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43000000022

第22章 道教与基督教的自然生态思想(5)

18世纪英国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1703-1791)根据《新约圣经》中耶稣的教导,把基督徒的成圣称为“基督徒的完满/完全”(Christianperfection),并以此表达他的“全然成圣”(entiresanctification)人学。《马太福音》说:“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圣经·马太福音》5:48《希伯来书》也说:“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圣经·希伯来书》6:1约翰·卫斯理从两个方面解释了“基督徒的完满/完全”,他认为消极方面是不犯罪(不违反上帝的律法);积极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是完全的爱。“我们期待着完全的成圣;完全脱离一切罪恶的拯救——脱离骄傲、自视、愤怒、不信;或如使徒所说的‘进到完全有地步’。但什么是‘完全’呢?这个名词有许多意义,在这里却是指完全的爱,是摈绝罪恶的爱,是充满心中并负起灵魂全部功能的爱。……当爱占据了整个心的时候,还有罪恶存留的余地吗”[英]约翰·卫斯理:《圣经所示的拯救方法》(TheScriptureWayofSalvation,1765),见《卫斯理约翰日记》,许碧端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第640、647页。?不过,尽管约翰·卫斯理认为他见过不少完全成圣的基督徒,但他毕生从没有声称自己已臻完全。而且卫斯理所说的“全然成圣”或“基督徒的完满”是一种纯洁的爱,他也承认这个人生境界只是在人的定限内可达到的高峰,与天使及未堕落前的亚当有距离,与上帝本身的完满相距就更远。

在成圣的问题上,东正教主张称义与成圣是上帝的同一个拯救工作,是一个连续没有停顿的过程,其目标是人能恢复与上帝有亲密的共融(communion),因而能分受上帝的本性;只不过,人所能分受的只是上帝的能力(energy),而不是上帝的本质(essence)。所以人虽可以神圣化,却不会导致泛神论。上帝还是超越于人的上帝,人还是有定限的受造物。人生命提升的极致是分享到上帝的道德属性,然而人的本质与上帝的本质还是迥然不同。对东正教所说的“人的神圣化”,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并不感兴趣。不过,无论是约翰·卫斯理所说的“全然成圣”、“基督徒的完满”的人生理想,还是东正教的“人的神圣化”的人生境界都是在人的受造物限制内。于是,不难看出,基督教成圣的人学既强调基督徒的生命要提升到一个极高的境界,却又不夸张这个境界详见罗秉祥:《约翰卫斯理“完全的爱”与龙树“大慈大悲”的丝绸之路对话》,2007年中国兰州“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

不难看出,基督教的成圣,既有人人可以成圣的普遍性,又有个人以其不同方式成圣的特殊性。这与道教人人可以成仙是极为相似的,即是说人人都可以殊途同归达到“神人合一”。但是,基督教的“成圣”与道教的“成仙”又有天壤之别。人人只能“成圣”,而不能“成神”。人是上帝创造的,人不能成为上帝。《诗篇》的作者在赞颂上帝所创造的世界之美和伟大之时,也据此描述了人的地位。“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或作‘神’)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万物,就是一切的羊牛、田野的兽、空中的鸟、海里的鱼,凡经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脚下。”《圣经·诗篇》8:3-8。

2“成仙”与“成圣”的途径

在人类追求超越的过程中,在渴望达到永恒或终极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道教与基督教具有某些相似性。道教和基督教在超越生命局限和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上是一致的,但是道教和基督教实现超越的途径却各不相同,表述也各异。

其一,道教重炼养,基督教重信仰。

修道成仙思想是道教思想的核心,道教的教理、教义和各种修炼方术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而展开的。道教认为人完全可以通过自我修炼,达到身心健康、成就仙道的目的。因此,道教不仅高扬“仙道贵生”的教义,而且建构了能够实证达到“长生住世”理想的理论与以“性命双修”为中心的践行方法的体系,这就是“生道合一”论及多种炼养方术。吴筠《元气论》说:“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要常养神,勿失生道。长使道与生相保,神与生相守,则形神俱久矣。”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点校本,第1227页。司马承祯《坐忘论》引《妙真经》说:“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故司马承祯说:“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同上,第2044页。《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又说:“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同上,第406-407页。

