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文
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①,大夫宫子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②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喻老》)
注释
①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晋献公,春秋时晋国的君主,垂棘之璧,垂棘,晋国一地名,产璧玉。假,借。虞,诸侯国国名。虢,诸侯国国名。“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这句话的意思是晋献公把垂棘的璧玉给虞国请求虞国借一条道给他,让他用来去攻打虢国。
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这个故事在本书故事3中已出现过,其中关于“晋献公”、“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伐虢”、“宫子奇”等词汇,在故事3的若干注中已作了解释,请阅,这里不赘。
②非相德:不是互相施以恩德。
故事大意
晋献公准备侵伐虢国,需要经过虞国领土。献公把名贵的宝玉献给虞君,借此买得一条侵伐虢国的通道。虞的大臣宫子奇规劝虞君:不能收受宝玉,虞与虢有唇齿相依的关系,唇亡则齿寒,虢被灭了,虞国也将不复存在。虞君不听宫的忠告,执意接受了晋送的宝玉,借道给了晋。晋攻占了虢,接着消灭了虞。
读后感
《左传·僖公五年》、《左传·哀公八年》,分别写有成语“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出典。那《左传·僖公五年》上是这么说的:“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该成语明确告诉我们:虞、虢问题是唇齿问题。本故事就细说了这虞、虢的事。
在本故事中,虞君糊涂,贪图小利,借道给晋去侵略虢,虢亡,继之虞国山河破。宫子奇有头脑,有远见,看到了晋的野心,用唇亡齿寒的成语苦口劝虞君,可惜虞君视此为耳旁风,导致惨局。
韩非借这个故事来阐述《老子》第64章的一个观点:“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是说,事物处于稳定状态时容易维持;事物在还没有出现变化先兆时容易图谋。韩非赞赏宫子奇有远见,能在虢的事情未出现时先谋。
唇与齿是一对共生器官,互依,谁也离不开谁。唇亡齿寒,这个成语主要是用来说明两个政治、经济共同体休戚与共的关系。但是,假如我们把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扩大一点,比如扩大到生活领域上去,一般事理上去,可以看到,唇齿现象比比皆是,如在商品经济领域中商品生产与商品销售关系,人类生活中夫妻关系等。以前一个方面的事例为例说,商品生产出来了,需要销售,假如销售不出去,生产出来的商品就会成为躺在销售路上的一条虫,毫无用处。反之,也同样,假如有了商品销售渠道,却没有商品生产作支撑,商品生产不出来,这个商品销售就是一个空壳子,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我们要重视世上对对事物的唇齿问题,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