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6600000024

第24章 三安史叛乱之前的道教哲学(2)

先是于开元二十九年,京城设“崇玄学”,其学生要诵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每年和明经科一样,参加国家考试。天宝元年,除《老子》已称《道德经》外,其余诸子也被分别尊为《南华真经》(《庄子》)、《通玄真经》(《文子》)、《冲虚真经》(《列子》),又加《庚桑子》为《洞虚真经》;庄子等也被尊为真人。对这些著作的尊崇,就给道教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崇玄学和儒教太学一样,置博士、设助教,招学生一百人。同时命令崇文馆也需诵习《老子》。第二年,崇玄学改称崇玄馆,博士升格为学士,助教升格为直学士。各州也置“道学”,和儒学并列。为了使天下人都正确理解《老子》本义,唐玄宗又御制《道德经》注、疏各一部,颁行天下,且命令天下每家每户,都须家藏《老子》一册。参加国家考试的士人,减少考试《尚书》、《论语》的内容,加试《老子》。这些努力都指向一个目标,就是把道教确立为修身、治国的宗教,提高道教参与国家事务的比重。为了彰显老子的神圣和灵应,唐玄宗时代,还不断制造太上老君显灵的神话。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说他梦见太上老君对他说,在京城西南百余里,有老君的画像。派人去寻,果然找到了老君像,于是把像迎回兴庆宫,并且临摹多幅,分别供于各州的开元观。天宝元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自称于京城永昌街空中见到了玄元皇帝,让他把“天下太平,圣寿无疆”这句话转达给唐玄宗;还说在桃林县关尹喜的旧居之旁有灵宝符,玄宗派人取回,进献含元殿,并因此改桃林县为灵宝县。这一年,崇玄馆大学士陈希烈等人,又说在太清门见到了玄元皇帝。玄元皇帝说,玄宗是自己的裔孙,而他将保佑玄宗寿命无疆,天下安乐。道教本就是以《老子》为基本经典的宗教,三洞经书的创造企图扭转这个方向,但未能办到。唐代朝廷对老子及庄子等人的尊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道教的固有倾向,彰显了道教作为修身、治国宗教的本来面貌。在这种情况下,道士们也纷纷转向,把《老子》作为自己的最高经典。其中最重要的是茅山宗。上清、灵宝等道经、道派,创立于东晋、南朝,南朝道教最著名人物,是齐梁时代居于茅山的陶弘景。他的传人不断,被后人称为“茅山宗”。据说王远知曾是陶的及门弟子,而潘师正则从学于王远知。被认为是潘所作的《道门经法相承次序》,明确贬低《老子》,认为它不入三洞,非是真经。《旧唐书·隐逸传》说潘少年丧母,以至孝闻于世。大业年间被度为道士,师事王远知,被授予道门隐诀和符箓。他清静寡欲,居嵩山逍遥谷二十余年,只服松叶、饮泉水,唐高宗、武则天到东都洛阳,曾召见过他,问他需要什么,他说唯需松叶、清泉,都是山中所有的东西,深得高宗和武则天的崇敬。

