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文
齐桓公将立管仲①,令群臣曰:“寡人将立管仲为仲父②。善③者入门而左,不善者入门而右。”东郭牙④中门而立。公曰:“寡人立管仲为仲父,令曰:‘善者左,不善者右。’今子何为中门而立?”牙曰:“以管仲之智,为能谋天下乎?”公曰:“能。”“以断,为敢行大事乎?”公曰:“敢。”牙曰:“若知能谋天下,断敢行大事,君因专属之国柄焉⑤。以管仲之能,乘公之势以治齐国,得无危乎?”公曰:“善。”乃令隰朋⑥治内、管仲治外以相参。(《外储说左下》)
注释
①齐桓公将立管仲: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齐国的君主,是一位开明的领导人,任管仲为相,改革政治,使国家大治,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霸,参见本书故事9注①、34注②。管仲,名夷吾,仲是他的字,著名政治家,是鲍叔牙引荐给齐桓公的,参见本书故事9注⑤。
②仲父:指管仲,是齐桓公对管仲的尊称,意思是长辈。
③善:同意。
④东郭牙:有人考证,说东郭牙就是鲍叔牙。关于鲍叔牙,参见本书故事34注③。
⑤君因专属之国柄焉:属,委托。柄,权柄,权力。君因专属之国柄焉,您因此把国家的全部权力委托给他。
⑥隰朋:齐桓公的得力之臣。参见本书故事9注⑦。
故事大意
齐桓公将委任管仲以重要职务,向群臣宣布命令说:“我准备立管仲为仲父。同意者请站在大门的左侧,不同意者站在大门的右侧。”有大臣叫东郭牙的却站在大门的中间。齐桓公说:“我立管仲为仲父,还下命令说:‘同意的左立,不同意的右立。’你为什么站在门的中间?”东郭牙说:“以管仲的智谋,能谋天下吗?”齐桓公答:“能。”“以管仲的果断,敢做大事吗?”齐桓公又答:“敢。”东郭牙说:“他若智谋能谋天下,果断敢做大事,因此您把国家全部权力交给他,由他一个人来治理齐国,这样做难道毫无危险吗?”齐桓公说:“好,讲的有道理。”于是让隰朋治理国内的事,让管仲治理国外的事。这样使两人相互牵制。
读后感
本故事说的是齐桓公用管仲的事,其做法有新颖的思路。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尊敬倍至。在重用管仲问题上,在征求众大臣意见时,令群臣表态,同意者左立,不同意者右立,其做法颇有新意。
在征求群臣意见时,在群臣站队中,出现了既不左站又不右站者。是东郭牙对齐桓公的主张提出了不同看法。从国家利益出发,东郭牙认为不能把国家权力全部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如此治理齐国,“得无危乎”?说的有道理。齐桓公接受了东郭牙的意见,把国家的权力分解为两个部分:内事,外事。叫隰朋管内事,叫管仲管外事,并使两者的工作互有约束,互有牵制。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家用人问题是大事,必须走群众路线,倾听他人意见,允许人左站,允许人右站,也允许人中站。
把国家的事分解为内、外两大部分分别治理,并使之相互制约,有道理,有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