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生道合一”的生命境界,而在基督教早期教父看来,“长生不死”(Immortality)本来在上帝创造人的时候,一开始便已赐予人,亦即是说,“长生不死”是原初人本有的生命形态。在伊甸园中,如果亚当与夏娃不违背上帝的禁令,与上帝继续保持契合的状态,他们便会长生不死。因此,在《圣经》中,要长生不死,关键在于他是否选择继续与上帝契合。初期教父用“参与、分享”(participation,methezis)的概念来表达这种契合关系。人与上帝紧密相连,投于上帝神圣的本体中,分享他的神性,如此人便分享着上帝的永恒。倘若人脱离这种参与分享的状态,人便会失去他的永存性。长生不死,在早期教父看来,本属于人,人无须通过苦炼以求,只需要自然地活于与上帝的契合中,便可达至永存不死的境界。显然,这与道教主张的“仙道可学”的观念是不一样的。道教认为,能否实现“长生住世”,靠的是自身修道得道,守道存生。这也是道教为什么特别重炼养、重道法的原因所在。道教在其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中国古代神仙家(方仙之士)及黄老道的大量方术,融摄了民间的众多养生方术,包括内外丹道、服气、导引、炼气、行、吐纳、胎息、坐忘等等。

道教“成仙”的途径尽管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随着道教教义的发展,其对成仙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道教的成仙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形体生命修炼,主要是外丹服食或内丹修炼。道教关注现实生命的永恒,认为人体经过一定的修炼,可以长生不死,为此道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炼养术,通过“炼形化体”的炼养实践,使精神和肉体返朴归真。二是道德上的修为,即心性品德的修持。二者合一方能得道成仙,这样,道教形成了以“性命双修”为中心的养生文化体系。

道教外丹和内丹修炼思想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所谓外丹,即用铅汞及其他药物配制,放在炉火中烧炼而成的化合物。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采用了简单的类比法,认为人服了这种金丹,可以使身体不朽。以葛洪为首的道教丹鼎派,强调通过服食金丹仙药来实现成仙不死的理想,形成了相当系统的外丹学说,主张以外丹还炼为核心,以肉体飞升为目的。自葛洪《抱朴子内篇》力倡以服食金丹而求肉体飞仙之后,从公元4世纪下半叶至7世纪前的二百余年间,道教中烧炼外丹、追求肉体飞仙者一直代有传人,未曾间断。隋唐时期,这种思想曾发展到极盛。

由于神丹金液服食常生意外,历史上服之而死者不少,这也是唐末以后,内丹兴盛的原因之一。唐末五代,道教神仙思想中的心性论和内丹学说逐渐兴起,并在修仙操作理论上逐渐占有主流地位。至宋代,内丹术便成了道教炼丹的主要道术。

所谓“内丹”,系与矿物所炼“外丹”相对而得名的一种在人体内炼制而成的神秘之物,乃以人体三“丹田”为鼎炉,以意念为火候,以精、气、神为药物,进行烹炼后所得。由于派别的不同,故道教内部关于“内丹”的认识及其具体修炼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其具体说法如何,“内丹”都被视为是一种神秘的生命物质,是承担成仙一事的主体,或称之为能够出离肉体躯壳的“阳神”,或称之为与肉身有别的“真灵”、“真身”或“身外身”等姜生、郭武:《明清道教伦理及其历史流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而且,无论传统认为金丹南宗“其学先命而后性”宋濂:《宋文宪公集》卷八《送许从善学道还闽南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还是全真道主张的先修性后修命,都认为修命与修性是紧密相联的,修命离不开修性,性与命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的。

道教中人相信内丹炼成可以离人体而出。人体可以分身,可以成仙。到明清时期,神仙的职能大为转变,而成为民众祈福的对象,人们也不再希冀成仙,而是主张直面生死。

基督教强调信仰是得救的先决条件,即“因信称义”。“因信称义”的字面意义是,凭着信仰而得以在上帝面前可称为义。爱是信仰最纯真的表现,爱从信仰来,就如同花朵长在根基上,而且在《新约》中,藉着爱,信仰才存在。基督教认为,人因为原罪,不能靠自己的行为得救,惟独靠神的恩典。“因信称义”所称的“信”是来自上帝的恩典,“称义”不是自义。“因信称义”的实质是因恩典而信,因恩典而称义,但也不是消极地接受恩典,而要对耶稣基督的救赎做出积极的回应,相信耶稣基督之死是为人类赎罪,耶稣基督的复活建立了新的人神关系,使信徒成为新人。“因信称义”使基督徒能够摆脱“原罪”的重负,以对上帝的依赖感和被上帝获救的信心,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社会生活,以在世俗中的功绩来荣耀上帝。“因信称义”既是教义的核心,同时也是把神圣价值与世俗价值结合起来的道德命令。

