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4200000031

第31章 魏晋思想风采与文艺对话(3)

表面看来,这是王弼答荀融的一封开玩笑的信。然而其中却蕴藏着极重要的思想火花。王弼在与荀融对话中,借题发挥,意为你的观点虽然明足以察微,然而不能去掉人的自然之性。王弼所说的“自然之性”,即人的自然本性。王弼在对话中提出,人有自然本性,故“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王弼还提出,即使孔子这样的圣人,虽然对于颜回在自己心目中的分量很了解,但在颜回死后,还是悲不自胜,哀叹“天丧予,天丧予”,可见圣人也是有情感的,过去自己常常以为圣人未能免俗,未能以情从理,现在才知道自然之情是不能革除的。王弼还戏谑地对荀融说,即使与足下十分熟悉,但是数月不见,还是很想念,可知人的情感是自然而然的,不能自制的。这些观点也是当时名士的观念。王弼在《论语释疑》中说:“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又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正实而后言之不怍”,这两段话实际上宣明了一个哲学的道理,即荀融与何晏张扬的“寻极幽微”,也就是玄学的本体论,如果不能以人为本,建立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认同与尊重上,则只会成为一种失却人格灵魂与人生意义的“玄远之学”,是不会被士人与社会所接受的。这是王弼思想最值得珍视的亮点之一。据《晋书·王衍传》记载:

衍尝丧幼子,山简吊之。衍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衍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赞同王弼思想的西晋官僚与玄学人物王衍丧幼子,悲不自胜。友人山简感到不解,一名士大夫怎能为幼儿的夭折如此伤恸。但王衍却以“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的话来回答。后来这句话成为魏晋名言。王衍在与友人山简的对话中,公然指出,何晏所说的那种“圣人忘情”是士大夫可望而不可即的彼岸世界,人们宁肯要那种“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的人格,也不愿意去做不及人情的“圣人”。“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实际上是魏晋风度的人格宣言。对比后世理学家的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人们更可以看出魏晋风度的人格精神之美。王弼强调“自然之不可革”,认为即使是孔圣也不能革除人的自然情感,更何况凡人?同时代的名士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正是缘于这种人性论的。

二、言意之辨与文艺批评

言意之辨是从先秦至汉魏以来哲学的重要议题。《庄子》与《周易》中都曾对此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讨论与对话。到了魏晋时代,人们继承先秦时代的话题,就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这也是玄学的中心议题之一。这个问题的中心是讨论世界的本体是什么,意与象的关系是什么,意义能否通过言语来表述。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王弼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一种是以欧阳建为代表的“言尽意论”。言意之辨早已有之,是从属于先秦哲学思想的一个相关论题。与王弼同时的许多人也在讨论言意关系。他们对传统的言意关系理论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一些人的观点与王弼十分相近。比如当时的名士荀粲常以言意之辨作为谈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附《荀粲传》记载:

何劭为粲传曰:粲字奉倩,粲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

粲兄俣难曰:“《易》亦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粲答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及当时能言者不能屈也。

荀粲对于《论语·公冶长》中所记载的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的话十分赞同,认为这是深通言意关系的一段话,圣人的经书只是一些皮毛。他十分赞同庄子所说,“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论语释疑》。)。这从根本上否弃了两汉儒家所顶礼膜拜的经书。荀粲对《易传》中的那段话也作了自己的理解,认为物象只能表达一些外在的东西,真正的意蕴是深藏而不露的。这里所谓象,即《周易》中表现卦义的物象。如乾有刚健之义,便以龙象来表示,龙即代表刚健;坤有柔顺之义,便以马来表示,马即代表柔顺。辞是说明卦象卦义的言辞,如象辞、文辞之类。荀粲提出象与意、言与象并不存在因内而符外的关系。荀粲强调了意超绝卦象的内涵。如果说儒家强调二者之间的一致性,荀粲则突出了二者之间的不一致性,从而为意的独立争取了应有的权利,否定了两汉儒家过分执迷于经典、遗弃意蕴的思想方法。当时这一类思想观点很流行,如西晋张韩(严可均谓,“韩”疑即“翰”之误,张韩即西晋名士张翰。《不用舌论》中提出:论者以为心气相驱,因舌翕气,安得畅理?余以留意于言,不如留意于不言。徒知无舌之通心,未尽有舌之必(据汤用彤校勘,疑本“不”字)通心也。仲尼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性与道,不可得而闻也。”是谓至精,愈不可闻。(《汤用彤学术论文集》,221页。张韩也强调内心之意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外在的言说则是微不足道的,意背后还有最根本的天道与性命这些精神本体。《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的弟子子贡指出,孔子具体的文章可以见到,而那些涉及性与天道的形而上的超验话题不可得而闻。孔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清楚那些超验的话题是不可妄言的,而重在实践理性的传授。孔子在教育弟子时,认为可以言说的是有形的文章,而性与天道的精神奥秘是超验的,是难以言传的。孔子本人也对此发表过看法。《周易·系辞传》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孔子与他的弟子在讨论《周易》的言象意时,已经提出了其中的两难之境。一是强调书本语言不可能穷尽精神意蕴,故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而,孔子也并不认为圣人之意是玄虚而不能言传的,故又强调圣人立象以尽意,用系辞一类语言来传达圣人之意。孔子在这一问题上充分表明了他的中庸立场,既提出语言的局限性,强调意蕴的远大深奥,又提出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显示意蕴与精神的,从而不至于走向两端。

