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骑行,我们总算不是漫无目的了。
我们要骑车去一个距此五十公里左右的乡村小学。这所学校坐落在连绵起伏的铜锣山腹地。
铜锣山是川东平行褶皱岭谷区的第二条山脉。北起达县雷音铺山北端,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跨十几个县区,止于綦江北岸天台山。全长260公里,宽5到10公里,一般海拔600米~1000米。因长江横切铜锣山以东的山岭,形成铜锣峡,峡中江水击石,有如铜锣之声,故名铜锣山。
我们沿着210国道向南骑行,经过六七个乡镇,骑行约50公里,终于到达万峰山脚下。
我们要去的小学位于铜锣山谷地的李村,本来这里地势平坦开阔,人烟密集,良田连片,物产富饶。然而这几年,由于外出人员增多,农民的主要收入不再靠种庄稼了,许多田地却荒芜下来,放眼望去,只有零零星星的一些留守老人在田地里耕作。
槽谷两侧,溶洞遍布,景色极佳。还有温泉,内含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群山几乎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千峰披绿,遮天蔽日。马尾松、杉木、柏树,旺相生长。
一处悬崖绝壁,拔地而起。崖底下,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一幢三层小楼,赫然映入眼帘。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楼顶横排嵌着几个金色大字“李村小学”。骑近,楼房中间,竖嵌“渠光教学楼”五个大字。这座白瓷砖饰面,金黄色琉璃砖盖檐边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虽比不上城市的高楼大厦,但在这深山里,所有屋舍还保留着古朴的吊脚木楼风格,有民俗文化底蕴的乡村,却显得格外显眼。
我们将自行车停靠在学校门口。水渠走进去和学校的老师打了声招呼。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师便出来招呼我们进到学校办公室。这间办公室还保留着老式青砖瓦房的面貌。老师自我介绍说,他姓袁,是这里的负责老师。学校共有六位老师,他是唯一的一位公办老师。其他老师都是代课老师,但最年轻的一位老师今年也有四十岁了,在这里代了二十几年课了。
袁老师很热情地给我们倒开水,说这里的水都是天然的矿泉水,水质很好,没有污染。但水里矿物质多,不宜生饮,须烧开后喝。这几年结石病多起来才有这一说法,本地老百姓不信这些。他们认为在这生养了几辈人,从没听说过谁有得这样那样的怪病。现在科学发达了,患病的人反而多了。老百姓当然不明白以前的检查手段落后,所以才没听说过这病那病的。我们还是要讲科学……
袁老师话闸一打开,大有不休不止之势。我心里自然觉得他有点啰嗦。可水渠却表现得很认真地听袁老师的高谈阔论,还做很多配合的表情。
我不愿听袁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便扭头四处打量这间很简陋的为公室了。只见左边墙上挂着一块教师责任公示表:
何细妹,幼儿班;
杨冬生,一年级;
何大妹,二年级;
袁小娟,三年级;
李成龙,四年级;
袁春权,五年级,六年级。
下面是行政领导班子架构:
校长,袁春权;主任,袁春权;会计,袁小娟(代);出纳,李成龙(代)。
袁老师看见我打量四周,连忙过来解释说:“这里人手不够,所以才这样安排的。地处偏僻,交通不方便,很多老师都不愿到这里来工作,所以一直是请当地的代课老师。说来不怕你们见笑,唯一的公办老师就我一个人,我又是校长,又是主任,还上五六年级的课。五年级和六年级总共只有十几个同学,所以安排在一间教室里。是‘复式班’。……”
我很疑惑:“这不是有新的教学楼吗?”袁老师说:“新教学楼才修建好,还没有搬进去呢。”
水渠这时候说话了:“新楼修好后,是不是有老师愿来这里工作了?”
袁老师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说:“说实话,我们很感谢渠光公司能够到我们这个穷乡僻壤来改善教学设施。但这还远远不够,没有网络,没有有线电话,手机有时候还没有信号,加上没有通客车,谁又愿意来呢?前几年有分过几个老师,但工作不了几个月就想办法调了。”
水渠若有所思地说:“看来光是社会力量,还很难改变贫困落后地区的面貌啊!”然后又显得很无奈地摇了摇头。
后来,水渠又和袁老师聊了很多话,我是一句也没听清楚。在我看来都是些对现实很无奈的抱怨之辞。
离开的时候,我也很有礼貌地向袁老师道别。袁老师显得非常真诚:“不要客气,这里有很多来游玩的过客,但只有你们才进来耐心地听我们的抱怨,虽然你们帮不了忙,但我也感到很欣慰。”
出了校门,我被那幢堂皇的教学楼吸引了。自言自语地说:“谁修的?这么气派。”袁老师似乎听到了,赶紧说:“渠光公司。听说老板是个成功的女企业家,长什么样,我们也没见过。”
回程中,我觉得特别乏。天将黄昏,几只小燕子几乎贴着地面,在狂乱地飞窜。眼看就要变天了。我们恐怕是要在山上露宿了……
我始终想不明白,水渠为什么要我和她一起远行,却是来这样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这小学和她有什么关系呢?来这里不是散心,不是游山,也不是玩水,谈谈话,喝点水。她到底想做什么呢?
很多不解,很多困惑,像沉重浓密的乌云聚集在我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