保罗说:“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圣经·罗马书》1:17。“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圣经·罗马书》3:28。“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圣经·雅各书》2:14。“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圣经·罗马书》14:23。信仰可以使人们获得永生,“义人必因信得生”《圣经·罗马书》1:17。

16世纪,马丁·路德强调“只有信可以使人称义”《马丁·路德文选》,马丁·路德著作翻译小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只有信,因着上帝借基督在他的道里面所有纯粹的恩典,才配才够使人称义得救”同上,第19页。因为人称义、得救,“不是因行为,也不是因律法,乃是因上帝的道,就是说因上帝所应许的恩典与信,使荣耀归于上帝,他救我们并不是因我们所行的义,乃是照着他的恩典并因他的恩典的道,只须我们相信”同上,第20页。信仰是人获救和在上帝面前称为义人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信能使人善,不信则使人恶。

《奥斯堡信条》强调:“恩典、赦罪、称义乃是因信基督而得来。”“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人在上帝面前不能凭自己的能力、功劳,或善行得称为义,然而人因基督的缘故,藉着信,就白白地得称为义,那就是:人相信因藉着死偿还了我们罪债之基督的缘故得蒙恩宠,罪得赦免,上帝算这信为人在他面前的义。”《奥斯堡信条》(1530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69、61页。《协和信条》也说:“在上帝面前,我们惟独因信基督称义。”《协和信条》(1577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108页。

18世纪英国的约翰·卫斯理认为基督徒的生活可分为悔改、称义、全然成圣三大阶段。在他看来,称义和成圣都是上帝的工作,都是基于唯独恩典和唯独信心。称义是信心的始点,成圣是信心的完满。“我们之称义以及成圣都是因着信。事实上这二大真理是互相解释的。正如我们因信称义一样,我们也同样地因信成圣。”[英]约翰·卫斯理:《圣经所示的拯救方法》(TheScriptureWayofSalvation,1765),见《卫斯理约翰日记》,许碧端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第643页。

相反,不信的将要受永死,那就是同鬼魔受永火永刑的苦。《启示录》说:“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圣经·启示录》20:14-15。。《马太福音》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圣经·马太福音》25:41,25:46。又《马可福音》说:“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去掉它。你只有一只眼进入上帝的国,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里。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圣经·马可福音》9:47-48。“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路德的小本基督徒要学》(1529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53页。

其二,道教在追求“得道成仙”的过程中,强调行善积德是成仙的基础和条件;而基督教主张善行是信仰的果子。

同类推荐
  • 中国道家之精神

    中国道家之精神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圆融

    圆融

    星云大师说,清净无碍读书人,妙有圆融看世界。这是一本给你清净之心,教你妙看世界的人生哲理书,涉及处世、幸福、智慧、情感等人生重要话题。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出星云大师返璞归真的大智慧;以幽默含蓄的小故事,描摹世间百态;以博大精深的佛法,为读者点亮一盏心灵的指路明灯。当下人们普遍处在浮躁烦嚣的生活状态中,容易内心空虚、迷失自我,就让我们放慢脚步,聆听大师的教诲,让眼界豁然开朗,从大师毕生的修行心得中,体悟幸福与快乐的真谛,发现人生的价值!
  •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本书内容包括:“悟心悟性:找到认识自己的最佳途径”;“悟苦悟乐:做苦海中一个快乐的人”;“悟富悟贫:不要让自己做一个心理的穷人”;“悟生悟死:正确面对生死”等,通过一个个通俗易懂的禅宗故事,讲述大忙人应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的人生哲理。
热门推荐
  • 梦缘化蝶