对于儒家来说,文本是重要的。儒家的文化价值观是建立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的。人们一贯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孔子曾盛赞“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认为古代文明是通过经书一类文本而实现与圣人之意对接的。后来荀子与扬雄倡导的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观念,实际上奠定了儒家通过文本将自己的思想道德学说经学化、神圣化的基础。不过,他们的理论,较之孔子的言意观更为重视文本,甚至本末倒置,将经书视为本体,出现了尊孔读经、唯章句是尊的倾向。与此相适应的便是对文本的皓首穷经,在解说《周易》时执迷于外在的卦象而忽略内在的精神意蕴。由于解说《周易》时的执著卦象而罔顾意蕴,出现了互体与卦变的解说方法,再加以阴阳五行学说的渗入,理论更加驳杂。

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对生命与宇宙的精神蕴涵,重在体验而非言说。因此,他们对语言的作用的看法是有所保留的,从不主张将语言作为认识与体验的根本,而是将其放到适当的地位去看待。周光庆先生在《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中提出:“两千多年前,中国的经典作家们,对作为生命体验外在表现的表达式,对构成表达式的主要要素汉语,就已经有了相当深切的体会。只是他们的体会,较少地表现为理论上的阐述,较多地表现为实际的把握。”(《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5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这种看法,是有着相当道理的。老子与庄子便极言,外在的名物与语言是无法说出道的真谛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云云便是此种意思。在老庄等古代哲人看来,思维与存在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是对立的统一。人们可以认识事物,但那只是表象,其中的真谛却是无法把握的。作为认识工具的语言只能涉猎事物的表象,事物的精神与本质之“意”却难以穷尽,也是不可知晓的。《庄子·天道》中提出:“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秋水》中又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认为人们认识到的只是语言,语言把握的只是事物的皮毛,其中的精粹却是难以捕捉。从中国古代文字与文化精神的关系来说,它具有不同于西方文字的自身特点。重在意义的表征,有着很大的伸缩性,是中国人更多地习惯于以情感与形象来思维的文化传统的表现。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中国文字亦可说是由中国人独特创造,而又别具风格的一种代表中国性的艺术品。我们只有把看艺术作品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字,才能了解其趣味。中国文字至少有两个特征。第一:他的最先,虽是一种‘象形’的,而很快便走上‘象意’与‘象事’的范围里去。中国文字并不喜具体描绘一个物象,而常抽象地描绘一个意象或事象。”(《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版),8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中国古代文化在处理言意关系时,是以精神意蕴为重的,不像西方语言文化观念那样,把语言看得过于重要。美国学者宇文所安曾指出:“在中国传统中,我们看不到西方传统中那种对伟大的语言的哲学工程的重视,如语法、哲学定义(对所有的语言使用者,它始终是稳固的)以及十分‘精确’的准数学的语言等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25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他从西方学者的角度,看出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处理意义与语言时不同的观念。

王弼与荀粲相比,从本末有无的高度来看待象与意的关系,作了更为大胆的阐释。在当时的关于言意之辨的对话中,王弼首先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天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王弼这段话非常明确地提出,象可以明意,言可以明象。就此而言,王弼并不否定象与言的关系。不过他的深刻之处在于看到了言之于象、象之于意只是一种工具,它们不是本体。既然言与象可以明象与明意,那么反过头来,人们一旦得到了象与意也可以舍筏达岸。他说: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在存意,得意而忘象。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言之筌也。

王弼认为,从把握对象的方法论来说,只有遗弃外在的物象与语言,才能直击本体。他引用了庄子用鱼和筌、兔和蹄的关系,说明言与象、象与意的关系犹如捕捉鱼和兔时用的工具一般。这样一来,两汉儒家视若神圣的经典成了无足轻重的工具,真正的精神意蕴却是经典不载的。王弼进一步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之尽言,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他在这里更加辩证地提出,只有忘象才能得意,忘画才能得情。