《旧唐书·隐逸传》所载事迹,和《道门经法相承次序》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基本一致。潘师正弟子司马承祯所作《潘尊师碑》,也只说他“年十二,通《春秋》及《礼》;见黄老之旨,薄儒墨之言”,他“理心事天”,唐高宗曾找他“访天人之际,究性命之元”。卫凭撰《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庙碣》,说潘以“金根上经,三洞秘箓,许真行事,陶公微旨,尽授予我师(按:指司马承祯)”,《旧唐书·隐逸传》也说司马“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不言其他。但后来的道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则说,潘读儒经时,曾问母亲:“此书外有过此者否?”母亲回答说“唯《道德五千文》。”而《茅山志·上清品》则载,潘母鲁氏:“善言名理,口授(潘)以《道德经》。”这显然是潘的后学为适应尊崇老子的需要所伪造的历史。潘师正之后,情况就改变了。司马承祯对唐睿宗问,说“道经之旨: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睿宗问治国之道,他说:“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司马承祯所说,是黄老的本来面貌。唐玄宗时,司马建议把五岳神祠改为上清真人降世的真君祠,唐玄宗答应了司马的请求,同时则命令司马“以三体写《老子》经,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以奏上之”。和司马同师的吴筠,对玄宗说:“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玄宗又问神仙修炼之事,吴回答道:“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每与缁黄列坐,朝臣启奏,筠之所陈,但名教世务而已。间之以讽咏,以达其诚”(《旧唐书·隐逸传》)。这就完全是一个帝王师的形象,所陈皆“名教世务”,也是汉初黄老“采儒墨之善”的基本原则。稍后有司马承祯的弟子李含光,据颜真卿《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李“尤精《老》、《庄》、《周易》之深趣”。茅山宗在唐代,可说是最大、最有组织、最有影响的道派,他们以《老子》为主要经典,把思想转向主要以修身、治国为主,就表示唐代整个道教面貌都转向了汉初的黄老道家之道。其他道派,比如楼观道派,原本就一直尊崇老子。他们的领袖人物尹文操,“自识文字,唯诵《老子》及《孝经》”(员半千《大唐宗圣馆主银青光禄大夫水尹尊师碑》)。曾经注《黄庭经》的白履忠,号梁丘子,同时也著有《三玄精辩论》和《老子注》。王希夷,“孤贫好道”,他隐于嵩山,拜道士黄颐为师,“尽能传其闭气导养之术”。

后来居兖州徂来山,与道士刘玄博为友,“好《易》及《老子》”。《老子》,确实已经成为唐代道教最主要的经典。唐朝初年,由傅奕发起,佛道曾进行了激烈的论争。道教参与论争的人物,傅奕、李仲卿、李荣等所坚持的理论,就是《老子》的学说;道宣作《广弘明集》和《集古今佛道论衡》,对道教的抨击,也集中于老子其人其书。唐朝后期韩愈反对佛老,也是把老子其人其书作为道教的代表。朝廷的导向,最大道派的倾向,佛、儒二教对道教的认识,都认为道教的核心崇拜对象是老子,核心教义是《道德经》。如果说,寇谦之“清整道教”并没有“清整”彻底,或者说是收效不大,那么,唐代道教可说基本上完成了“清整”的任务,完成了寇谦之的未竟之业。对道教的“清整”,自然首先是道教内部的要求。这个要求,一半是对昔日辉煌的回忆,一半是对当时自身腐败的反应。但是,外部的批评,特别是来自佛教的批评,对于帮助道教明确方向、清整教义,也起了重要的作用。3道教对佛教的反应佛教初入中国,往往依附道教的理论。但佛教的传播也不断和道教发生摩擦。南朝时,道教曾用夷夏之防来向佛教进攻,佛教所恃,则主要是它教义的高明。佛教特别抨击道教的方术,认为那不登大雅之堂。在相互接触和相互冲突中,道教也开始向佛教学习,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教义。唐代初年,傅奕抨击佛教,同时表彰道教,在他看来,道教是治国的宗教。他临终前对儿子说:“老庄玄一之篇,周孔六经之说,是谓名教,汝宜习之”(《旧唐书·傅奕传》)。魏晋时代,名教和自然的冲突,也就是周孔之教和老庄的冲突,但在傅奕看来,老庄和周孔一样,都是名教。与之对立的,是佛教。这是唐代尊崇老子的直接产物,也为道教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唐初的争论,以佛教失败告终,唐太宗李世民随后下了《令道士在僧前诏》:老君垂范,义在清虚;释迦贻则,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途;穷其宗也,宏益之风齐政。然大道之兴,肇于邃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迈两仪而运行,包万物而亭育,故能经邦致治,反朴还淳。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逮于后汉,方被中华。神变之理多方,报应之缘非一。洎乎近世,崇信兹深,人冀当年之福,家惧来生之祸。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大笑,好异者望真谛而争归;始波涌于闾里,终风靡于朝廷。遂使殊俗之典郁为众妙之先,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流遁忘返,于兹累代。……道教是古来相传的,佛教是后来才产生的;道教是诸华之教,而佛教是外来的宗教。道教讲清虚,能“经邦致治”;佛教讲因果,使人迷恋于祸福。过去佛教甚至居于道教之上,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这是李世民让道先佛后的基本理由。但是佛教方面不能同意这个意见,以僧人智实为首,向李世民上奏章。奏章中不敢抨击老子,而是大力抨击“当今”的道士迷恋方术,并非信老子之道的道士:寻老君垂范,治国治家,所佩服章,亦无改异。不立观寺,不领门人。

