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强化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要从把旅游业培育成庆阳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高度出发,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旅游业大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县(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补助,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带动和鼓励社会资金兴办旅游。按照“社会主导、市场运作、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模式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和落实含金量高、吸引力大、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个人共同投资,参与景区、景点和服务项目设施开发建设。采取租赁、拍卖和转让景区、景点、线路经营权的办法,积极探索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市场化模式,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景区景点的开发与建设,让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进入旅游业。把旅游项目策划、建设作为旅游产业开发的着力点,狠抓旅游项目的立项、争取,搞好旅游项目的论证、筛选、推介,争取国家和省上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带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探索旅游与扶贫结合的新路子,试办旅游扶贫示范区,促进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
文化竞争力是构成区域综合实力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开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庆阳市以民俗文化为龙头,以香包节会为载体,努力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连续六年举办的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推进了全市文化产业提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庆阳特色的文化产业新格局。全市拥有各类文化产业机构794个,从业人员3846人,年产值2510万元。其中民俗文化产业已拥有30多个基地、100多家企业、10万多人的生产和销售大军,年生产、开发产品200多万件,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但从总体上看,庆阳市文化产业尚在起步阶段,主导产业弱、总量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差,组织形式分散、体制机制不活,市场主体单一、专业人才缺乏。这些问题已经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1、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开发的内在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能,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按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社会效益为首;产业开发与事业发展相促进,依托事业基础;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发挥市场导向;城乡发展相协调,城市先行一步的原则规划、展开和推进。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逐步拓展产业领域,不断丰富产业门类,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提高产业效能,着力开发一批重点项目,壮大一批重点企业和产业集团,培育一批名优品牌,建设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和基地,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培养一批专门人才,逐步形成与庆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庆阳特色,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文化产业开发体系和市场体系,构筑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开发格局。
2、发展目标。经过2~3年努力,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达到15%,基本形成以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为主导,现代传媒业、文化旅游业、节庆会展业、演艺娱乐业、印刷发行业为支柱,网络文化业、体育健身业、乡村(社区)文化服务业、广告业共同发展的开发格局,倾力打造香包、陇绣、剪纸、道情皮影、陇剧、庆阳民歌、徒手秧歌、荷花舞、窑洞民居、农家风味小吃十大文化品牌,培育3~4个国家级知名品牌,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增加值和资产总量均力居全省前五位,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到2010年,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与周边城市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骨干企业,主导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从业人数、增加值和资产总量比2005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在日常消费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开发体系,使文化产业成为庆阳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三)文化产业开发的战略重点
1、开发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庆阳民俗文化已经在全国及海外有了一定影响,做大做强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条件已经成熟。重点开发香包、陇绣、皮影、剪纸为主的工艺美术系列,陇东徒手秧歌、道情、民歌、荷花舞为主的表演艺术系列,地坑院和陇东窑洞建筑、农家风味小吃为主的黄土风情系列,链接南梁革命纪念馆、抗大七分校、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山城堡战役旧址为主的红色文化系列和北石窟寺、周祖陵森林公园、秦直道等为主的历史文化系列。要加大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和市场拓展力度,提高产业文化内涵、创意要素和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换代升级,每年推出一批新品、名品、精品、极品。要推行规范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标准化包装,实现民俗文化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国外市场份额,尽快形成出口优势。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筹建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研发中心。高度重视民俗文化产品的品牌商标效应,对庆阳香包中的“生命树”、“抓髻娃娃”等典型图式以及其它独具特色的香包刺绣产品,进行品牌登记注册,积极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法律手段加以保护,为民俗文化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对民间艺术遗物、年迈艺人的作品、世代传承的家庭收藏珍品要精心保护,对民间艺术人才要给予多方面的鼓励支持。要选择特定产品,规范定型,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用现代科技延展其实用功能,用标准规范其传统工艺,进一步增强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到2010年,扶持兴办100家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骨干生产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辐射、带动生产大户10000户,培养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人才和生产能手500名,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优先发展成为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主导产业,把庆阳建成全省民间民俗工艺品生产基地。全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销售收入年增幅在30%以上,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