王弼还批评了两汉儒家所以拘泥于象,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象与意、言与象之间的相对独立的关系。意蕴具有无限伸展的意义与功能,并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载体。它既可以用此物象来表示,也可以用彼物象来表示,不存在一种一而二、二而一的指称关系: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微。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键,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从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王弼认为,作为同类的精神意蕴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这就涉及文学意蕴的自由性与不确定性。因为文学意蕴不同于一般的意蕴之处在于它虽然假象以尽意,但是这种意蕴所显现的意象是不确定的,所以创作中经常有如陆机《文赋》所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和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所说“兴在有意无意之间”。王弼反诘,如果一定要表现刚健向上的意思,为什么一定只能通过马来表现,别的物象,如鹰之类就不可以么?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表达羁旅愁思,不正是叠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一类意象来表现吗?如果照汉儒治经的文本至上、章句为本的思路,那么文学意象只能是几种固定的模式。实际上,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是陶纹一类符号,近年来发现了甲骨文与金文一类文字形态。它们无非是人类思想意蕴的表达而已,根本没有必要将其神秘化与固定化。由于汉儒将经书神圣化,于是作为载体的文字与文本也就被罩上一层神秘的光环。汉代一些文学作品缺少生气与意蕴,大约同此种经学思维对文学创作方法的渗透有关。

西晋的欧阳建写有《言尽意论》,与王弼等人进行交锋和对话,其中采用虚拟的方式,假托两个人物进行论辩:

有雷同君子,问于违众先生曰: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至乎通才达识,咸以为然,若夫蒋公之论眸子,钟傅之言才性,莫不引此为谈证,而先生以为不然,何哉?

先生曰:夫天不言,而四时行焉,圣人不言,而鉴识存焉,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以彰,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言之于理无为者也,而古今务于正名,圣贤不能去言,其故何也,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言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回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吾故以为尽矣。

欧阳建不满于当时许多人所执的言不尽意说。其中一些人走到极端便是完全否定语言对表达思想概念的作用,并以此作为自己虚诞的遁词。欧阳建对此是很不以然的。他认为这种观念深入到人才品评领域,其弊不可胜数。因此,他提出言尽意论也可以算作纠偏,其中不乏积极的意义。但是将言意这一关系完全说成“声发回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则有失偏颇,也是为了恢复儒教而重倡的言意观点,并没有提出什么新观点,不宜过高地加以评价。

同类推荐
  • 行走的耳朵

    行走的耳朵

    《行走的耳朵》,写周云蓬一直以来的歌唱、行走,以及读书,是酣畅淋漓的文字。盲人以耳朵感知世界,声音所向,心之所向。在这些年中,于不知道哪个瞬间,周云蓬举起了手中的相机,对着他感兴趣的声音,固定了某个影像。这些影像偶尔不合常理,却是他经过的地方。或者说,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世,且与他错身而过的人和景。他以他的方式看见,并写出。有点像诺贝尔获奖作家帕慕克形容细密画:失明就是寂静……它是一个人绘画的极致:它是在黑暗中看见事物。
  • 来自天堂的玫瑰:最浪漫的诗歌(时文选粹)

    来自天堂的玫瑰:最浪漫的诗歌(时文选粹)

    浪漫,好美妙的一个词语。在我们还是懵懂无知的少年时,想当然地将浪漫理解为男女间相互吸引、相互愉悦的纯洁情感。而只有当我们逐渐长大后,才明白浪漫不止于男女之情,其实它更是一种宽广、博大的人生情怀。
  • 花间闲话

    花间闲话

    吴冠南先生的作品中,蕴藉着他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深度修养,画中的笔墨,书法,诗文等因素都令人晓见他的学殖不同凡响。重要的是,他从深度的传统学术境地中走出了一条直通当代的道路,从而实现了与我们在当代文化情况下的沟通。在典雅,高古,个性的土壤上,他创造的是一篇散发出充沛生命光彩的灿烂文章。
  • 我是一个爱美成嗜的人

    我是一个爱美成嗜的人

    在《我是一个爱美成嗜的人》中,作者借描写花木表现自己爱美的人生哲学,这些隽秀精美的千字短文,通过介绍花木培植和对艺术问题的独到见解而表现出一种对美独有的追求,文章中处处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社会主义新生活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深情。《我是一个爱美成嗜的人》中的散文不以气势磅礴见长,而以婉约多姿取胜。它们不是用小号吹奏的激越的进行曲,而是用小提琴轻奏的优美的小夜曲。
  • 风没有翅膀

