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五帝本纪赞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注释】[五帝本纪赞]选自司马迁《史记》。题目为原编者加。《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52万余字,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载上自黄帝,下到汉武帝时代三千余年的历史。五帝,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赞,《史记》中写在篇末的补充、议论、总结性文字。[司马迁(前145?——前93?)]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为太史令。后受李陵事件牵连,遭宫刑。一生发奋著书,终撰成历史文学名著《史记》。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太史公]指司马迁自己。[尚矣]久远了。[然《尚书》四句]意谓《尚书》只记载尧以后之事,诸子百家谈及黄帝,他们的文章多不正确,所以士大夫们难以为据。《尚书》,上古典章文献汇编。雅驯,正确可靠。荐绅,同缙绅。[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分别系《大戴礼》和《孔子家语》篇目。[儒者或不传]儒者中有人以为非圣人之言故不传授学习。传,传授、学习。或,有的人。[余尝四句]我曾经西到空峒,北过涿鹿,东达海边,南至江淮。[风教固殊]风俗教化本来就不一样。[故]指上述提及的《尚书》。[发明]意谓阐释、说明。[章]明了。[顾弟弗深考]但儒者不深入考察。顾,但。弟,第。[其所句]意谓它们所记载的都不虚妄。其,指《春秋》《国语》。[表见]记载。[《书》缺有间(jiàn)]《尚书》记载有缺失已很久了。《书》,即《尚书》。有间,有许久。[其轶(yì)]指《尚书》所佚缺的内容。轶,通“佚”。[著为本纪书首]写成《五帝本纪》,放在《史记》十二本纪的开篇。
项羽本纪赞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注释】[项羽本纪赞]《史记·项羽本纪》最后一段。评论项羽。[周生]姓周儒生。[重瞳子]双瞳子。[羽岂其苗裔邪]难道项羽是舜的后代子孙吗?这是因两人都是重瞳子,故有此推断。苗裔,后裔。[何兴之暴也]为什么他(指项羽)兴起得这样突然呢?暴,突然。[首难]首先起义。[然羽非有尺寸]然而项羽没有尺寸之封地。[遂将五诸侯灭秦]于是率领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把秦国灭亡了。[分裂天下]分割天下土地。[及羽背关怀楚]到了项羽放弃关中,回到楚地建都。[放逐义帝而自立]指项羽放逐楚怀王自立为王。义帝,战国时楚怀王孙子熊心。项羽曾立他为怀王,灭秦后,尊为义帝,后派人将其杀害。[自矜功伐]以功业自骄。[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逞一己之勇而不师法古代帝王。师古,师法古代帝王。[觉寤]觉悟。寤,通“悟”。[过矣]太错误了。[乃引三句]却说,“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不正确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引,援引、引用。
秦楚之际月表序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注释】[秦楚之际月表序]为《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文。表,《史记》中的一种史书体例。本文指秦已败而汉尚未立之间群雄逐鹿的时期。因当时天下未定,形势动荡,故按月纪事。[初作难七句]意谓最先倡难反秦的,是陈涉;用暴虐手段灭掉秦国的,是项羽;平定天下,终于登上帝位的,成功在汉家。作难,发难,指起义。践帝祚,登上帝位。[号令三嬗(shàn)]政权三次更迭。号令,发号施令,指政权改换。三嬗,三次更变。嬗,变更。[昔虞六句]意谓昔日舜、禹兴起,积累善行、功德数十年,用恩德泽被百姓,先代天子行事,上天再考验他们,然后方登上帝位。虞,即虞舜。夏,即夏禹。德洽百姓,以恩德润泽百姓。考,考验。[汤武五句]意谓商汤与周武王称王,就是由契和后稷开始,修行仁义十余代,虽武王没有邀集就在孟津会集了几百诸侯,尚且以为(时机未到)不可反商。契(xiè),商之始祖。后稷,周的始祖。[放弑]指汤放逐桀、周武王伐纣事。[秦起四句]意谓秦兴起于秦襄公之时,在秦文公、秦穆公时逐渐强大,到了秦献公、秦孝公之后,方开始蚕食六国。缪,秦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主之一。[并冠带之伦]吞并戴冠束带之辈。指六国诸侯。[患兵革二句]意谓担心战祸不息,是因为分封了众多诸侯的原因。[堕坏名城四句]堕,通“隳”,毁坏。镝(dí),箭头。,通“锄”,铲除。维,打算。[然王迹二句]指帝王的基业起于民间。闾巷,民间。[合从二句]指各地联合抗秦,超过了夏、商、周三代时汤逐桀、武王伐纣的声势。[乡秦之禁]从前秦国的禁令。指上文所说的坏名城,销锋镝,豪杰。[安在句]哪能认为没有封地就不能当上帝王呢?[岂非天哉]难道不是天意吗?