处柱下以全真,隐龙德而养性。智者见之谓之智,愚者见之谓之愚,非鲁司寇莫之能识。今之道士,不遵其法。所著冠服,并是黄巾之余,本非老君之裔。行三张之秽术,弃五千之妙门。反同张禹,漫行章句。从汉魏以来,常以鬼道化于浮俗,妄托老君之后,实是左道之苗。(《广弘明集》卷二十)这些背叛了老君学说的道士,在佛教看来,是假道士,因此不宜处于僧人之前,因为这样就会使“真伪同流,有损国化”(同上)。这道奏章再次表明,在佛教看来,只有以老子学说为核心的教义,才是道教的正宗真传。这是对当时道教的指责,也从反面为唐代道教的发展指出了方向。这次争论十年以后,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命玄奘将《老子》译为梵文,并派道士成玄英、蔡晃参加,协助工作。蔡晃等主张用《中论》、《百论》来理解《老子》,把道译为“菩提”等等,遭到玄奘拒绝。玄奘坚持,道只能作为路,译为“末伽”。他们所据的底本,是河上公注本。这个注本原有一个序言,署名葛玄。该序言先叙述老子降世为人,作《道德经》,次述河上公事迹,后面有郑隐所传葛仙公玄的“太极隐诀”;要求念完经诀后,要叩齿咽液:毕,叩齿三十六通,咽液三十六过。先心存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足下八卦神龟,三十六师子伏在前。头巾七星,五藏生五气,罗文覆身上……口诀:读经五百言,辄叩齿三,咽液三也。玄奘坚决不译这个讲叩齿咽液的序言,他认为,这些内容:“同巫觋之淫哇,等禽兽之浅术”。玄奘的态度,也在告诉道教,哪些是上不得大雅之堂的东西。在唐高宗主持下,佛道二家曾进行过多次辩论。道教方面以李荣为主,李荣立“道生”义,意思是“道生万物”。佛教方面问,道为什么生善又生恶?李荣立“老子名”义,佛教方面指责说,不应把皇上祖先的名字用来立义;李又立“本际”义,讲道体问题。如此等等,其目的无非在证明,老子学说的高明。佛教方面在反驳中,对老子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如隐法师认为:“至如五千文内,大有好义。”静泰说:“《老子》二篇,庄子《内》、《外》,或以虚无为主,或以自然为宗,固与佛教有殊,然是一家恬素。”至于上清、灵宝等三洞经书,在佛教方面看来,则不足评论。依辩论法则,胜方可对败方任意嘲骂。有一次,佛教骂道士们“手把桃符,腰悬赤袋;巡门厌鬼,历巷摩儿”,“不异淫祀邪巫”,而不同于佛教的“清虚”。对于道士来说,被人描绘为淫祀巫师的形象,是非常丢脸的事。这些争辩,也推动着道教保持自己本来的方向,抛弃那些方术邪道。从晋代到南北朝,道士们在创造上清、灵宝经书的时候,除了大量采纳方术,另一方面就是大量采纳佛经。佛教方面在佛道论争中,不断揭露道教对佛教经书的剽窃。

