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因心中暗喜,表面上却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使王道士以为他保管的这些稀世奇珍毫无价值,只不过是一堆废物。斯坦因诡诈得逞,王道士即不再防备,任由那英国人自由进出密室,为所欲为。看到时机成熟,斯坦因立即筹划第二步行动。他告诉王道士说有几捆藏品要暂时拿出来作学术研究,而这样做绝非渎圣,因为抄本、画卷让诚心向道的人鉴赏等于宣扬佛法,功德无量。斯坦因当然不敢要求购买千佛洞所藏宗教典籍,只是不断以“捐一点钱”资助重修寺院的方式,讨得王道士的欢心。自此王道士逐渐不能信守看管密室的许诺,并且不知不觉间导致名誉扫地。
斯坦因暗中行动,利用中国助手屡次乘夜窃取大捆的珍贵文物背到营房。最后,这个以“寻宝”有功而被英国皇室封为爵士的家伙,共弄到24箱稀世之珍,内容计3000多卷经籍,另外5籍装得满满的绢帛,以及200多幅绘画。这一大批无价之宝,斯坦因只花了约值今日50美元(当年约50卢比)的银两,就藉“随缘乐助”的美名从那傻头傻脑的道士处“买”到了!
斯坦因巧取豪夺所得珍贵敦煌文物,至今仍然存放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这些赃物中以绘画作品最为珍贵,因为多属唐代(公元618~907年)以来的罕见精品。有些绘画画幅奇大,当时必然是庆典节日挂在壁上的。斯坦因被称为“强盗”、“窃贼”,并不冤枉,因为他以诈骗手法、下流行径,掠夺了中国的珍贵文物。
斯坦因首次获准进入敦煌千佛洞密室,初睹其中所藏丰盛文物,简直目瞪口呆。他看见那小小密室里的物品,虽然不是井井有条,却是前所未见的经文卷帙。
为什么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和文学瑰宝,要藏在那个秘密地方呢?经过研究,证实所有手抄本全是宋真宗在位(公元997~1022年)之前的文物。历史记载敦煌于11世纪初期几次为鞑靼(蒙古)骑兵所攻占,因此看来这些珍贵的文物,是为免遭敌人破坏而藏起来的。蒙古人既然统治了中国一百多年,这些宝物自然被人遗忘了。
重现人间的真身舍利
法门寺佛骨之谜
舍利是指佛身火化后的遗物。在法门寺地宫发现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怎能不叫人激动,在1988年的舍利瞻礼会上,万僧云集,灵光再现。
号称“关中塔庙之祖”的法门寺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珍藏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遗骨(舍利)的寺院。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死于公元前485年。当时,80岁的释迦牟尼在从摩揭陀国前往枸萨罗国途中,于拘尸那迦逝世。附近8个国家按印度习俗将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把舍利(骨灰)分成8份,各自携回建塔供养。据佛教经典记载,二百多年后,笃信佛教的古天竺(印度)孔雀王朝阿育(梵文意为天忧)王凭借佛的法力,役使鬼神,把佛骨舍利分为84000份,在世界各地同一天内建了84000座塔分别供养。法门寺塔是建在中国的阿育王塔之一,藏有一截佛的指骨舍利。佛教经典不乏夸张想象成分,但阿育王当政时正是佛教势力盛行并传入中国的时期,为了宣扬佛法,阿育王把释迦牟尼舍利分送信奉佛教的各国供奉瞻仰是可信的。中国典籍的记载与之基本吻合。法门寺相传始建于东汉年间,因寺内建有珍藏释迦牟尼真身佛骨的阿育王塔,寺名也一直称作阿育王寺或无忧王寺,直到唐初才改称法门寺,意为“佛法之门”。
由于这里有供奉佛骨的“圣像”,法门寺不同于一般寺院。宋徽宗曾亲书“皇帝佛国”匾额赐予法门寺,可见这座寺院直到北宋末期仍为皇家寺院。尤其从北魏(5世纪)到唐代的四百多年间,皇帝们迷信迎请佛骨可以岁丰人安,更使法门寺成为社会注目的“热点”。所谓迎请佛骨,就是每隔30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宫中的佛骨迎入长安城皇宫瞻仰。这种活动在唐末愈演愈烈,达到高潮。最铺张的莫过于唐懿【yì】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这也是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唐懿宗却在这年去世。佛骨在第二年由即位的唐僖【xī】宗送回法门寺。自这次迎请佛骨之后。地宫关闭与世隔绝1113年之久。从地宫内发现的稀世珍宝,可以看出当年唐朝宫廷和整个社会对佛教的狂热崇拜。
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的发掘工作,始于1987年2月28日,4月28日清理工作全部结束,正好是两个月的时间。虽然发掘规模不大,但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以佛指舍利为首的大批国宝级文物,其数量之多、品类之繁、质量之高、保存之完好,在中国考古史上是罕见的,是至今发现的唐代等级最高,历史背景清楚,纪年明确,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物。将法门寺的发现与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相比,亦非夸张之词!
