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文
郢①人有遗燕②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③“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④,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⑤王,王大说⑥,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郢(yǐnɡ影):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②遗燕:遗,送。燕,诸侯国名,地点在今河北省北、中部以及山西、辽宁等省的部分地区。
③云而过书:云,说。过,误。云而过书,说着就错误地(把它)写在信中了。
④说之:解说这句话。
⑤白:告诉。
⑥说:通“悦”,高兴,愉快。
故事大意
楚国郢都有人写信给燕国的相。郢人在写该信的时候是晚上,因天黑,光线不好,命人“举烛”掌灯。他一面说着一面写着,竟把“举烛”两字也写在自己的信中去了。燕相收到这封信后,猜度着“举烛”两字是什么意思?明白了,并解释说,“‘举烛’乃尚明的意思,叫我们要善用贤明的人来办理政事。”燕相把对这封信的理解告诉给了燕国国王,国王很高兴,就按这个见解在国内实行治理,果然见效,燕国获大治。但这不是信的原意呀。
读后感
“郢书燕说”是句成语,成语典源于此。
这是个笑话式的故事。郢书错写了,信中误写进去了“举烛”两个字,燕相收信后,错释了,把“举烛”两字错释成“尚明”,又把“尚明”联想成“举贤”。燕照此实行后,国家竟然大治。在现实中人们使用这个成语,含有讥讽的意思,比喻人穿凿附会,张冠李戴,任意曲解人家原意。
韩非在《外储说左上·经三》中说:“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韩非告诫人们要防止出现“郢书燕说”现象。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读信,读书,读文章,要求我们正确理解原意,不可胡乱猜度,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穿凿附会,不可断章取义。
现实中,人世间出现“郢书燕说”的事很多,比如,在古籍研究中,某些古文献考证中,某些古小说认识中等都会出现。还有,对现时人的文章,某些人在解读中,也有做牵强附会理解的。有人为了自己一己私利,或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或实现某种需要,对某文字、某段话,曲意歪曲,偷梁换柱,瞎联想,瞎比附,甚至上纲上线,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打击他人,抬高自己,实是大害。
当然,有些“郢书燕说”现象的出现,是不懂,是无知造成的,可以理解。比如把“工于心计”错写为“攻于心计”。也有这种情况,写书人自己的不当,使读书人犯了错,比如在电梯旁写着“停靠”字样,使人摸不着是“停着靠”,还是“停止靠”。我们千万不能不懂装懂,那会贻笑大方的,会犯错的,甚至会犯大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