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言:“至而不至[1],(至而不至:季節來臨而氣候未到,如春季應溫不溫,夏季應熱不熱等。)是爲不及,所勝妄行[2],(所勝妄行:所勝, 按五行相尅規律,木旺則勝土,土旺則勝水……妄行,亂行。)所生受病[3],(所生受病:按五行相生規律,如肝木不及,心爲受病;心火不及,脾土受病……)所不勝乘之[4] (所不勝乘之:乘,侵侮的意思。按五行相剋規律,製約我的稱所不勝,因所勝的不及,所不勝的反而侵侮所勝的。如脾土不及,受肝木侵侮。)也。”至而不至者,謂從後來者爲虚邪[5],(虚邪:指四時不正之氣,爲致病之邪氣。如春季應溫不溫,爲非時之氣,屬致病之虚邪。)心與小腸來乘脾胃也。脾胃脈中見浮大而弦,其病或煩躁悶亂,或四肢發熱,或口乾、舌乾、咽乾。蓋心主火,小腸主熱,火熱來乘土位,乃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發熱也。飲食不節,勞役所傷,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乾、咽乾也。病人自以爲渴,醫者治以五苓散,謂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經云: “虚則補其母[6]”,(虚則補其母:《難經·七十五難》説:“母能令子虚”。如心有病,累及其子則脾虚,脾虚當補益心氣。)當於心與小腸中以補脾胃之根蒂者,甘溫之藥爲之主,以苦寒之藥爲之使,以酸味爲之臣佐。以其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虚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内经》说:“季节来临而气候未到,是为不及,按五行相克规律,所胜一方就乱行;按五行相生规律,所生一方就受病;按五行相克规律,所胜不及则所不胜反乘侮。”季节来临而气候未到,此时的气候就是致病的虚邪,心与小肠有病可影响脾胃。右关脾胃脉表现浮大而弦,证见或烦躁胸中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舌、咽干。因为心主火,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湿热相合为患,所以出现烦躁闷乱。四肢属脾胃所主,火乘土位,所以出现四肢发热。病由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所伤,以致脾胃虚弱,阴火灼伤精血而生病。口中津液不足而不能布行,所以口、咽干。病人自觉口渴,医生用五苓散治疗,认为可止燥渴,结果反而加重燥渴,这是因为本来津液不足,五苓散又淡渗利水,更伤津液以至竭绝。《难经》说:“子虚当补其母。” 应在清理心与小肠之火的基础上,补益脾胃之根本,用甘温之药为主,以苦寒之药为辅,以酸味之药为助。因为心气散漫弛缓,急食酸味药以收敛心气。心火旺则肺金受邪,肺气虚则用酸味药补肺气,佐以甘温、甘寒方药,在补益脾胃的同时,清泻亢盛的心火,这是治本的方法。
所勝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實[1],(心火旺能令母實:肝木爲心火之母,心火暴盛,累及其母,使肝木鬱實。)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則挾火勢, 無所畏懼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體沉重,走疰[2](走疰:流走不定的瘡瘍類傳染病。)疼痛。蓋濕熱相搏,而風熱鬱而不得伸,附著於有形也。或多怒者,風熱下陷於地中[3](地中:指下焦。)也。或目病而生内障者,脾裹血[4],(脾裹血:即脾統血。)胃主血,心主脈,脈者血之府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竅開於目也,或妄見、妄聞、起妄心[5],(妄心:即幻覺。)夜夢亡人,四肢滿閉轉筋[6],(轉筋:腓腸肌痙攣。)皆肝木火盛而爲邪也。或生痿[7]、(痿:指肌肉萎縮,不能隨意運動的病證。)或生痹[8]、(痹: 指關節痠痛,肢體沉重、麻木不仁一類病證。)或生厥[9]、(厥: 昏厥。)或中風、或生惡瘡、或作腎痿[10]、(腎痿:痿證一種。腎主骨,腎痿即骨痿, 由邪熱傷腎,骨枯髓虚而致腰脊痠軟,不能伸舉,下肢痿弱,不能行動的病證。)或爲上熱下寒, 爲邪不一,皆風熱不得昇長,而木火遏於有形中也。