    风没有翅膀

    本书收录了15岁女孩辜芷妍从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创作的童话、小说、散文60余篇。书中包括山河观感、读书札记、四时风物、哲思随笔,林林总总,尽在其中。呈现出青春少女不拘一格的奇思妙想和丰富细腻的青春感悟。她的文字如水晶一样明澈,充满无瑕少年的童真与幻想,而文字的底色则深邃而富有意蕴,发出的思考往往能触及灵魂深处,供人去思考人生的“本真”。打开它,在这片五色斑斓、诗意美好的文学大观园内,将带给你更多惊喜。
热门推荐
  • 塌天之祸

    塌天之祸

    他只知道取五神器可打开魔咒,而他却只想拿神草翻天覆地;他打开魔咒只为拯救苍生,而他斗破苍穹只为救一人;昔日好友道不同,不相为谋,到底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 少年联盟

    少年联盟

    他是S3时期的天才选手,本应一路挺进世界总决赛,可惜遭人暗算,从此出走国外,消失三年。三年后,曾经的队友一纸求救书把他召回,以一个教练的身份重回联赛,纠集五位问题儿童,一路过关斩将,誓要拿下世界冠军!!
  • 0~1岁宝宝早教十大关健

    0~1岁宝宝早教十大关健

    本书从宝宝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视听能力、运动能力、个性品质、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音乐才艺、玩具、游戏等几大方面,生动而有趣地为爸爸妈妈提供简单有效的训练方法,锻炼宝宝的感知觉能力,轻松开发宝宝的大脑潜能,让可爱的宝宝更聪明。
  • 太虚御守

    太虚御守

    作为一个平平无奇的三好青年,虽然林训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就没干过一件正经事。但是他对天发誓自己绝不是故意闯进女生宿舍的,再发誓紫韵师姐的琉璃如意棒绝不是自己偷的,再再发誓这个世界绝对不止自己一个穿越过来的,再再再发誓那个人真的把师姐拿来用的法器给拿来吃了啊喂!!!你们一定冷静点相信我啊!!真的真的不要再追啦!
  • 智商决定智慧(上)

    智商决定智慧(上)

    人生的智慧与经验告诉我们:追求需要了解人生的轨迹,而成功则需要科学地认识自己。情商决定未来,智商决定起点。运用生命的运行规律,把握人生的关键机遇,科学地认识和预测人生运程的潮涨潮落、高低起伏,能做到充分发挥自我的优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驾驭人生,都是高智商的表现。
  • 无相法师

    无相法师

    他甚至有一些庆幸、走了很久的道路,曾经深藏永远不能说出的梦,悄悄宣泄在这些女人身上,他被女性的爱包容、像忍不住的春天,一点不费力的展开,他和她们若即若离,袈裟是他安全的距离,越是他不属于他们,他笼罩在神秘的色彩下,越是对他们发出巨在的诱惑力。
  • 忘忧笔录

    忘忧笔录

    几万年来,喝下孟婆汤的人如潮水,而奈何桥旁,每一枝冥花都有属于它的故事。清冷河神只为一人违反天规,从此落入凡尘,悔吗?不悔。农家女老实种田却意外捡到貌美的小哥哥,好了,夫君,你负责貌美如花,我就负责赚钱养家了。将门大小姐竟然被嫁入滥情皇帝的后宫中,狗皇帝,只要我在,其他女人都要给我滚!心悦已久的竹马军今天要娶荆城最美的女人,怎么办?抢亲呐!架着大炮跑到那却意外发现没有新娘子,正想尴尬退场,却被他握住了手:“我的新娘子,终于来了。”整整读完一本笔录的忘忧抬头,判官问:“你想读读你生前的笔录吗?”我勾了勾唇角:“想。”(每天2000+)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是魔神皇系列五

    我是魔神皇系列五

    孤独、寂寞成为了他的一切,为了爱情征服了整个世界,对他而言中没有所谓的强大,没有任何不可能的事情,没有巧合的偶遇,有的只是纯洁的爱……不论是魔、神、人,都充满了梦幻般的爱情。夜晚正是他回到属于他自己的那片世界,静静的等待着……他,就是这个世界的君主,一个王朝的统治者.
  • 世纪惊梦

    世纪惊梦

    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姑娘,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同一片天,同一片地,不同的观念,不同的选择。人生本是吃喝拉撒般简单,可是却还有说不完的故事。烦恼也好,快乐也罢,走过岁月,走过世纪,就有了一个让人惊奇的梦。梦无常,生无常,一切平凡,一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