是受尊敬和称颂的对象。带有浓厚氏族血亲色彩的家庭是中国社会的细胞群,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成为国家。中国的家庭不仅具有社会、伦理方面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其政治作用,中国的国家基础结构便是家庭,社会和国家没有清晰的划分,家庭的伦理道德同政治始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父父子子”的等级金字塔形的服从关系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民主精神泯灭,“君君臣臣”、“家天下”、“世袭制”、“父母官”和“一言堂”一直存在。家国同构、家国同治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典型特征。因此,中国人的家庭、家族观念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是比较强烈的,以家庭为本位、对家庭依赖性大、家庭成员间感情联系紧密、自我独立性不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中华民族由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儒家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宗法集体主义或整体主义的观念。在哲学领域,中国哲学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看做统一的整体,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哲学家处理问题,总是“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以便“上因天地,下尽地财,中用人力”,使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君主执政施教,也是“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使天地人“贯而参通之”,从整体考虑问题,而不执著于一偏。整体观念表现于政治领域,是“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在社会领域,表现为个人、家庭、国家不可分割的情感;在文化领域,表现为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在军事领域,表现为“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的战略思想;在伦理领域,表现为顾全家庭、家族乃至其上的国家的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体或局部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克己奉公,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而献身的传统美德。

同类推荐
  • 西方日常生活观察笔记系列

    西方日常生活观察笔记系列

    一套书了解旅游看不到、网上搜不着的西方日常生活细节!带你感受欧澳美18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享誉世界的文化观察大师比尔·布莱森走遍欧澳美18个国家,通过细致观察和亲身体验写下了这套西方日常生活观察笔记系列。他在书中抖包袱、开脑洞、旁征博引,毒舌吐槽,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西方。《全民自黑的英国》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精准塑造了一个生动真实的英国!《全民寂寞的美国》戳破繁荣表象,真实呈现美国平凡小镇的寂寞生活!《全民蠢萌的美国》写遍美国人日常生活点滴,给你一个如假包换的真实美国!《全民发呆的澳洲》揭开澳洲的神秘面纱,带你感受澳大利亚人的乐天魅力!《全民疯狂的欧洲》彻底打破对欧洲的固有印象,带你重新认识欧洲!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勇于实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勇于实践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中国禁忌风俗

    中国禁忌风俗

    世象百态,无奇不有,然而禁忌风俗常常习焉不察。这是它的奇怪之处,也是它的独特之处,学界称之为“隐示文化”。一方之民,由于共同的禁忌,都不做某些事,都不说某些话,没有行为的表现,只在心里犯嘀咕,怎么观察?有什么办法?难,的确是难了些,不过办法还是有的。光用眼看不出来,那就再动动嘴;走马观花不行,那就深入田野。习俗要传承,禁忌有变化;横向比较,纵向考察。梦可勘,心岂不可度乎?于是,民俗学者的兴致来了,三翻七捣,普查钩沉,扑扑拉拉,没几多光景,竟把中国的民间禁忌搜罗了一大箩筐,资料、专著连篇累牍,禁忌的大门再也关不住了,禁忌的研究也渐渐深入,蔚为壮观起来。
  • 山西戏曲名角

    山西戏曲名角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美国文化管窥

    美国文化管窥

    本书是院级教研立项“美国文化研究”的结项成果,包括对待美国文化的心态与做法,感受得州的自然与文化,印度人说英语对我们的启迪等内容。
热门推荐
  • 绝恋江湖

    绝恋江湖

    这年头好人不做,她救了人,却成了被救人的俘虏,竟拿全村几百人的性命来威胁她,大伙说,她是不是救了只白眼儿狼呢?跟他走就跟他走吧,却又莫名其妙地踏进了江湖的是非地。她不喜欢杀戮,却天天要看到很多人为了她手里的东西打来杀去,她有时会想东西毁了是不是更好,他却告诉她,就算毁了那些人一样不会放过她。不知道为什么她感觉他是在关心她!可是这人怎么地关心人呢?他不屑那些所谓的宝物,可是对那本奇书他还是会有所顾忌,只要她在身边,就不会有人可以阻他称霸江湖,所以他把她带在了身边,可是为什么她总是会让他早已死了的心莫名的跳动?一切似乎乱了———
  • 为你拥有良好心态和习惯

    为你拥有良好心态和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健康人应具备10大要素,其中具备“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是健康人的重要标志。本书在上篇介绍了良好的心态对健康的有益作用,各类人群如青少年,大学生,教师,老年人如何拥有良好心态,克服不良心态等:下篇则介绍了具备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的人格魅力,是健康体魄之本,它能帮助人们走向成功并告诉你怎样从小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成年人怎样改变不良习惯,防止疾病发生等。
  • 咸鱼的影视世界之旅

    咸鱼的影视世界之旅

    这个男人莫得感情!王琛历经生死流浪在影视世界里,雾里看花,咸鱼一条……但是几经世事,终于还是被动翻了身!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界之翼

    异界之翼

    她因为一块水晶,一个意外来到了这里。“天啊!放过我吧!”古老的语言,水晶球里布满咒文,旋转着,告知着人们:曾经的,终究还是会回来。人族二王子,嗜血族皇族继承者,神族大王子,魔族殿下,圣林护使。这么多男主是要闹哪样啊?五个孩子一定要挑一个嫁掉,不选就要被咔嚓,分分钟要gameover的节奏。必须要选一个嫁掉,找齐五块水晶,得到所有守护者承认。丫丫的,什么破事都她来干,回个家有那么麻烦吗?你丫的魂淡作者,姐姐不干了!
  • 汉魂之逆势而起

    汉魂之逆势而起

    一个悲催的退役特种兵,一个不知所谓的“元蕊空间”,还有一个是不是冒出来吓唬一下主角的力牧老祖,构成了这个无奈的“穿越三人组”。听说英国海军很好很强大,号称世界第一?没关系,打过去!老子打的就是世界第一!听说英国人都很傲娇,非得要咱们的香港当做殖民地?没关系,打过去,让英国成咱们大汉国的殖民地,而且立下一条法律:每个英国人都必须抽大烟!不然就杀光他们!听说还有一些国家看咱们不顺眼?没关系,打过去!弄死这帮狗娘养的!
  • 阿哑姑娘

    阿哑姑娘

    三年前,阿哑遇见了令她一眼心动的女孩林婳,可她却不敢接近,也害怕接近。三年后,她终于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接近三年前她觉得遥不可及的林婳,而林婳,却像早已知晓一般。林婳的刻意接近,十二岁干妹石花的警告,三年前遇见的亲切女人红姨,这一切,是巧合么?还是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 灵岛

    灵岛

    一部叙述惊险奇幻之旅,惊悚,怪异的事件背后一定隐藏有你的影子。本书立马让你心跳加速,但这不是本作者的目的。本书想要告诉你的是——
  • 西游散章

    西游散章

    不一样的唐僧,不一样的孙悟空,以及不一样的神,以我个人的见解尝试重写同样的故事
  • 写给紫沫的信

    写给紫沫的信

    有一种精神寄托,我们称之为“信仰”。所谓“信仰”,它可以是某种思想,某个宗教,某个人或某件物。一个人的成长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的身体成长,一种是内在的精神成长。而这两种成长都与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