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也是少林派拳术的发源地。禅宗主坐禅,但坐久了会筋肉麻木,需要起身舒展肢体,久而久之,舒展动作形成了定势,被称为拳法、拳术。唐初,少林寺僧人因佐唐太宗有功,受封后得以养寺兵五百,这样便又把马前兵法和多种器械也引进了少林武术。后来少林拳术更负盛名,流传日广。拳术是武术中重要的一种,人称“天下功夫出少林”。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少林寺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刹”。
(二)山谷寺
山谷寺又称乾元禅寺、三祖寺。在安徽潜山县天柱山野寨区。相传南朝梁时,有宝志禅师来此开山建寺,后禅宗三祖僧璨禅师云游至此,扩建寺院,讲经传法,声扬遐迩。寺内屹立的觉寂塔又名三祖寺塔。七层八面,高33米多。塔体外旋中空,内有台阶可登塔顶。寺西有石牛古洞,宋文学家黄庭坚曾在此读书,乐其山水之美,因自号“山谷道人”。
(三)四祖寺
四祖寺在湖北省黄梅县城西15公里的破额山上(西山),为禅宗四祖道信的道场。原来寺院规模宏大,后因几度兵火而毁。现存四祖殿、慈云阁等。在寺西的山坡上有毗卢塔,为道信墓塔。塔由砖石砌成,仿木结构,高约15米,重檐亭式,下设台基,略成正方形。造型稳重,气势轩昂。在寺西北的西山山腰上有一鲁班亭,传为古代大建筑师鲁班所修,实为唐所建,具有唐代早期建筑的风格。在寺岩泉溪上有灵润桥,为元代建造。桥下的岩石上刻有“碧玉流”的字样,出于柳宗元的手笔。另有元代黄眉山人以及明清时诗人的诗文题刻。四祖寺一带,寺塔亭桥,山水花木,交相辉映,别有情趣。
(四)东山寺
在湖北省黄梅县城东12公里的东山上,故名。因东山又名双峰山,故也称“双峰寺”,是禅宗五祖弘忍传授禅法,弘扬东山法门的地方,俗又称“五祖寺”。寺始建于隋末,唐代又加以扩建,堂舍达千余间。由山脚沿石级小径至山顶长约3公里。寺内外名胜古迹很多。大满禅师塔相传为瘗五祖弘忍之所。寺前“一天门”有释迦多宝如来佛塔,系北宋所建。塔身端庄稳重,雕刻秀雅精致。寺花桥下路旁有十方佛塔,用青色砂石,单件垒砌,八角七级,高6.36米。设有佛龛,中置佛像,形制俊俏,结构严谨。寺山门内有飞虹桥,传为元代修建,以青石条构筑,单孔拱券,横跨谷涧,状如飞虹。寺外的白莲峰顶上有白莲池。由峰顶俯瞰山麓,古寺藏幽,远眺庐山,锦屏绣翠,美不胜收。唐代大诗人杜甫、柳宗元、宋之问以及宋文学家欧阳修等都曾到此寺登临游览,题咏佳句。
(五)南华禅寺
在广东韶关市南20公里。背依庾岭山脉,面对北江支流曹溪,幽静秀丽。初建于南朝梁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名“宝林寺”。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慧能在广州乾明法性寺菩提树下剃发受戒。法性寺即今光孝寺。寺内有六祖殿,原名“祖堂”,系纪念禅宗六祖慧能的建筑物。寺内的瘗发塔传为纪念慧能剃度,将他的头发埋在菩提树下而后在上面建的塔。寺内还有睡佛阁,也称“风幡堂”,传为慧能宣讲风幡非动而是心动理论的地方。仪凤二年(公元677年)慧能主持宝林寺,开创禅学南宗,被奉为禅宗六祖,该寺也成为禅宗的著名祖庭。唐代敕名“中兴寺”、“法泉寺”,宋初赐名“南华禅寺”,一直沿用至今。南华寺有“东粤第一宝刹”的美称。寺院建筑几经兴废,寺内六祖殿供六祖像,传为六祖慧能真身像。另有五百罗汉像,形态生动。寺内还藏有金绣千佛袈裟、历代皇帝的圣旨、水晶钵盂等大量珍贵文物。
(六)南岳般若寺(福严寺)——禅宗南岳系祖庭
南岳般若寺在湖南省衡山掷钵峰下,建于南朝陈光大元年(公元567年)。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怀让参拜慧能后来此,住般若寺观音台弘扬禅法,开南岳一系。宋时扩建,更名为“福严寺”。清代毁后重修。寺山门横额石刻“天下法院”,两旁石刻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寺中有南朝时铸铜质岳神一尊,1.3万斤,佛像三尊,各重万斤。寺旁有“极高明台”,上有唐李泌书写的“极高明”三字。寺前不远处有“三生塔”,是天台宗三祖慧思禅师墓。附近另有磨镜台。据说怀让以磨砖不能成镜作比喻,说明坐禅不能成佛的道理,以开导道一禅师。道一禅师后住钟陵(今江西进贤县)开元寺,弘传怀让的宗旨,时称为洪州宗。
(七)青原山净居守——禅宗青原系祖庭
青原山在江西吉安县东南15公里处。青原山上的净居寺为禅宗青原一系开创者行思的道场。青原系后来又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尊行思为禅宗七祖。净居寺的正门上镌刻着宋文天祥手书“青原山”三字。寺内殿宇严整,古迹很多。颜真卿、苏轼等文人骚客都曾到此游历题咏。
行思门下的希迁(石头和尚)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受请住湖南衡山南台寺,辟为道场,弘扬行思禅法。寺有希迁墓塔。日本有关碑文称日本僧六休为希迁42代孙,日本佛教曹洞宗视南台寺为祖庭。
(八)临济寺澄灵塔——临济宗祖庭
临济寺在正定城东南1公里临济村,原为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创建。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义玄在此创临济禅院,开设道场,广收徒众,弘扬禅法,创临济宗,盛极一时。其禅风以“棒喝”著称。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义玄去世,弟子建衣钵塔葬之,名澄灵塔,也称青塔。塔高33米,八角九级。整体结构精巧,轮廓秀美清晰。临济宗于南宋时传入日本,信徒众多,奉此为临济宗发祥地。