所胜妄行,是说心火暴盛导致肝木郁实,母是指肝木。肝木旺盛则挟心火上炎而乱行。肝火横逆,所以脾胃首先受邪,出现身体沉重,流走性疼痛。因为脾湿与心热相搏,而肝风与心热郁而不伸,附著于肢体组织的缘故。或多恼怒,由肝火郁于下焦不能疏泄之故。或生目内障,因为脾主统摄血,胃主化生血,心主脉,脉是气血流行的场所。或者说心主血。又说肝主血,肝开窍于目,或出现幻见、幻听、幻觉,夜里梦见死去的人,四肢筋肉别胀痉挛,都是因为肝火旺盛所导致的。或产生痿证、痹证、厥证、中风、恶疮、肾痿、上热下寒等,证虽不一,都是由于心火亢盛、肝气郁实,风热之邪不得升散宣越,郁遏于有形组织中而产生的。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肅之氣[1](清肅之氣:指肺氣。肺合秋,秋令清涼肅殺,故云。)傷,或胸滿、少氣、短氣者,肺主諸氣,五臟之氣皆不足,而陽道[2](陽道:《素問·太陰陽明論》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陽道,指肺吸納外界清氣的道路。)不行也。或咳嗽、寒熱者,濕熱乘其内也。
所生受病的,是说肺受脾土、心火、肝木三方面病邪的侵害,而肺气受伤,出现胸满、喘促、短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则五脏之气都不足,而肺吸纳外界清气的道路不畅,湿热蕴结于内,外内合邪,出现咳嗽、寒热等证。
所不勝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來侮土,故腎入心爲汗,入肝爲泣,入脾爲涎,入肺爲痰、爲嗽、爲涕、爲嚏,爲水出鼻也。一説下元[1](下元:下焦元陽,指腎陽。)土盛剋水,致督、任、衝三脈盛,火旺煎熬,令水沸騰,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於口也。下行爲陰汗[2],(陰汗:陰囊出汗。)爲外腎[3](外腎:****。)冷,爲足不任身,爲腳下隱痛,或水附木勢,而上爲眼澀、爲眵[4]、(眵:眼中分泌物。)爲冷泪,此皆由肺金之虚而寡於畏也。
所不胜的乘侮,如肾水借肝木之气妄行反来侵侮脾土,肾主水液,肾水妄行,入心为汗,入肝为泪,入脾为涎,入肺为痰、为嗽、为涕、为嚏、为鼻流清水。另一种说法认为,下焦元阳偏旺,火能生土,土盛克水,下元旺盛导致督、任、冲三脉也亢盛,火旺煎熬肾水,肾水沸腾,侵侮脾肺,所以痰、涎、唾从口中而出。下行自入于肾出现****出汗,****冰冷,两足痿软无力不能去支持身躯, 脚下隐痛。如肾水挟肝木之势上犯于目,出现眼目干涩,多眼眵,流冷泪,这些都是由肺气的虚弱,不能制约肝木, 肝木没有畏惧而妄行的病变。
夫脾胃不足皆爲血病,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故九竅不通,諸陽氣根於陰血中,陰血受火邪則陰盛,陰盛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無生發昇騰之氣也。夫陽氣走空竅[1](空竅:指眼、耳、口、鼻諸竅。)者也,陰氣附形質者也。如陰氣附於土,陽氣上於天,則各安其分[2]也。(各安其分:各按其正常生理活動的範圍。分(犳è狀),範圍的意思。)
脾胃不足,无以化生血,所以多为血病。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所以九窍不通利,阳气根基于阴血之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火旺盛,阴火旺盛则上乘阳分,清阳之气出入之道不能畅行,缺乏生发、升腾之活力。阳气上走孔窍, 阴气附于形体。如果阴降附于地,阳气上行于天,则阴阳各安气其分,就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溫藥者,非獨用也,復有甘苦大寒之劑,亦非獨用也。以火酒二製[1](火酒二製:指主方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中黄芩、黄連二味用酒炒製。)爲之使,引苦、甘、寒藥至頂,而復入於腎肝之下,此所謂昇降浮沉之道,自耦而奇、奇而至耦[2](奇、偶:製方藥味單數曰奇,所謂“陽分奇”;製方藥味雙數曰耦,所謂“陰分耦”。)者也。瀉陰火[3],(陰火:李東垣説:“既脾胃氣虚,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係於心。”即指由飲食勞倦或七情所傷,病機關於心腎的邪火。)以諸風藥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於陰分,末[4](末:最後。)用辛甘溫藥接其昇藥,使大發散於陽,而令走九竅也。經云:“食入於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入於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且飲食入胃,先行陽道,而陽氣昇浮也,浮者陽氣散滿皮毛,昇者充塞頭頂,則九竅通利也。
