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经》、《本草纲目》以及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书中,都有关于葫芦的记载。在这些书里,有的写葫芦的种植方法,有的写葫芦的食用、药用,还有许多葫芦的传说故事。古时候人们用葫芦制作生活用品,到了后来,葫芦不仅可以制成乐器,更发展成为工艺品,统称葫芦器。而在葫芦上进行雕刻的工艺,堪称河州一绝。
河州雕葫芦最早源于金城(兰州)。清末民初,金城有位叫李文斋的民间老艺人,手艺高超,擅长诗画,且会在葫芦上刻字绘画,名噪一时。
当时河州酷爱雕刻的马耀良闻讯前去拜师学艺,他便收马耀良为徒。马耀良学成后,便开始独自雕刻葫芦,在继承李文斋画技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微雕之长,采用高难的针雕技法,用大针勾勒,小针刻画,使雕葫芦艺术日趋成熟,并广泛在河州艺人特别是回族艺人中流传。在众多回族雕刻艺人中,马耀良的人物刻画神态造型细腻逼真,线条流畅飘逸,着色淡雅清新,山水花卉、民间故事、名胜古迹、飞禽走兽、神仙人物均可刻画,可谓各具神韵,栩栩如生,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他在小小方寸之间竟能雕刻二十多个人物,尤其是他笔下的十八罗汉、孙悟空等各具神态,令观者拍手称绝。1983年,由他雕刻的十多枚雕葫芦首次参加广交会,被国家列为出口产品之一,不少作品被海内外人士收藏,使小小的雕葫芦跻身于市场经济的大舞台,备受国内外友人青睐。他由此而于2005年度荣获“甘肃省工艺美术特级大师”称号。如今的许多雕刻艺人,仍在不断继承他的雕刻技艺。
制作河州雕刻葫芦的原材料主要是用家种的葫芦,但又不是一般的“蚂蚁葫芦”和“长颈葫芦”,而必须是雕刻者专用的圆形小葫芦和单吊葫芦,并且讲究大小匀称,即所谓的“大如拳,小如珠”,那些看上去圆润、有光泽、无疤节者为上等好葫芦。
雕葫芦的内容大多取材于传统戏剧、古典名著和民间神话传说、山水花鸟虫草等等,有的还配以诗词绝句,可谓丰富多彩,包罗万象。雕刻手法有单人单景的特写手法,也有用连环画的方式,一刀刀精雕细琢,一次次巧妙布局,用心创作出众多形态各异的古今人物和不同景致的国画意境。一枚雕刻精致的小巧葫芦握在掌中,细细揣摸观赏,竟会令人产生百看不厌、回味无穷的神奇魅力,真不愧为古色古香、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之“珍馐佳肴”。
葫芦好看画难雕。雕葫芦工艺极其复杂,仅准备工序就多达六道。首要开口,就是在挑选好的葫芦顶上剐一个圆口。二叫掏籽,又称挖肚子。三曰掏肉,又称挖瓤,并要分次挖,边挖边晒,以防“塌壳”。四为晒泡,晒干后再用开水烫泡去皮。
五要刮皮,有粗刮、细刮之分。最后上光,一般要打好上光蜡。这才算是有了一方能够动手创作、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
雕刻葫芦的艺人,除了具备精湛过硬的雕刻技艺之外,还必须要有扎实娴熟的国画基础。因为没有好的国画专业为基础,就难以完成一幅好的雕刻葫芦作品。可见,雕葫芦是一门融绘画与雕刻一体的独特艺术。
雕葫芦艺术品,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小圆雕葫芦,大的如拳,小的似珠,一般用于装饰和旅游工艺品,不仅可供人们收藏观赏,还可以用于老人健身益脑。另一种是单吊葫芦,通常只作蝈蝈和蚂蚱笼子,在顶上旋开个圆口,再配以花边图案,腰部镂刻“一贯钱”,将蝈蝈、蚂蚱装在里面,十分别致。还有一种是天然生成的疙瘩葫芦,别看它浑身长满了奇形怪状的小疙瘩,其貌不扬,外观不雅,但这种天生的“怪葫芦”经过艺人稍加雕琢装饰,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拙趣和奇特的意境,令人爱不释手,赏心悦目,玩味再三。
在河州花市或工艺品店内,只需花数十元或十几元钱就能买到一两枚线条流畅的小葫芦,姑娘挑一枚“黛玉葬花”,小伙选一幅“桃园结义”,老人要一个“花开富贵”,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也会伸出大拇指连声说“OK”!如今在河州,伴随着旅游业的日益繁荣兴旺,流传于民间好家手中的“小玩意”走上了旅游市场的街头专柜,成了人们争相购买收藏和馈赠亲朋好友的特色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