    梦缘化蝶

    这是一个现实梦幻交织的故事,花开花败一念间,日升日落,是现实与梦境转换的时刻。家庭破碎,梦境重组,在阴暗的角落,童真褪去。梦里的尚聪明、能说会道,具有无与伦比的洞察力,他的一举一动似乎有致命的魔力,那些不开心一扫而光,光芒再次临幸尚。现实里犹如神助,万事皆顺,命运天平缓缓靠向他这一边,一切即将重塑,时钟再次调零。每一次挑战,都把他一步步推向梦境,梦幻的力量似乎渗透。红日再次升起,睁开双眸,古老的气息弥漫整个房间,万化归一!在全新的第三视角,看透人心,每一丝波澜都逃不过尚的感知。灵魂高悬,本体执行,这样的逆天操作,云源市上空气旋酝酿,云来县少女的心弦挑动,成功似乎触手可及!上可搅动天云,下能华丽转身,这样的少爷,你爱了吗?
  • EXO之罔顾你

    EXO之罔顾你

    他——霸道总裁,一生却就栽在一个小丫头片子手里了,这让他情何以堪?她——逗比模特,好死不死就就把自己卖了,靠,卖给谁不行,竟然卖给那个妖男,这让她怎么立足?(原名:鹿晗之今夕何夕,君在否?)
  • 开局一块灵田

    开局一块灵田

    穿越到一座无人岛,开局就送一块灵田!别人家的灵药三年一熟?你一晚就可以!药效强十倍!叮!获得系统新手大礼包,一枚脱胎果种子,一间茅屋!叮!服用脱胎果,正式踏入仙途,奖励一把下品灵剑,一株铁青藤。叮!有人流浪到岛上,发现你的存在,装逼成功,奖励翻倍!叮!无人岛名声传播在外,有盗徒眼红,被你打跑了,获得一尊镇岛灵兽!叮!名声暴涨,无数人想要拜你为师,被你拒绝,干得漂亮,奖励仙功秘籍!叮!大能出手,想要覆灭你的小岛,结果被全灭,奖励……没有了!你都无敌了,还要什么奖励啊!
  • 少年帝师

    少年帝师

    大帝的老师,应该比大帝更加厉害吧!——苏七纪元背后的黑手,千古不解的永秘,黑暗阴谋下的光芒,这一世都将浮出水面,极尽升华的境、无法证道的体、搏杀天帝的法,沉睡了数个纪元的少年,走上了帝师的道路。
  • 神秘女友

    神秘女友

    一个退伍的特种兵无意中卷入一场古老教派的明争暗斗
  • 人杰召唤系统

    人杰召唤系统

    苏羽迷迷糊糊中醒来,缺发现他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自己的灵魂却占据了一个十五六岁正在逃避战乱的少年身体。跟随他来的还有一个系统,从此,华夏人杰纷纷现世于这片大陆。杀神白起!无双吕布!毒士贾诩!鬼才郭嘉!貂蝉!妲己!……赵云:“陛下,给子龙一匹良驹,臣杀敌军一个七进七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冷情摄政王:宝贝王妃哪里逃

    冷情摄政王:宝贝王妃哪里逃

    一个暗夜金牌杀手,一个神秘冷情王爷,那一夜两张面具下的对视,谁沉沦?谁深陷不可自拔?她,无意踩中一面镜子,穿越到了不知名王朝。到这里还算正常发展,可谁能告诉她这是什么情况?一般不是穿越到一个可怜、受欺负的小白花身上吗?她居然穿越到了“已被穿越”的身上剧透小剧场“你们这里都不用跪皇上吗?”某妞惊奇地问“小姐,是您当初指着圣上的鼻子让废除这规矩的啊!”丫鬟更惊奇的答“你们还有臭豆腐啊!”某妞吃的正香“小姐不是您威胁所有豆腐坊必须做的吗?”丫鬟扶额“哇塞,居然还有奶茶。。不会这也是我。。?”丫鬟点头某妞华丽丽的晕了。。。欲知后事如何,请打赏不打?榴梿默默咬手帕去~~
  • 玄冥战界

    玄冥战界

    阴阳紊乱,天地交泰。三千世界,九重天宫。风雷齐聚,百族并举。他曾说:“为她屠戮三千界,为她血染半边天!”她曾言:“唯他,为他,此生,无怨,无悔!”在我们这个世界已经拥有了全部的他们强制重生之后,在另一个世界又会遭遇怎样的离奇?
  • 中国人的吃

    中国人的吃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他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本书作者从个性化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饮食进行了剖析,力图透过饮食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作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休闲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