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虎色变
[释义]色:脸色。被虎伤过的人谈起老虎,吓得脸色都变了。比喻一提起曾身受其害的事物或人,就情绪紧张,脸色大变。
[出处]帛·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二上》
[同义]闻风丧胆 惊弓之鸟
[例句]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人,听人一说起地震来就谈虎色变。
[故事]帛朝时期理学开始兴盛。当时著名的理学大师除朱熹外还有“二程”,他们都是理学的奠基人。二程指北帛哲学家程颐和他的哥哥程颢。他们都曾拜当时著名学者周敦颐为师,二人学习用功,都成为知识渊博的人。
后来,程颐也教了许多的学生。有一次,程颐和弟子一起谈论关于研究学问,获得真知的问题。程颐说: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但要学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在实践之中积累知识,只有有了自己亲自的实验和亲身的体验,感觉才会深刻,才能获得真知。”为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这个道理,程颐就给他们讲了一件自己亲眼所见的事。
程颐认识了一个农夫,并且和他的关系处得很好,经常被他在一起聊天。有一次,农夫家里来了几个邻人,农夫很热情地招待他们。大家坐在一起闹谈,程颐也很有兴趣地听着。这时候,有一个人讲到了一件最近发生的事情。他告诉在座的人说,邻村近来几天闹虎患,有几家丢了牲畜,告诫大家出门一定要小心。每个人听到这件事后都感到很紧张,全都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大家想来想去,又七嘴八舌地出了一些主意。谈着谈着人们的注意力就转移了,~IIgP到别的事情上。只有那个农夫脸色惨白,还在那里发吊,神情看起来非常紧张。程颐不经意地看到了他的表情,感觉他的情绪很不对头,就忙追问原因。农夫感慨地说起了他的经历:几年前,他曾被老虎给伤过,多亏了乡邻们齐心相救,他才捡回了一条命,但伤势很严重,在家里休养了大半年,才恢复了健康。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感到非常害怕。
最后,程颐总结说:只有被老虎咬过的人才能真正知道老虎的厉害,也只有真正经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2.螳臂当车
[释义]螳臂:螳螂的前腿;当:咀挡。比喻自不量力去做办不到的事。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人间世》
[同义]蚍蜉撼树 不自量力
[例句]台独分子妄图阻止中国的统一,这只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故事]颜阖是春秋时期鲁国贤能的名士。一次,他到卫国游历,卫灵公昕说他很有才学,便聘请他担任自己大儿子蒯瞆的老师。
蒯瞆知道自己将来是国君,因此目中无人,蛮不讲理,经常任意杀人,卫国的人对他十分惧怕。颜阖早就知道蒯聩为人凶残,意识到要教育好这样的一个人,是非常危险、非常棘手的事。于是,就向卫国大夫遽伯玉请教说: “如今大王要我当他大儿子蒯瞆的老师,要是我同意了,会很难办的:如果放任他而不引导他走正路,他一定会继续残害国人,绐国家带来危难;如果对他严加管束,制止他胡作非为,他就会来害我。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遽伯玉很同情颜阖的处境,回答说:“你想用自己的才能去教育蒯瞆,是很困难的。如真的当他老师,应该处处谨慎,不要关系过密,又不能轻易地去触犯他,否则会惹出杀身之祸。就像有个人太喜爱自己的马了,见有虫咬马,便赶紧猛力拍打,结果惊了马,自己也被马踢死了。”
遽伯玉见颜阖不住地点头,便又举了一个例子: “一次我乘马车外出,看见一只螳螂张开双臂站在路中间,不顾车轮正朝它滚去,想凭自己的力量阻止车轮前进。它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能胜此重任,结果当然被车轮辗得粉身碎骨。螳螂之所以被辗死,是因为它自不量力。如果你也自不量力,想去疏导蒯瞆,恐怕也要落得个与螳臂当车一样的下场。”(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颜阖昕了,便拒绝了卫灵公的聘请,尽快离开了卫国。
后来.蒯瞆因为闹事而被人杀死了。
)3.同甘共苦
[释义]甘:甜。一同享受欢乐,一起承担圃苦。比喻同欢
乐,共患难。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一》
[同义]患难与共 休戚与其
[反义]钩心斗角 分道扬镰
[例句]在抗洪抢险行动中,军民同甘共苦,并肩战斗,谱写了军民鱼水情的新篇章。
[故事]战国时,齐国乘燕国国内混乱,出兵伐燕,把燕国打得大败。战后,燕国太子姬平继承了王位,史称燕昭王。
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燕昭王真的感到束手无策,不知怎么治理才能恢复国力,富民强国,复仇雪耻。
一天,他听说郭隗善出点子,很有计谋。于是赶紧派人去请来了郭魄,诚恳地对他说: “我们燕国地域狭小,力量单薄,我想拢到贤能的人来帮我治理国家,尽快使国家昌盛起来。你有什么办法?”郭隗告诉燕王说: “办法的确是有的,您诚心地选拔人才,并且亲自去登门拜访,那么天下的贤士就会聚集到燕国来。”“那我该先找谁才好呢?”郭隗回答: “您就先重用我这个本领平平的人吧。大家见您对我都如此重用,那么本领比我高的人还怕不来燕国为您效力吗?”