甄鸾《笑道论》说,所谓《妙真偈》,是抄自《法华经》,只是将“佛智”改为“道智”。《灵宝妙经天文大字》,也是抄自《法华经》。道安《二教论》也说:“《黄庭》、《元阳》,采撮《法华》,以道换佛,改用尤拙。”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说:“京师五通观道士辅慧祥,三年不言,改《涅槃经》为《长安经》。”说明这种活动到隋代仍在进行。《正统道藏》现存有《无上内秘真藏经》、《太上三十六部尊经》、《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太上灵宝元阳妙经》等是唐初或较早时期的著作;《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出世可能更早,这些经,都是将佛经改为道经,有些往往仅是改了名词。这些经的存在,说明佛教方面的指责不虚。在抄袭佛经的过程中,道教方面也逐渐学会依佛教的样子造作自己的经书。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当是如今《道藏》中仍然排在第一的《灵宝度人妙经》。该经和佛教的《大般若经》一样,下一段几乎是对上段的重复,只更改少数几个字,就又成一卷。在这样烦琐重复的许多卷中,所讲内容也几乎全部雷同,都是说元始天尊登台说法,诸天帝尊神灵都来听讲。元始天尊讲经一遍,会如何如何;讲经两遍,会如何如何,比如瞎子眼亮,聋子耳聪之类,再后是听讲者都得长生神仙。因此,世人要多念此经,说念经多少遍即可成仙云云。如果说前面所述的经书是抄写佛经文字,这经则是抄写佛经文意。再后就是采摘佛教教义,作为道教教义的组成部分。比如潘师正的《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论“道家阶梯证果究在何处”道:窃以法性常湛,真理唯寂,虽混成而有物,而虚廓无朕。机感所及,冥然已周。因教立名,厥义无量。夫道者圆通之妙称,圣者玄觉之至名。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然得道有多少,通觉有浅深。通俗而不通真,未为得道;觉近而不觉远,非名圣人……接着论述十转位、五道果。认为服食休粮,可得地仙果;加上行善持戒,可得飞仙果。如能进一步理解教义,心有所得,可得更高道果,其最高一级是无为果。无为果和寂境、即涅槃寂静的关系是:寂境即是无为,无为即是寂境。

同类推荐
  • 《旧约》中的民俗

    《旧约》中的民俗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旧约〉中的民俗》是弗雷泽的另一部名著,是他在写作《金枝》过程中将有关《圣经》旧约故事的民俗材料汇集起来,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有关事例作比较,专门创作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已成为人类学和《圣经》研究者的必备读物,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称它是“一部人类学传奇”。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

    世界上最好的道理,就是一个人走过的路和他活出的人生。如果他刚好是法相庄严俊美,又有诗意的智慧、传奇跌宕的身世的圣域之王仓央嘉措,那这个道理,就是他用出世者的眼光望着俗世时显露出的智慧。如果向我们传达这一智慧的作者,又刚好是一位在伊拉克的巴格达经受过战火、在耶路撒冷见证过巴以最激烈的冲突,去过北极,重走过“丝绸之路”,内心有过深度挣扎和痛苦、最后又归于宁静的人,那我们读这本书,得到的就是双重智慧,摆脱浮躁心境、回归心灵安宁的双重通道。读仓央嘉措,我们读的不仅仅是诗歌,而是他走过的路和他活出的人生,以及他用出世者的智慧解世情之种种。
  • 禅意人生

    禅意人生

    本书的内容性质,是以禅法的观念及禅修的方法,通过深入的体验及简明的介绍,推广到人间的现实生活中来,以期使得不论年龄性别、职业层次、教育程度的社会大众,都能分享得到挥法的利益。若能定时禅修者,本书中提供了基本的撵坐方法;若是忙碌异常的人士,也不妨试著用本书中介绍的禅修观念,调整自我,消融自我。
  • 心若莲花,爱如菩提(李叔同作品精选)

    心若莲花,爱如菩提(李叔同作品精选)

    本书精选了他从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的传世名篇,配有法清法师意境高远画作,文中有情,画里有禅。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热门推荐
  • 温柔仅你可见

    温柔仅你可见

    孟悄悄在原本的家庭过着大小姐的生活,直到母亲死了,全家人不待见她,脾气暴躁的她愤然离去,选择离开,独自生活,直到在那个城市遇见了他…
  • 人生观光指南

    人生观光指南

    人生匆匆几十载,在某个时节,你是否也有过迷茫,我们并非在蹉跎岁月,每一个时段所经历的无论好坏都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所接受的馈赠。这本书送给你们也同样送给在案前工作的我。人生观光指南,从人生的每一个阶梯来进展故事,是你的缩影也同样是我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前世今生执苏念