高祖功臣侯年表序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注释】[高祖功臣侯年表序]《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序文。汉初,萧何以下140余人封为列侯。年表以表格形式罗列这些功臣封爵始末。[明其等二句]意谓能为周建立秩序的叫“伐”,逐日积累功业的叫“阅”。[使河四句]意谓即使黄河变得细窄如带,泰山小得似磨刀石,封国也永远安宁,并传到子孙后代。[稍陵夷衰微]逐渐衰败。稍,逐渐。陵夷,衰败。[察其首封]考察起初被封。[失之]失掉封国。[异哉所闻]实际情况和听说的不一样。[《书》曰二句]《尚书》说,所有的国家都和睦相处。《书》,指《尚书》。协和万国,出自《尚书·尧典》。[盖周封三句]意谓周天子封了八百诸侯,直传到幽王、厉王之后,在《春秋》上都有记载。《春秋》,春秋时鲁国官修的编年体史书。[有唐、虞之侯伯]有唐尧、虞舜时封的侯与伯。侯,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伯,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自全以蕃卫天子]保全自己,藩卫天子。蕃,同“藩”,屏卫。[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户口可知道并计算出来的只占十分之二三。[户益息]人口逐渐繁育。[萧、曹、绛、灌]指萧何、曹参、绛侯周勃、灌婴。均为汉初功臣,被封侯。[富厚如之]富裕的程度也像这样。[子孙骄溢]子孙骄傲自满。[淫嬖(bì)]淫乱放荡。[至太初五句]到了武帝太初时,不过只经过了一百年的时间,只剩下被封侯的五人了,其余都因为犯法丧命亡国了,都完了。太初,武帝年号。[罔亦少密焉]法网也稍微严密了些。罔,通“网”。[志古之道三句]意谓明白古人兴废的规律,可以作为自己的镜子,只是古今未必完全相同。[帝王者三句]意谓各自的礼法都不尽相同,但均以成功为目标,又哪能混同起来呢?统纪,目标。绲(gǔn),缝合。[亦当世句]也是当世得失的所在。[谨其终始]谨慎地考察他们宠废的开始和结束。
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释】[孔子世家赞]《史记》有《孔子世家》,系为孔子立传。赞,是这篇传记最后直接对孔子进行评论。[《诗》]即《诗经》。[高山二句]出自《诗经·小雅》。意谓仰望高山,渴慕攀登;遵循光明正大之路,渴望循深前进。景行(háng),大路,喻行为正大光明。乡(xiàng),通“向”,即向往。[孔氏书]指《论语》。[适鲁]到鲁国。[没则已焉]死后就销声匿迹了。[中国二句]中讲六经的,都将孔夫子的言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他可以说是最大的圣人了。六艺,即《易》《礼》《乐》《诗》《书》《春秋》,也称为六经。夫子,孔子。
外戚世家序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妹喜;殷之兴也以有,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无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哉?
【注释】[外戚世家序]《史记·外戚世家》的序言。外戚,指后妃及其亲族。[受命帝王]承天受命的帝王,指开国帝王。[继体守文之君]继位守成的帝王。[夏之兴句]夏朝的兴起是因为有了涂山氏女。[桀之放句]夏桀被放逐,是因为妹喜。[殷之兴句]商殷的兴起是因为有氏女。有(sōng),古国名,相传有氏女简秋吞燕卵而生契,成为殷的始祖。[周之兴句]周朝的兴起也是因为姜原和大任。姜原,后稷之母、帝喾之妃。大任,即太任,周文王母。[故《易》四句]所以《易经》的根基是乾坤,《诗经》的第一篇为《关雎》,《尚书》赞美尧亲自下嫁二女之事,《春秋》讥刺男子不亲自迎亲。乾坤,《易经》中两卦,分别代表阳和阴。釐(lí)降,指尧亲自下嫁二女事。降,下嫁。[阴阳之变三句]指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的纲领,难道能不慎谨吗?[人能二句]人能宏扬大道,只是对命运变化无可奈何。[甚哉四句]夫妇之爱超越一切,君王不能从臣下得到,父亲不能从儿子得到,又何况地位低下的人呢![成子姓]生育子嗣。子姓,子孙。姓,生育。[要其终]求得好的终结。[非通二句]意谓不是通晓幽明的变化,怎能知道性命呢?性命,人的本性与命运。性,人的本性。命,命运。
伯夷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