现在所制定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的方剂中,有辛甘温药,但不是独用的;又有甘苦大寒药,也不是独用的。方中黄芩、黄连二药要用酒炒,取其升浮之性以引苦、甘、寒药至头顶,是为使药,又下行至于肝肾。这就是所谓用药的升降浮沉法则,由偶而奇或由奇而偶的配伍规律。既泻阴火,又寓风药以升发阳气,以助肝胆之气条达,促使阳气生发建立在阴血的基础之上,最后用辛甘温药助其升散,使阳气发散而流行于九窍。《内经》说:“食物进入于胃,其所化生的部分精微布散于肝,滋养于筋。食物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输注于心,滋养于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而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后,又还流归入于脉。”而且饮食物入胃后,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先布行于阳气出入之道,而阳气性主升浮,使阳气输散于皮毛,充塞于头顶,而九窍自然通利。
若飲食不節,損其胃氣,不能剋化[1],(剋化:消化。)散於肝歸於心,溢於肺。食入則昏冒[2](昏冒:頭昏眼花。)欲睡,得卧則食在一邊[3],(一邊:暫時停留,不被消化的意思。)氣暫得舒,是知昇發之氣不行者此也。經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病人飲入胃,遽覺[4](遽覺:忽然感覺。)至臍下,便欲小便,由精氣不輸於脾,不歸於肺,則心火上攻,使口燥咽乾,是陰氣大盛,其理甚易知也。况脾胃病則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虚,無是則非也,亦可作明辨矣。
如果饮食不加节制,损伤胃气,不能消化食物,就不能把水谷精微布散于肝,输注于心,流溢于肺。食物在胃中不能消化,就会出现头昏眼花、欲睡,睡卧时感觉食物停留在一边,元气暂时得到舒畅,所以知道胃中升发之气不畅行。《内经》说:“水饮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于脾,经脾布散转输,上归于肺。”如果病人饮入胃中,顿觉水下行至脐下,便欲小便,这是水谷精气不能转输于脾,不归于肺,导致心火上攻,出现口燥咽干,这是阴火太旺的缘故,这个道理很容易了解。况且当脾胃有病时,脐腹部有搏动感,按之沉重好像痛,有这种证状即是脾胃虚,没有这种证状就不是脾胃虚,也可在诊断时作为鉴别。
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爲不及也。
白术(君) 人參(臣) 黄芪(臣)
甘草(佐) 芍藥(佐) 桑白皮(佐)
黄連(使)
脾胃虚弱不足,是火不能生土,土虚不能制水,被水反侮,这是长夏节气当至而不至,所以表现为不及之象。
白术(君) 人参(臣) 黄芪(臣)
甘草(佐) 芍药(佐) 桑白皮(佐)
黄连(使)
諸風藥皆是風能勝濕也,及諸甘溫藥亦可。
各种风药都是取风能胜湿的道理, 配合甘温药也可以补益脾胃。
心火亢盛,乘於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爲不及也。
黄連(君) 黄檗(臣) 生地黄(臣) 芍藥(佐) 石膏(佐) 知母(佐) 黄芩(佐) 甘草(佐)
心火亢盛,煎灼脾胃,这也是长夏湿土之气当旺不旺,属于不及。
黄连(君) 黄柏(臣) 生地黄(臣) 芍药(佐) 石膏(佐) 知母(佐) 黄芩(佐) 甘草(佐)
肝木妄行,胸脇痛,口苦舌乾,往來寒熱而嘔,多怒,四肢滿閉,淋溲便難, 轉筋,腹中急痛,此所不勝乘之也。
柴胡(君) 防風(臣) 芍藥(臣)
肉桂(臣) 羌活(佐) 獨活(佐) 澤瀉 (佐) 黄檗(佐) 昇麻(使) 豬苓 藁本 川芎 細辛 蔓荆子 白芷 石膏 知母 滑石
肝木妄行,横制脾土,出现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呕吐、多怒、四肢痠胀、小便淋沥、大便艰难、转筋、腹中急痛,这是脾土的所不胜肝木横逆的临床表现。
柴胡(君) 防风(臣) 芍药(臣)