舍利,是指佛身火化后的遗物。真身舍利又称“灵骨”或“金骨”,是佛教徒膜拜的至圣之物。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宝物中,最激动人心的是4枚佛指舍利,这一无价之宝的面世堪称世界佛教界的一大盛事。
第一枚佛指舍利原供奉在地宫后室正中的八重宝函内。八重宝函最外一重由檀香木制成,第二重为鎏【liú】金盝【lù】顶四天王宝函,第三重为素面盝顶银宝函,第四重为鎏金如来说法银函,第五重为纯金鎏顶六臂观音宝函,第六重为金筐宝钿珍珠装金宝函,第七重为金筐宝钿珍珠装【wǔ fū】石宝函,第八重为纯金亭式小塔——四门塔。1987年5月5日凌晨,考古工作者揭开四门塔后,第一枚佛指舍利显露真容。佛指舍利呈管状,白色如玉,长40.3毫米,宽17~20毫米。这天恰值释迦牟尼诞辰日旧历四月初八。
5月9日零时35分,在原供奉于地宫中室汉白玉灵帐中的两重宝函内,发现了第二枚玉质佛指舍利。
八重宝函中发现的佛骨经专家鉴定,系白玉制成,即平常所说的“影骨”,而佛的真身舍利何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考古队员们又在汉白玉灵帐中发现了一个秘藏的铁函!铁函锈蚀相当严重,开启相当费劲。打开后,其中又有一木函,已腐朽,木函内有丝织品重重包裹,揭开丝织品后,一件鎏金银棺赫然显现。打开银馆后,在其中又发现了一枚佛骨舍利,其色泽大小几乎与八重宝函中的相同。又一枚佛骨舍利面世了。这枚舍利经专家鉴定,为佛指骨舍利,也是“影骨”。文献中记载的佛祖真身舍利仍迟迟不肯展现其稀世灵光!
无奈之中,考古队员们又把注意力转到了后室地下小龛中出土的铁函上。这件铁函藏于地下,本身就说明其背后应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但唐皇室供奉舍利,建造地宫时,它仍被置于地下,不引人注意,又说明其身世并不十分显赫。因此,考古队员一直将其放置一侧,而先选取了位置显赫的八重宝函进行清理保护。在久觅未果的情况下,这个铁函的清理才正式开始。这铁函的锈蚀程度亦很严重,好在截断锁扣后,开启它就轻而易举了。
铁函中的水晶棺最终开启后,一枚佛骨呈现在人们面前。灵骨呈乳黄色,上有裂纹,蜡质感较强,还隐约可见零星霉点附于骨上。专家的鉴定结果还没出来,人们已经预感到,这正是文献中记载、考古队员梦寐以求、法门寺高僧昼思夜想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这枚真身舍利的出世,立即令所有的影骨舍利黯然失色,它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找寻了百年、千年,终于在中国,在陕西,在法门寺找到了!因此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佛教徒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圣物!
其后,考古队员又在阿育王塔的精舍中发现了第四枚佛舍利影骨。四枚佛骨舍利相继出世,一时间,法门寺上空祥云四集,百鸟鸣唱,关中名刹法门寺轰动了整个世界!
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经修缮后,于1988年11月9日正式开放,并举行了隆重的释迦牟尼如来真身舍利瞻礼法会。正因为有了这一重大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10万僧众云集法门寺,参加盛典,竞相瞻礼埋藏地下1113年的佛祖真身舍利。这天晚上,众僧尼两序在新建的仿明真身宝塔内举行盛大的礼佛诵经仪式。突然间,第三枚佛骨的灵光涌现,在水晶棺上空的17厘米处瞬间放射光芒,持续了数秒钟。这一幕,实属千载难逢,有人抓拍了这一历史性镜头。
在佛教中,能够留下舍利子,表明僧人修道有成,功果卓然。当然,这只是一种宗教解释。
大小雁塔的倾斜与离合
西安雁塔之谜
比萨斜塔众所周知,西安唐代的大雁塔也是倾斜的,同与其齐名的小雁塔还能自动离合,真让人琢磨不透。
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地处关中大平原的中心,自古以来,为帝王建都之要地。唐代的长安城就造在这里。提到古长安的建筑,其中最著名之一就是雁塔——大雁塔与小雁塔。
在佛教中有菩萨化身为雁、舍身布施的故事,雁塔以此命名。不过也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西域建塔,最下层为雁形,玄奘游西域时,曾经见过此种构造,故仿造并用其名;第二种认为,建塔时有大雁过此,折翅坠落而死,后葬塔中,塔由此而得名;第三种认为,塔刚建成时,尚未命名,忽见一群大雁落于塔上,后又飞去,因以为名;第四种认为,释迦牟尼身本为鸽,鸽与雁同类,而唐代崇尚雁,凡言鸟,多以雁代之,建塔时也就以雁名之了。至于小雁塔,一般认为是与大雁塔比较而来的。
然而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雁塔本身的奥秘。
一、大雁塔倾斜之谜。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初建时只有5层,后经武则天时代改建为10层,经兵火之毁,今仅存7层。大雁塔建于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塔平面呈正方形,高64米,因在一高埠之上,望去高入云天。唐朝诗人诗曰“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即为写照。塔自第一层以上,每层显著向内收分,形如方锥体,自是坚固异常。然而,1963年10月,西安市测量队对其进行测量时发现,塔身已向西北偏斜了711毫米!1984年再测,塔身向西偏约866毫米,向北偏约170毫米,倾斜偏心约901毫米。至1988年,测得塔中心轴线向西北方倾斜998毫米。后又随着塔基的不均匀沉降,在塔身下沉335毫米的同时,塔身又向西北方倾斜4毫米。其中原因,颇为难解。