    前世今生执苏念

    她本昰一个孤儿,被杀手带回了从小就是从死人堆里趴出来的,除此之外,她各项方面都很优秀。不懂人情事故的她杀惯了人,却穿越遇到了他,她对他掏心掏肺,然狼心狗肺的他对她的努力视而不见。得到机遇的她变得异常凶猛,杀了数万人,至使其被封印,一千年后醒来时,唯一的事就是报仇,那个伤她最深的人、让她倾尽所有去爱的人。
  • 转身千年与君相恋

    转身千年与君相恋

    她去那,只是为了拿些古董带回去拍卖。阴差阳错,她成了他的小妾。当小妾就算了,居然还要在当小妾的同时当下人。她不怒天都要怒了!当她知道她只是他长远道路上的一个工具,她不屑生气。当他亲手把她送给别人后悔时,她懒得回去。他多次错怪她逼的她喘不过气,最终她服下了他给她的毒。她倒下的那一刻,他悔了,当他不顾一切为她解毒时,他却被人暗算了。她在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回到了现代,可是刚刚梦到的…好真实…她回去了,见到了他,“听说王爷,哦不,是太子殿下,身负重伤了。怎么看也没事啊。”“本殿看到你就好了…”某男躺在某女简陋的床上深情的望着她。“切!谁理你啊。快点滚粗我的房间!”于是某男开始了漫长的追妻路…………
  • 剑心仙衍录

    剑心仙衍录

    出身上古门阀却天质极差,不谙世事,在父母的保护下,按照被安排好的道路修行,和青梅竹马的恋人无忧无虑的在一起,然而冥冥中命运的轨迹却已然偏离。恋人无奈的离去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弱小与平庸,虽有心追寻自己的命运,寻求强大的力量,却无力斩断所有的羁绊,母亲的陨落,青梅竹马的恋人却要嫁给他人。不堪受辱,一时冲动,铸成大错,被迫叛逃,为了追求力量,独自四处游历,逃亡,征战上古门阀子弟,夺取天地灵宝。
  • 诸夕战帝

    诸夕战帝

    当现代文明发现非科学解释的修真世界。不同的文明,丰富的矿产,人人觊觎的长生......贪婪的人类会如何选择死亡与欲望。一名普通高中生因为一块祖传的古币加入外星科研所,因为技术领域的不成熟在一次探索中来到了另一方世界,开启不同寻常的玄幻人生。20年后组织竟连接上她的芯片,并告知他们已获得最新技术能打开与那方世界的大门并接她回家。而早已融入这方世界的主角将如何抉择......
  • 时空劫相

    时空劫相

    在茂密的树林间,一头水牛在旁边吃草,阳光透过枝桠映在圆滑的磐石上。一个女孩披着一身浅白色薄薄的衣衫,隐若可见鲜嫩的臂肩,她安安静静的坐着,认认真真的梳头发,一串水珠沿着藕臂滑落磐石。她有粉色的脸蛋,古井无波的眼眸里,透着一股静谧,好像整个世界就在其中,这样特殊的气质让她显得清新脱俗,宛如仙子。
  • TFBOYS之独白

    TFBOYS之独白

    谁的青春不疯狂呢?你还记得我们曾经迷茫过吗?
  • 大家族

    大家族

    本书讲述了清乾隆、嘉庆时期,“湖广填四川”移民第二代赵岱聪在重庆荣昌县兴办书院,倡导移民后代“读书成才”,他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不能行之事,终将移民教育思想普及到全川,成为荣昌第一大家族的故事。赵岱聪率家族子弟与洋教对抗,为此失去状元称号;为化解天宇会与朝廷的矛盾而提出“教化土匪”主张,更招来弥天大祸;为抵御土匪的骚乱,他修建大荣寨保护学生……本书可以看做是闯关东、下江南、走西口、填四川之后,“四川移民教育”的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