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文
江乙为魏王使荆①,谓荆王曰:“臣入王之境内,闻王之国俗曰:‘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②’诚有之乎?”王曰:“有之。”“然则若白公之乱③,得无危乎④?诚得如此,臣免死罪⑤矣。”(《内储说上七术》)
注释
①江乙为魏王使荆:江乙,战国时的魏人,后在楚国为官。荆,楚国,荆又称楚。江乙为魏王使荆,这句话的意思是,江乙为魏国君主出使去楚国。
②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君子不隐瞒说他人的优点,也不讲他人的缺点。
③白公之乱:白公,名胜,楚平王的孙子,太子建的儿子。太子建被害后,胜逃到了吴国。公元前479年,被令尹子西召回,安置在白邑生活,白,在今河南省息县东,封号白公。白公之乱是说,白公被召回后当年,就发动政变,杀了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废了楚惠王,控制了楚国的政治,后被叶公打败,自缢而死。
④无危乎:不是很危险吗?
⑤免死罪:免却死罪。
故事大意
江乙为魏王出使楚国。江乙对楚王说:“我进入贵国国境以后,听到有这样的俗语:‘君子是不隐瞒他人的美德的,是不讲他人坏话的’,有这样的风俗吗?”楚王说:“有。”江乙就说:“若是那样,国内如果出了像白公作乱那样的事,却没有人举报,去说这个坏话,那不是太危险了吗?假如果真是这种情况,那么作乱的臣就可以逃过死罪了。”
读后感
本则故事的关键句是:“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其中,关键的关键句是:“不言人之恶”。“不言人之恶”了,有人做坏事,比如白公想造反,你不言人恶,不揭发,不检举,不说这件事的坏话,国家岂不要遭****之苦了吗?
然而我又想,那么什么是恶呢?这又是本句话中关键的关键字,是否这么界定,以人民利益为准,合乎人民利益的就是善,否则就是恶。
我又想,“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是当时流行于群众中间的俗语。既然流行于群众中间,必然有其合乎道理的一面。“不蔽人之美”,对这句话的认识,人们好像没有分歧,不谈。“不言人之恶”,假如这里所说的“不言”是人的一般是与非,为了搞好人际关系,不言又有何不对呢?《格言联璧》一书中还有这样的话呢:“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结论是“不言人之恶”,应该视“恶”的内容而定,以合乎人民的利益为标准,该言的就言,该不言的就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