大雁塔的倾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根据大雁塔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其他可影响塔身倾斜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塔附近地面下沉是引起塔倾斜的主导因素。据考察,20世纪60年代后期,塔北约一公里处,逐渐形成了东西走向的沉降槽,而大雁塔正处在沉降槽中段南部边缘的黄土梁上,地层的南北差异沉降使地面倾斜了,从而危及了大雁塔。而大雁塔的倾斜至上世纪70年代有逐步加剧的趋势。但也有人认为大雁塔的倾斜不足为虑。依据是经15年间的十几次观测,发现塔身的倾斜度极小,测算结果,实际偏距每年只有一毫米。况且,“长安自上西风雨”,或许塔身倾斜是唐人建塔时有意为之的。
古人曾云“十塔九斜”,至于此塔是初建时就倾斜还是后来才倾斜,至今尚未清楚。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大雁塔周围环境的变化。现今地下水下降、上层滞水上升、地裂、地震等因素都可能对塔构成威胁,因而急需对塔采取保护措施。
二、小雁塔离而复合之谜。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荐福寺内,又名荐福寺塔。此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塔为四方形、十五檐的砖构密檐式,造型别具风格。此塔轮廓曲线收束秀丽,刚劲遒健,堪称艺术杰作。
小雁塔原高15层,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陕西地震,塔被毁去两层,今存13层。据记载,这个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名塔,曾经历了大大小小地震70余次,而且曾三次离而复合,这一奇异现象,使其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小雁塔塔身第一层门楣上,有明代王鹤在嘉靖三十年八月二十九日的题记:“荐福寺塔肇自唐,历宋、元二代,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这段记载说明,从成化末(公元1487年)到正德末年(公元1521年),经过34年的时间,塔虽曾裂过一尺多宽的缝,但没有塌掉,后来居然又“神合”了。
在清初学者贾汉复、王士祯等人的著述中,可看到小雁塔第二次离合的记载:“荐福寺塔……十五级,嘉靖乙卯(公元1553年)地震裂为二,癸亥(1563年)地震复合无痕,亦一奇迹也。”第二次裂开后,经过8年时间,塔身又自然复合起来。关于小雁塔第三次复合,有如下的记载。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钱咏在其《履园丛话》中,除记载第二次离合外,接着写道:“康熙辛未(公元1691年)塔又裂,辛丑(公元1721年)复合,不知春理。”此次小雁塔从裂开到复合的时间是30年。此后,小雁塔又第四次裂开,其开裂的时间,并无确切记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人曾见其裂开之状,其裂口有一尺多宽。此次“复合”是人们对其进行加固与整修时完成的。
关于小雁塔的自动离合,有人推测:小雁塔的离合与西安地面裂缝的发展和消亡的机理是一样的,是地壳运动在不同物体上的不同表现。换言之,即地裂塔也裂,地合塔也合。小雁塔与大地同命运。一般情况下,地壳裂开时比较突然,合拢时则要缓慢得多,小雁塔的离合亦是如此。还有人认为,塔的自动离合,大概是第一次被震裂时,有些砖块虚撑在裂缝中未能掉下来,第二次地震时,砖块不再起撑持作用而纷纷落坠,塔身也就复合了。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小雁塔4次离合的原因,不可能一样。这是一个千古之谜,有待于学者与专家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无言的诉说引发争议
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武则天冲破男尊女卑的罗网,打破封建正统的桎梏,一跃登上皇帝宝座,惟我独尊,治国安邦,死后墓碑上竟无一字,耐人寻味。
墓碑,可谓是中国一种特殊的文化。历史学、考古学要研究它、利用它,自不待言;在文学、书法艺术方面,墓碑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树碑立传,自古以来已成惯例。然而,唐代女皇武则天却为自己立了一块不书文字的“无字碑”,此碑至今还在乾陵武则天墓旁。
乾陵是唐朝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之墓,座落于西安西北80公里的乾县梁山上。墓道沿梁山逐级下降,两旁排列着有真人大小的石雕像,在朱雀门的地势宽广处,并排矗立着两块高6米左右的墓碑。西面为“述圣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用以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东面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无字碑”是整石雕成的,碑额九条蟠龙盘绕,碑两侧各有升楷图一幅,碑座正面是一幅狮马图,马屈蹄俯首,雄狮威严挺立。雕刻之精细,为历代墓碑之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