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林芬的看家菜是上海人最喜欢吃的“三黄鸡”。因为质量好、价格便宜,酒楼生意日渐火暴,不到1年的时间,“天天酒楼”在上海小有名气。生意做大了,当老板的就琢磨着扩大经营,赚取更大的利润。这时,蔡林芬决定将酒楼交给丈夫管理,自己再创一番事业。
蔡林芬是个精明人,跑了几次广东,决定做“马海毛”生意。广东有一个“马海毛”生产基地,专门生产本色“马海毛”。蔡林芬带着样品回到上海,开始寻找印染厂。蔡林芬的想法是,上海女人时髦,如果投其所好,在市场上投放彩色“马海毛”,肯定有市场。于是,蔡林芬与广东方面签订了经销合同,同时又在上海承包了一家印染厂。结果是,色彩鲜艳的“马海毛”投入市场后,在上海滩刮起一股“马海毛”旋风,接着,“马海毛”又风靡大江南北。本色“马海毛”的进价是500克20元,染色加工后的价格是500克100元。加工染色“马海毛”这个“金点子”为蔡林芬带来了巨额利润。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女人的穿着打扮在全国是“领导新潮流”的,染色的“马海毛”风靡全国,蔡林芬由此被商界誉为“马海毛大王”。短短两三年时间,蔡林芬手中的财富已经高达2000万元人民币。
手里有了2000万元,怎么办?蔡林芬有个老同学,20世纪90年代初期担任上海卢湾区副区长,他告诉蔡林芬卢湾区徐家汇路有一块地准备拆迁,总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为了取得开发资格,蔡林芬向副区长行贿6万元。地皮搞到手了,副区长因受贿被判刑15年。
蔡林芬注册“天富”房地产公司,决定在徐家汇路盖两幢高层精品楼盘,并且取名“天天花园”。蔡林芬不懂房地产知识,除了“天天花园”的设计委托专业设计院外,天富房地产发展公司里竟然没有一名员工懂得房地产知识,公司重要部门的负责人基本上是蔡林芬的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2000万元很快用完,蔡林芬陆续向银行贷款4.6亿元。
以蔡林芬的学识,连最简单的财务报表也看不懂,她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支配这数亿元人民币。手里有了钱,蔡林芬就胡花乱花,她先拿出1000万元装修“天天酒楼”,又斥巨资在上海静安寺附近闹中取静的长乐路为自己购买了两幢豪华别墅,别墅里专门设有美容美发厅,仅美容美发设备就耗资数万元。为了让蔡家孩子们出人头地,蔡林芬将外甥、侄女送到贵族学校,仅“赞助费”就挥霍了160万元。这个时候,蔡林芬有了两个情人。蔡林芬与情人的关系不是偷偷摸摸的,而是公开的。情人在天富房地产发展公司担任要职,月薪数万元人民币。为了树立自己乐善好施的社会形象,蔡林芬先后向社会捐款高达600万元。
照她这样挥霍,就是有一座金山也会被吃空的。结果,两幢楼盖到一半,总共4.8亿元资金就没了。有人给蔡林芬出主意,发明了一种名为“手拉手”的借贷方式,具体说来就是,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将多余资金存入定点银行,银行将多笔资金集中起来专项转贷给蔡林芬。蔡林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收到贷款后自己出面向存款户支付高额利息。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蔡林芬从228家企业拆借出总计5.6亿元人民币,除了要向银行支付利息外,蔡林芬又拿出1.2亿元人民币作为高额利息返还给了存款客户。“天天花园”终于在徐家汇路黄金地段拔地而起,其代价是耗资10.4亿元人民币。这座“天天花园”究竟价值几何呢?经权威部门评估,共有270套房子的“天天花园”价值5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亿万富婆”蔡林芬亏了5亿元人民币。
为了还贷,蔡林芬再度铤而走险。她将已出售的房子反复出售。果然,一共只有270套房子的“天天花园”竟被卖成了600多套,创下了申城楼市的“奇迹”。事后,经有关部门调查,蔡林芬对外重复抵押、重复销售共57次,骗得6296万元人民币。其中,一套最好的房子竟然卖给了7个业主。
从1998年开始,天富公司不断被人告上法庭,官司涉及全市27家法院。10月15日,已被监控的蔡林芬跳楼自杀未遂,腰部摔成骨折。2000年7月21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合同诈骗罪判处蔡林芬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全部个人财产。
【案例研究二】
用“玫瑰”来形容暴利,似乎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它绝对诱人又十分的扎手。那些在玫瑰园里沉浮过的各色人等,无一不是为暴利驱使,始而狂歌,终而哀号。下面这篇文章讲的是中国最成功的房地产商追求暴利、反省暴利乃至拒绝暴利的心路历程。
深圳万科是很多企业研究人士心目中最具有反思精神的企业,其掌门人王石更是一个很有个性和人格魅力的企业家。万科坚持多年出版的《万科周刊》尽管是公司内部刊物,却因其鲜明的人文精神而在企业界享有惊人的认知度。
万科的暴利是怎样赔光的?
