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文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①。有妾二人,其恶者贵②,美者贱③。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④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⑤,焉往而不美⑥?”(《说林上》)
注释
①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杨子,道学家杨朱,战国时魏人。过,来到。宋,诸侯国宋国。逆,迎。旅,旅客。逆旅,旅店。本句话的意思是,道学家杨朱来到了宋国东部的一家旅店里。
②恶者贵:恶,丑陋。贵,地位尊贵。恶者贵,长得丑陋的地位尊贵。
③美者贱:美,美丽。贱,地位低下。美者贱,长得美丽的地位低下。
④逆旅之父:逆旅,旅店。父(fǔ府),老人,这里指老板。逆旅之父,旅店的老板。
⑤行贤而去自贤之心:行贤,行为贤德;而去自贤之心,抛去自以为贤德的心态。这句话的意思是:行为贤德而又抛却了自以为贤德的心态。
⑥焉往而不美:焉,哪有。焉往而不美,到哪儿哪有不欢迎他的人呢?
故事大意
一天,道学家杨朱带着一群弟子到了宋国,住在一家旅店里。在那里他见到了旅店老板的两个小妾:一个长得美,一个长得丑。老板对那个长得丑的很尊重,对长得美的却不怎么喜欢。这个情况受到了杨子的关注,问老板,你对两位小妾,为什么对丑的好,对美的却反而不怎么好呢?老板说,那位美的自以为美,我就不认为她是美的;而那位长得丑的,有自知之明,自己就认为不漂亮,在工作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我就尊重她。杨朱听了老板这席话后很有感触,对弟子们说,一个人做了有品德的事不认为自己做得好,这样的人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赞美和尊重的。
读后感
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符合辩证法。
这个故事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美的标准问题。二、美的辩证认识问题。
一、关于美的标准问题。美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美有标准否?有,又没有。有,公认的美就是美。如一般认为眉清目秀为美,貌如桃花为美,身段苗条为美,窈窕淑女为美等。没有,人们立场不同,对美有不同认识,“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不同人对美有不同认识的一句俗语。
以上是从外貌特征来说人的美丑的,还有从人的行为特征来说的。行为好就是美,行为不好就是不美。这很重要,行为特征的美丑可以淹没外貌特征的美丑。本故事中,那老板对两位小妾美丑的理解,就是从她们的行为特征而说的。
外貌特征的美丑是先天的、自然的、爹娘给的。行为特征的美丑是后天的、是人为的、是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取的。后者十分重要,行为的美使人对他(她)产生尊敬,使原来外貌不美的美起来,外貌美的显得更可爱。行为不美的,使原来外貌美的不美。例如,王昭君外貌美,其行为也美,使昭君美得更可爱。
外貌的美是一种资本,但必须利用它做善事,如《三国演义》故事中,貂婵利用她的美,杀了董卓。否则,就会如本故事中那位美的小妾那样毫无用处,甚至有害,如战国时期的妲己,她美,但没有做好事,显得丑。
我们重视行为特征的美,因为这是对社会有益的,是人们可以作自我努力的,是会增长人的体表形态美的筹码的。
二、美的辩证认识问题。美丑是相对的,外貌美是相对的,可以以细腰为美,也可以以丰满为美。西施美是一种美,杨玉环的美也是一种美。外貌的美可以被行为的美所否定或肯定。你外貌长得美,但你倨傲,放任自己,行为不美,就显不出你的美来,甚至让人憎恶你。反之,人的长相虽然不算美,但正直、善良、谦逊、勤劳、朴实、真诚,人们就会认为他美,喜欢他。你看过《巴黎圣母院》吗?那剧中有一位撞钟人,外貌很不好看,但为人极好,人们普遍地喜欢他,认为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