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慈溪大宝山西麓,有一座不大的庙宇,当地人称之为朱贵祠。一进门,人们一眼会看到庙堂的门顶上方悬挂着一个宽大的匾额,上书“忠规孝矩”四个大字,这是云贵总督林则徐的亲笔题字。在庙宇大殿一侧,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是清朝礼部侍郎吴钟骏光绪二十七年为这座庙写的碑记。
这座庙里供奉的是光绪二十三年为抵御外侮而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河州人朱贵将军及壮烈牺牲的英勇将士。
朱贵生于1779年,字堂,又黻字君山,临夏市城内人,祖籍南京。朱贵一家世代行伍,清顺治年间,他的曾祖父朱志成驻守河州时,举家迁居临夏。朱贵从小酷爱习武,19岁时到循化参加考试,中武秀才,21岁从军。清嘉庆五年(1800年)朱贵奉命出征四川,转战川、宁、甘省,期间由于战功卓著,官阶从士兵升到守备、游击、参将、副将等职,先后在凉州、榆林、西安等地驻扎。他带兵有方,军纪森严,作战英勇,深受驻地群众拥戴。
1840年6月下旬,英国侵略军4000人48艘舰船组成的远征舰队,从印度洋侵入中国广东海面。一场由英国挑起的“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对华战争”正式爆发,史称鸦片战争。英军到达中国海面后,对广州实行了封锁,但广州林则徐、福建邓廷桢严加防备,英军无隙可乘,便继续北进,进犯浙江。1841年2月,英军由舟山群岛登陆,后接连攻占浙江定海、镇海、宁波三镇。朝廷震动,派奕经火速前往浙江督师,命朱贵为金华协副将,率甘军900多人参战。
朱贵抵达浙江,奉命防守慈溪大宝山。
二月初四早晨,英军军舰登陆,数千人直扑大宝山。朱贵沉着机智,手执大刀,身先士卒,多次打退英国。因正面进攻受挫,气急败坏的英军指挥官下令增兵大宝山,改变策略,分兵几路同时发起进攻。朱贵腹背受敌,而此时敌军三艘军舰已驶进太平桥,直逼山下。军舰上的英军用重炮向大宝山轰击,战场上一片火海,人员伤亡惨重。朱贵急忙向驻守在长溪岭的文蔚大营求援,接连三次,文蔚按兵不动,不发援兵。英军见朱贵孤军作战,进攻越加猛烈。
朱贵所领甘军处在重重包围之中,情势万分危急。朱贵挥舞大刀,呐喊着率部众冲入敌阵,连杀英军数十人。后面英军疯狂射击,朱贵身中两弹。他愤怒地扭转身子,忍痛扑向向他射击的英军,英军恐慌地扣动枪机,一发子弹正中要害,朱贵以身殉国。他的二儿子朱昭南以身障父、奋勇搏斗,杀敌数人,同朱贵一起阵亡。朱贵四子朱玮南见父亲和哥哥惨死在英军枪下,悲愤异常,挥泪冲进敌群,砍杀英兵多人,最后也被英军枪杀。朱贵幼子朱共南身负三伤,死而复苏,忍痛脱衣掩遮父兄尸体后率残部拼死突出重围。
这次战役虽然失败,但重创了英军,连英军头目都承认,“自入中国以来,此创最重”,“中国官兵尽似此君,吾辈难以生还”。
朱贵父子的忠骨由朱共南护运回河州后,他英勇抗敌以身殉国的事迹迅速传遍家乡,家乡人民被朱贵将军的精神感动,他们将朱贵父子的忠骨葬在他的老庄折桥慈王庄,将其故居改为朱贵祠。各方百姓还自发在巷口为朱贵父子立了牌坊,送了一块书写着“忠孝双全”的匾额。
英国侵略军用鸦片和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签约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而告终,大清帝国的统治者虽然在英军的枪口下一次次低头,但朱贵抵御外侮的战歌一直在河州人民心中广为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