万科创建于1984年5月,其A股股票现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代码为000002号,可见资历之深,它是中国大陆首批公开上市的企业之一。到1997年底,公司的总资产达39.6亿元,净资产18.3亿元。万科以中高档住宅开发著称,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创立了声名远播的品牌“城市花园”,并以出色的物业管理领导行业潮流。
万科曾是暴利年代最典型的受益者和受害者。
万科是20世纪80年代搞贸易起家的。最早的时候,搞贸易利润在80%以上,利润高,大家都去搞,结果从80%掉到8%又掉到2%。后来王石作了个计算,把万科1984年至1994年的贸易盈亏相加,结果是负数。于是,他得出一个十分苦涩的结论:市场是很公平的,你怎么从暴利赚的钱,你得再怎么赔进去。
在最具暴利色彩的房地产业,万科更是尝到过无限甜蜜。王石回忆说:“万科买第一块地是1988年的事儿,到1992年,我已经可以做到买一块地一拆迁一转手,就是100%的利润。”可是王石很快领悟到,市场暴利终归要趋于平均利润。他认为,追求暴利将导致两种恶果:一是风险极大,高利润与高风险成正比,一把赢不一定把把赢,追逐暴利往往是灭顶之灾;二是浮躁心态,一心只想一夜暴富,小利往往看不上眼,反而会丧失许多机会。
万科公司的A股、B股先后上市,筹资近10亿元。企业资金多了,就搞跨地域经营,地产项目遍及全国12个城市,涉足行业五大类,有商贸、工业、地产、证券、文化。项目立了,资金投下,才感到人力跟不上,资金太分散了。其结果是企业规模徘徊在12亿—15亿元之间,再也上不去了,利润到1.5亿元时也上升乏力。而同时期走专业化道路的三九集团,1996年规模有40多亿元,海尔有60多亿元。王石深刻体会到,如果管理不成熟,资金多了反而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灾难。
王石说:“缺钱对民营企业并非坏事,因为资金有限,不允许你盲目投资,不允许你犯大错误。如果你的战略目标不清楚,又没有控制能力,钱多了反而坏事。我常对那些为缺钱而发愁的企业说,恭喜你呀!你犯不了大错误。”
正是由于尝到了暴利的百般滋味,万科开始奉行一种稳健的发展策略。20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房地产业被“利润率低于40%不做”的暴利心态左右,而王石却提出“高于25%不做”。这在当时颇有哗众取宠之嫌。但由于万科遵循社会平均利润率的经营标准,如今在房地产业依然显示出持续发展的后劲。在多元化之路上磕磕碰碰之后,王石竭力主张专业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把一些赚钱的企业都卖掉了。万科的调整基本上是经历了3个阶段:首先是从多元化经营向专营房地产集中;然后是从房地产多品种经营向住宅集中;最后就是投放的资源由12个城市向北京、深圳、上海和天津集中。其间对其他企业关停并转,该卖的卖,回笼资金1.3亿元。
王石认为,新兴企业创业之初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哪个行业有空子能赚钱,就干哪行。而国家每年的行业政策都有变化,因此利润空间也不一样,新兴企业很容易随着政策的倾斜而转行,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多元化导致高速增长,因此在创业阶段多元化无可指责,但企业规模、专业化程度、行业市场占有率要受到影响。他有一个体会是:“如果你真想把企业搞大,让国际基金把钱给你,你就得转一个弯子。你对外国投资者说:‘我的增长一直是100%。’你以为他会高兴?那要把他吓死,他认为你是泡沫经济,他需要你稳定增长。”
1997年前后,中央提出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政策,当时不少民营企业家觉得一个新的“空手套白狼”的机会又到了,于是纷纷动起国有存量资产低价转让甚至零资产转让的脑筋。这时候,有切肤之痛的王石却撰文提醒道:新兴企业千万不要认为这是扩张的时机,现在对“无产者”来说是一个机会,有10%到15%的人会因此成为“有产者”,他们干不好无非还是一个“无产者”,他们可以去搏。但是对那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立的企业来说,现在不是扩张的时候,要控制住自己。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国家都管不了,你怎么管?