肉桂(臣) 羌活(佐) 独活(佐) 泽泻(佐) 黄柏(佐) 升麻(使) 猪苓 藁本 川芎 细辛 蔓荆子 白芷 石膏 知母 滑石
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氣短、氣上,皮毛不能禦寒,精神少而渴,情慘慘而不樂[1],(慘慘:憔悴、憂鬱。)皆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是體有餘而用不足也。
人參(君) 橘皮(臣) 黄芪(臣)
白术(佐) 白芍藥(佐) 桂枝(佐)
桔梗(引用) 甘草(諸酸之藥皆可)
桑白皮(佐) 木香(佐) 檳榔 五味子(佐,此三味除客氣) 青皮(以破滯氣)
肺金受邪,由于脾胃虚弱,土不生金,于是肺就受病,出现咳嗽、气短、喘逆,皮肤不能抗御寒冷,精神不振,口渴引饮,神情憔悴忧郁,都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是形体有余而精神不足的表现。
人参(君) 橘皮(臣) 黄芪(臣)
白术(佐) 白芍药(佐) 桂枝(佐)
桔梗(引用) 甘草(诸酸之药皆可)
桑白皮(佐) 木香(佐) 槟榔 五味子(佐,此三味除客气) 青皮(以破滞气)
腎水反來侮土,所勝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多、溺[1](溺:狀ì,音義同“尿”。)多而惡寒者是也。土火復之,及三脈爲邪,則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踐地,骨之無力,喜睡,兩丸[2](兩丸:即****。)冷,腹陰陰[3](陰陰:即隱隱。)作痛,妄聞、妄見,腰脊、背胛皆痛。
乾薑(君) 白术(臣) 川烏頭(臣) 蒼术(佐) 茯苓(佐) 豬苓(佐) 附子(佐,炮,少許) 肉桂(佐, 去皮,少許) 澤瀉(使)
脾虚则肾水反过来侵侮脾土,肾水妄行而泛滥,出现流涎、清涕、多唾、尿多、恶寒等。阴火偏旺,复乘脾土,冲、任、督三脉受邪,出现两足痿软无力,不能支持躯体,足下疼痛不能踩地,精神不振嗜睡,****冷感,腹部隐隐作痛,幻听、幻视,腰脊、背胛疼痛。
干姜(君) 白术(臣) 川乌头(臣) 苍术(佐) 茯苓(佐) 猪苓(佐) 附子(佐、炮,少许) 肉桂(佐, 去皮,少许) 泽泻(使)
夫飲食入胃,陽氣上行,津液與氣入於心,貫於肺,充實皮毛,散於百脈。脾禀氣於胃,而澆灌四旁,榮養氣血者也。今飲食損胃,勞倦傷脾,脾胃虚則火邪乘之而生大熱,當先於心分補脾之源。蓋土生於火,兼於脾胃中瀉火之亢甚,是先治其標,後治其本也。且濕熱相合,陽氣日以虚,陽氣虚則不能上昇, 而脾胃之氣下流,並於腎肝,是有秋冬而無春夏。春主昇,夏主浮,在人則肝心應之。弱則陰氣盛,故陽氣不能經營,經云:陽本根於陰,惟瀉陰中之火, 味薄風藥,昇發以伸陽氣,則陰氣不病,
饮食进入胃中,胃中阳气运行以助气化,化生津液与精气,输布于心、肺,充实于皮毛,布散于全身经脉。脾接受来自胃所化生的精气,输布于全身,灌溉于四肢百骸,营养气血。如果由于饮食失节损伤胃,劳倦过度伤脾,导致脾胃虚弱,阴火乘袭而生大热,治疗当先强固心气,制止阴火干扰,有助于脾土生化。因为土生于火,如能在补益脾胃中兼泻亢盛之火,是先治标后治本。况且湿热胶结不去,使阳气渐虚,阳虚不能升清,脾胃之气下陷于肝肾,好像自然界只有秋冬没有春夏。春气主升,夏陽氣生矣。傳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正謂此也。气主浮,在人体与肝、心两脏相通应。阳气虚弱则阴气偏盛,所以阳不能正常营运,医经上说,阳本源于阴,只有泻阴分之火,用味薄的疏风药升发以舒展阳气,阴气不病,阳气才得以生复。传说, “从源头开始疏理,后面的次序不会紊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氣調神大論》云:“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霧不下”,在人則緣胃虚,以火乘之。脾爲勞倦所傷, 勞則氣耗,而心火熾動,血脈沸騰,則血病,而陽氣不治,陰火乃獨炎上,而走於空竅,以至燎於周身,反用熱藥以燥脾胃,則謬之謬也。
《四气调神大论》说:“如果天德暴露,就出现日月昏暗,阴霾邪气侵害山川,阳气闭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日色无光,相应的雨雾不能下降”,在人体因为胃气虚而被火乘袭侵犯。脾被劳倦所伤,耗伤元气,而心火旺盛,扰动血脉,血分为病,而阳气失调,阴火上炎,走犯孔窍,遍及全身,如误用热药损伤脾胃,这是错上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