2、开发现代传媒业。按照“统一品牌、资产联合、分级管理、统分结合”的思路,整合全市广播影视资源,形成广播、影视、网络三位一体,市、县(区)、乡(镇)三级贯通、资源共享、人才共用、优势互补的综合性传媒网络。加强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工作,力争城区有线电视用户入户达到99%,农村年递增率在10%左右;全力推进网络延伸,力争到2010年80%以上的乡镇通有线电视,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和95%,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0万户。尽早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努力拓展广播影视产业基础平台,积极推行数字电影;大力发展增值业务,开展付费电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网络服务,使网络传媒产业尽快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开发节庆会展业。积极探索举办有较大影响的标志性大型节庆文化和会展文化活动,坚持办好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环县皮影艺术节、庆城周祖文化艺术节、宁县九龙金枣节、正宁金秋苹果节、镇原红杏文化节等重大节庆和会展活动,努力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办成富有中国气派、西部特点和庆阳特色的民俗文化盛会。加快建设现代化会展场馆,大力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会展,积极承办各种博览会、展销会,力争把庆阳发展成为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品会展基地。
4、开发演艺娱乐业。陇剧是庆阳市标志性戏曲文化品牌,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创新力度,吸引国内省内的戏曲界名人进行交流合作,使之成为西部地区有影响的地方剧种。各县(区)剧团要巩固优势,创新剧目,实行面向大众、适应市场的灵活演出机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鼓励重组、新建各种面向市场的艺术表演团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演艺业,鼓励实行签约制、演出经纪人制、制作人制等组织形式,鼓励有实力的艺术表演团体“走出去”开拓市外市场,加速产业化进程。积极引进和开发有特色的娱乐项目,不断丰富娱乐形式。坚持文化下乡,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交流。
5、开发印刷发行业。引导支持印刷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技术进步,扩大经营规模,培育壮大一批资产优良的出版物印刷企业,鼓励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的彩色包装装潢印刷企业,提升庆阳市印刷业总体水平。加快庆阳市区和各县县城图书发行中心、图书超市和城乡发行网点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读者俱乐部、网上书店。
(四)文化产业开发中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1、解决好认识问题。引导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不断增加发展文化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进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观念的进一步更新。转变文化产业由政府包办的思想,树立党委领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办文化产业的新观念,依靠社会力量,突破所有制界限,多渠道、多层次发展文化产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研究新思想,制定新措施,解决新问题。尽快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开发综合性中长期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主要行业、重点区域和开发基地,要按全市文化产业开发规划要求,编制各自的详细规划,形成跨部门、跨县区的产业开发规划体系。全面系统整理、收藏、录制、汇编、出版、发行庆阳民间民俗文化文献,为建设庆阳文化产业做好对外舆论宣传,发动文化界人士创作以香包、剪纸等民俗产品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将庆阳民俗产品搬向舞台、搬上银幕。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手段发布各种有关信息、广告、专题片,从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经济实用等方面进行高规格、高层次、权威的宣传,扩大庆阳民间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庆阳的知名度。
2、解决好人才问题。进一步拓宽途径,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越环境,大力培养、选拔和引进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推荐、支持有条件的人员到综合性大学参加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为庆阳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资本,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大发展。树立一批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文化产业开发先进集体和个人,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抓好文化人才培养。文化企业要实行聘任制为主的用人新机制,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发挥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使知识、艺术才华成为文化产品生产的基本要素,并使他们能够以知识为股本,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加强民间艺术队伍建设,完善和建立市、县民间艺人协会,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使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社会需求和文化产品。全面落实乡镇文化站机构编制和人员待遇。以高校和职业学校为依托,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开设文化产品设计、文化生产经营、文化市场管理在内的相关课程。教育部门要把文化初级、中级人才培养纳入各级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计划,形成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要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特别是管理、设计、营销人才和经纪人才,为庆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促进文化产品的市场转化。完善文化人才的激励机制,形成以业绩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和经营实绩为衡量标准的人才价值观和人才成长环境。鼓励支持市内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开发、培养、培训工作,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健全文艺人才专业职称评审机制,实行评聘分离,量化管理,将创作和工作表现情况同晋级、升职挂钩,有效调动文艺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解决好资金问题。在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已有的文化经济政策的同时,出台和制定与庆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和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文化经济配套政策。对文化设施及文化产业项目,在立项、选址、征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切实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财政每年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增长幅度应继续保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确保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递增。
4、解决好组织问题。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文化产业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总体规划之中,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单位坚持做到统一规划要求,统一部署实施,统一督促检查,统一支持发展。建立和配备文化产业专门机构和人员,做到领导、机构、人员、责任、经费和规划、制度、措施八落实。推行和完善文化产业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庆阳市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组建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指导管理委员会、文化产业行业协会,负责指导、协调和管理全市文化产业工作。组建由高水平专家和专业人士组成的文化产业开发专家委员会,对全市文化产业开发重大决策、重大项目进行咨询论证,提高文化产业开发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聘请高层专家担任顾问、总监、策划等职衔,借助名流学者到庆阳考察、采风、交流之机,积极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掌握信息、开启思路、创新理论、研发成果,为用足用活国家有关文化产业开发方面的政策法规,促进庆阳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与基地建设,提供完整系统的理论支持和政策法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