从万科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新兴企业初期规模较小,创业资金也很少,因此往往寻求利润较高的行业钻进去,寻求短期内急速膨胀。一旦成功,就成为企业固定的发展思路。更为关键的是,新兴企业的创业者大多没受过现代企业管理训练,他们容易将本来有局限性的实践经验当成必然规律。创业成功既确立了他们在企业中的权威作用,又形成固态化的经营模式。企业做大之后,他们往往把自己创业的成功经验推而广之,殊不知过去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因为前提条件和成长环境都不同了,更何况创业时期快速成长思路在领导大企业时是有害的。然而,因为他们在企业中的权威地位,使他们的过时思路在日常经营中往往是一贯到底的。
企业越大越输不起,这是百年教训。但怎么从制度上遏制追逐暴利盲目扩张呢?种种经验表明,关键在于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制度的创新。一般而言,创业者以实现企业超常规发展为荣,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打破规则的天生冲动,他希望企业每一天都有新的增长点;而经营者更习惯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下,一板一眼,通过枯燥乏味的管理,形成企业稳定而良性的运作。创业者与经营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王石便认为,自己是创业者,至今保持一种创业冲动,对于能否完成角色转换,他自己心里没底。
1999年春天,王石辞去万科总经理之职,仅任董事长,成为“职业经理阶层”最积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2000年8月,万科主动被拥有500亿元总资产的华润集团收购。
【新新观察】
玫瑰园故事中的刘常明、梁振山以及邓智仁等等,都堪称能人,他们也都各有抱负,渴望创出一番企业家天地来,可惜,他们都一一地演绎了失败。在他们的职业素质中似乎总让人感觉缺少了一点什么,或许当他们领悟到自己的缺少并努力补足之时,方是他们步入企业家行列之日。
中国企业家应该尝试的20件事
1. 注意报纸上的每一条大大小小的有用的信息,在秘书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剪报本。
2. 向自己发起挑战,凭真本事拿到一本高级资格证书,如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等。
3. 开始悄悄地做一项投资10年以后才能得到回报的事业。
4. 在施工工地上吃一次落有尘埃的工作午餐。
5. 隔一段时间与家人一起去旅行,保持一个温馨、健康的家庭氛围。
6. 在生意圈之外,至少拥有一个能够当面叱骂你的真性情的朋友。
7. 试着突然离开公司1星期,远远地站一会儿,看公司能否保持正常、稳定的运转。
8. 控制住自己的“责任心”,试着3个月不看公司的任何报表。
9. 记住你的副手们的生日,到时候给他们一份真诚而矜持的祝福。
10. 每年都读尽可能多的书。
11. 与若干位“书生型”的经济方面专家成为朋友,不定期地从他们那里汲取“思想氧气”。
12. 体验一次精疲力竭的感觉——你可以发现自己的生理和意志潜能到底有多大。
13. 到了每年的岁末,至少有一天时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省,闭门总结1年来的得与失。
14. 创造一种自己的“管理词典”——用一种独特的方法论去创造一个独特的经济世界。
15. 会一会使你感到畏惧的人——在这一过程中,你可以发现另一个自我。
16. 领养若干个孤儿、捐建一座希望小学、赞助一项公益事业,通过这种“物化”的手段,让自己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不至于泯灭。
17. 保持每年出国一次的机会,尽可能地了解国际社会的发展步伐。
18. 尝试一次孤立无援的失败经历,在挫折之中感受不幸者的体验,培养警醒的意识。
19. 参加一次任何形式的竞选活动,并为此积极而真正地筹划——这会使你培养起足够的社区和社会意识。
20.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