燕王于是拜郭魄为师,经常向他请教,还特地为他修造了一幢华丽的住宅。
燕昭王真心求贤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一些有学问、有才能的贤士都向燕国奔来。如乐毅、邹衍、剧辛等都纷纷来到燕国,尽心尽力地为燕昭王谋划。燕昭王十分高兴,都委以重任,并关怀备至。无论谁家有婚丧嫁娶等事,他都亲自过问。
就这样,他与百姓同享安乐,共度苦难二十八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戴。
燕昭王一看报仇的时机已到,就派乐毅为上将军,会同秦、楚、韩、魏、赵等国,一起攻打齐国。
齐国大败,齐王也被迫逃离都城。燕军攻陷齐国的首都临淄,掠走全部珍宝,烧毁宫室宗庙,终于洗雪了从前被齐国打败的耻辱。
)4.痛定思痛
[释义]痛:痛苦;定:安定。痛苦平静之后,回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含有吸取教训、警惕末来的意思。
[出处]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例句]事故已经发生,痛定思痛,该好好分市斤原因,吸取教训,以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
[故事]元军把金消灭后,便举兵攻打南帛。南帛皇帝在主和派的把持下,步步妥协、退让。公元1275年,元军兵逼南宋都城临安城下,朝廷上下乱作一团。
为了缓解这危急的局势,同时更为了探视元军的实情,以便找出挽救国家危亡的计谋,文天祥毅然辞去了右丞相的职务,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元营谈判。
到元营后,文天祥以激昂慷慨的言辞,痛斥了元军南侵的罪行。面对大义凛然的文天祥,元军统帅伯颜既惊恐,又钦佩,企图引诱文天祥投降,被文天祥严辞拒绝。但随同文天祥出使的贾余庆却被诱降,文天祥不幸被扣押在元军军营,而贾余庆则被放回南宋。
在元军强大攻势下,临安终于失守。文天祥听说后,痛不欲生。随辱元要让代替文天祥任右丞相的贾余庆以祈请使的屈辱身份前往元朝京城大都,并强迫文天祥随行。文天样强忍屈辱,随贾余庆坐船行到京口,文天祥乘元军不备,乘上小船逃脱来到真州。文天祥约见真州守将苗再成,将元军军情虚实告诉他,并写信给淮东、淮西两位将帅,让他们联合行动。
没有想到,驻守淮东的边帅李庭芝以为文天祥已叛变,便命令苗再成除掉他。苗再成同情文天祥的遭遇,便偷偷把他送出城,劝他逃往淮西。文天祥迫不得已,乔装打扮,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永嘉城。文天祥打听到帛恭帝的弟弟赵罡在福州即位,便又乘船奔往福州。
文天祥在逃亡的路途中,写了许多记录自己危急遭遇和抒发自己爱国情怀的诗篇,这便是闻名于世的《指南录》诗集。“指南”是表示他像指南针一样永远心向南宋,表明了自己的忠心。“痛定思痛”便来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它表示悲痛的心情平稳下来,追思当时所遭受的痛苦,更加感到伤心。
)5.推心置腹
[释义]置:放。形容把自己的赤心放入别人的腹中。比喻真诚待人。
[出处]南朝-帛·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同义]开诚布公 披肝沥胆
[反义]尔虞我诈 钩心斗角
[例句]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推心置腹地谈了大半夜,彼此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故事]光武帝刘秀在还没当皇帝之前,曾被封为萧王。为了统一天下,曾与许多起义军作战过,但刘秀为人诚信仁义,待人宽容和善,使许多敌人也甘心臣服于他。
公元前24年,刘秀带领手下的大队人马去围攻另一农民起义的队伍——铜马军。由于刘秀善于统兵,而对手却没有一个精于领兵带队统领全军的指挥人才,所以便被刘秀给击败了。铜马军在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向刘秀投降了。
对于这些投降的兵将,刘秀没有一点的歧视虐待,反而以仁义为本,用怀柔的手段来笼络他们。为了不让这些降兵降将担心,刘秀还公开宣称既往不咎,把他们都收编到自己的队伍之中。在铜马军中那些原来的将领,刘秀还封了他们官职,仍把他们手下原来的兵马发还给他们。
尽管如此,这些原在铜马军的将领们仍然无法放心。他们认为自己与刘秀的队伍打了这么久仗,积怨也很深,就算刘秀现在不表示什么,将来也不会轻易放过他们,甚至担心自己将会性命不保。
刘秀也发现了他们的疑虑,为了让他们安心,刘秀只带着两个随从,来慰问投降的将士们。他态度和蔼,真诚亲切地问寒问暖,丝毫不戒备这些投降过来的兵将。这些人看到这一点都非常感动,他们认为刘秀把他们当自己人一样信任,和他们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实在是个难得的领导者。所以这些降将降兵从此对刘秀死心塌地,心甘情愿地为刘秀效命。刘秀的势力也因为他们而变得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