此外,福建省福清县渔溪镇黄檗山万福寺,被日本黄檗宗奉为祖庭。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禅宗慧能的法嗣正干禅师开创般若堂,后改名建德禅寺、万福寺。临济玄义之师希运禅师住持万福寺,始以黄檗为山名。此山后为禅宗一大丛林。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隐元隆琦禅师住持此山20余年之久。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隐元应请赴日本京都东南郊建“黄檗山万福寺”,成为日本佛教黄檗宗的根本道场。我国福建省的万福寺也被奉为祖庭。隐元禅师以63岁高龄东渡传禅,创立黄檗宗,和900年前鉴真和尚以66岁高龄东渡弘法,创立律宗,先后相传,交相辉映,推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九)沩山和仰山——沩仰宗祖庭
晚唐时灵祐居沩山,灵祐弟子慧寂居仰山,师资相承,别开一派,称沩仰宗。沩山在湖南省宁乡县城西70公里处。山上有十方密印寺,为灵祐所居。灵祐在此独栖七年,受到相国裴休的尊崇。前来此山受学的僧人很多,世称“沩山灵裕”。沩山山顶为广野,平畴千亩。古时住僧在山上耕作,人称“罗汉田”。寺附近有唐裴休墓和宋代理学家张栻墓。仰山在江西宜春南40公里处。山上有栖隐寺,宋时改名为太平兴国寺,慧寂在此大建法幢,平时常以手势启悟学人,称“仰山门风”。
(十)洞山、曹山和天童寺——曹洞宗祖庭
1.洞山和曹山。唐良价禅师住洞山,弟子本寂住曹山,共建曹洞宗。洞山在江西宜丰县东北25公里,山有普利院。唐大中(847—859)末良价在此大行禅法,世称“洞山良价”。创五位君臣说,门风颇盛,人称其禅风为洞上宗风。曹山在江西宜黄县本名吉水山,本寂因纪念慧能的道风而改名。山上有荷玉寺,本寂在此大振洞门禅风。
2.天童寺,在浙江宁波市东30公里的太白山麓。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僧人义兴来此结茅。唐开元年间开始建寺。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僧人宗弼将寺迁至现址。不久上赐名天童玲珑寺,后更赐名天寿寺。北宋时又赐名景德禅寺。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册定天童寺名。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觉禅师在此居住大兴曹洞宗,立“默照禅”。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如净住持此寺,日本僧人道元入宋从如净受学,回国后创日本曹洞宗,该宗教徒尊天童寺为祖庭。天童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1979年整修。殿宇规模宏大,四周群山环绕,层峦叠嶂,景色幽深。
(十一)云门寺——云门宗祖庭
云门寺在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城外6公里处。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原名光泰禅寺,后称大觉寺,也称云门寺。五代时文偃禅师在此弘扬禅法,创立云门宗,为云门宗的发祥地。此宗在北宋时极为兴旺,到南宋时趋于衰歇。现山门内壁保存着著名的南汉大宝元年(公元958年)《大汉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和大宝七年(公元964年)《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碑记》两块有重要价值的石碑。现存殿宇为1934—1950年间住持虚云募化所重建。寺院周围多山水名胜,风光绮丽。
(十二)清凉寺——法眼宗祖庭
清凉寺在江苏南京市汉中门内的清凉山上。五代十国杨吴时为兴教寺,南唐建清凉道场。南唐始祖李昇建国后,请文益到金陵,住报恩禅院,署号净慧禅师。既而迁住清凉寺,前后三坐道场,自扬一家禅风。声望颇高,门徒众多,创法眼宗(法眼为文益的封号),流传约百年。相传清凉寺为李氏避暑宫,李后主(李煜)常留宿于此。原寺已废。现存佛殿为清末年间所建,还保存有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义井一口。传说僧人终生饮此井水,至老须发不白。
(十三)黄龙山——黄龙宗祖庭
黄龙山在今江西武宁县。唐时释超慧在此山创永安寺,北宋真宗赐名为“崇恩禅院”。北宋仁宗时慧南禅师在黄龙山崇恩禅院创“黄龙三关”教义,大振禅风,法席很盛,人称“黄龙慧南”。由禅宗临济宗下另自创一派,建立黄龙宗。
(十四)杨岐山——杨岐宗祖庭
杨岐山在江西萍乡市。相传先秦哲学家杨朱南游至此,迷失方向,不辨岐路,放声大哭,故名杨岐山。唐代在此建杨岐寺,也称普通禅寺。乘广法师住锡山中,他死后,诗人、哲学家刘禹锡为他撰写了《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北宋时慧南同门方会住此,大弘道法,又从临济宗自创一派,并成为临济宗的正统。以山为名,称杨岐宗。方会也称杨岐禅师。山中古寺在“**********”中遭破坏,现存刘禹锡手书石碑、甄叔大师塔和乘广禅师塔。著名的“唐柏”,高14米,直径两米多,至今傲然屹立于寺中。
(十五)虎丘山——虎丘派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