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83500000039

第39章 中国佛教的过去与未来(1)

——为纪念中国佛教两千年而作

一、引言

远在两千年前,古印度佛教僧侣奉持佛经,经由中亚细亚,踏着平沙莽莽的丝绸之路,进入我国新疆地区,再沿着马铃声声的河西走廊而深入到内地,传播佛教。以后,印度佛教的不同派别又分别北上,进入我国西南地区的西藏和云南,弘扬佛教。由此,中国佛教形成了汉语、藏语和巴利语三大语系的完整格局。

佛教传入中国后,它的独特宗教信仰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佛教学者也创立了佛教宗派,并传入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的佛教就是中国佛教宗派的延伸。13世纪初,印度佛教被外来势力消灭。这样,事实上中国成了大乘佛教的第二母国。

两千年来,佛教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也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和这些地区国家的宗教、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医学、民俗等广泛领域,无不显示出佛教的巨大作用,这构成了中国历史和上述地区国家历史的显著特点。这是不同民族、国家的不同文化自由交流的成功范例,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

1998年是中国佛教两千年,是有历史意义的年头,值得隆重纪念。纪念中国佛教两千年,最有意义的活动就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国佛教的两千年历程,进行深入的反思,做出深刻的总结。我们认为,中国佛教两千年的历程,其实质就是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佛教是怎样实现中国化的?有哪些成功的基本经验值得总结?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主题。佛教中国化的成功经验,是中国佛教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秀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国佛教的优势、长处、强项,也是佛教赖以长期存在和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认为,依托佛教历史经验的丰富思想资源,结合未来社会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课题,加以细致研究、缜密思考,就能比较准确地展望佛教的未来前景,并确定相应的思路和举措,以推动佛教适应时代和不断发展。

下面,我们拟从学术文化的视角出发,就中国佛教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走向,做一冷静的客观的探讨,以此作为对中国佛教两千年的纪念。

二、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

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就是佛教实现中国化的成功实践,总结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就要深入探讨和分析佛教是如何调整角色定位,应对排拒,化解障碍,消除矛盾,从而为中国人所接受,并得以存在的;就要深入探讨和分析佛教是如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提出与印度佛教既同又异的义理思想和修持方法,从而适应中国人的精神需要,并获得发展的。我们认为,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似可以概括为以下三项基本内容:

(一)与世俗政治的协调。政治通常涵括政权、政治制度与政治观念等内容。中国自秦汉以来,直至清代灭亡,是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皇帝"家天下"制度,"天下"(国家)被认为是皇帝的私产。皇权至上,一切大权归于皇帝,"皇帝"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皇位世袭,传位被视为皇帝家庭的私事。皇帝还建立一套相应的政治制度来确保自身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强大政治权势,绝不会容许神权凌驾于皇权之上,也绝不会容许神权漠视皇权的尊严,更不会容许神权对皇权的挑战。因此,历代皇帝都要运用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样那样地驾驭、控制、支配、管理宗教,要求宗教服从自身统治的利益。中国封建皇权具有决定宗教命运的严峻现实,逐渐被中国佛教上层精英所认识,妥善处理佛教与封建皇权政治的关系,是佛教在中国获得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东晋时代佛教领袖道安就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释道安传》,见《高僧传》卷5。),明确地道出了政治对佛教生死攸关的重要作用和佛教必须采取的协调立场。道安弟子、东晋后期南方佛教领袖慧远的"政教离即"论,更是全面地阐发了政教关系说。当时以权倾一时的桓玄为代表的部分政界人士,要求沙门向王侯礼敬,并与慧远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和《答桓太尉书》(见《弘明集》卷5;卷12。)中就此做了两方面的答辩:首先,把在家信徒与出家信徒加以区别,肯定在家信徒必须顺应世俗礼法,尊亲敬君;同时又强调出家僧侣的特殊之处,一是要隐居,一是要变俗,也就是要独立于世俗之外,不随俗顺化,因而不恭敬王者。其次,慧远又从出家僧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方面说:"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大庇生民矣。"(《答桓太尉书》,见《弘明集》卷12。)"一夫",此指沙门。"皇极",政治贤明。这是说,如果使沙门勤于修持,成就功德,就能使自己的六亲乃至天下都得到好处,这是完全符合王侯的政治利益的。慧远既高扬佛教的主体意识,维护佛教的独立立场,又强调佛教的道德教化有利于政治统治的巩固。也就是说,慧远十分强调出家僧侣独立于政治,强调政教分离,同时又论证佛教有益于政治,即与政治的一致性,肯定其相即不离的关系,将佛教与世俗政治协调起来,维护了佛教的生存权。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应当说,慧远的"政教离即"论是合乎理性的,有积极意义的,是封建时代佛教僧侣对政教关系所能做出的最出色的总结,为中国佛教处理政教关系确定了原则立场,它有助于避免因僧人染指政治而导致朝纲不振、政治腐败现象的出现,也有助于减少或避免王朝运用政治力量和行政手段压制宗教现象的发生。

为了协调政教关系,自5世纪末开始,中国佛教还设立了僧官制,在执政者的管制之下,僧官负责沙汰僧众、试经得度,禁止私建寺院、编制僧籍等,以匡正僧众纪律,控制僧团势力。由于慧远的"政教离即"论和僧官制度等的调节作用,即使是后来发生了"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佛教也没有被消灭,而是在新的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得以复兴。历史表明,古代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是关系中国佛教生死存亡的大事,而佛教保持与世俗政治的协调关系,正是它得以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

(二)与固有文化的磨合。磨合是指摩擦与融合,由摩擦到融合。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磨合,即是佛教成功地与不同文化的交流,是使自身成为儒、道、佛三大传统文化中与儒、道并列的一系,并获得长期、广泛的流传的又一重要原因。

佛教与以儒、道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固有文化,是古代东方中印两大国家的两大文明体系,对人生和宇宙都做出了系统的、有深度的说明。这两大文明体系各有特点,旗鼓相当。当彼此产生交涉、撞击时,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都采取了相互选择的立场,经由相互摩擦、冲突,到相互会通、融合,寻找彼此认同的契合点,以共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佛教与儒家曾发生"生死"、"形神"之争,有无因果报应之辩,和"沙门应否敬王者"之争。佛教与儒、道曾发生中印国民性格之辩,和儒、道、佛三教的高下优劣之争等。但是,从整个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涉史来看,双方真正在思想文化上的斗争不是十分突出的,也不是主要的。相反,彼此的融合则是经常的、普遍的,后来更是达到了"三教合一"的程度。

同类推荐
  •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如今有些禅和子看公案、论公案,都在弄玄虚,琢磨着什么话用什么话来对,有的当成打哑谜,有的当成文人对诗句,有的当成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还有的干脆当成威虎山的黑话了,以为是些全无道理的乱侃一通,岂不知人家看似没有理路的话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路,只是迷人看不清罢了。一切经典,一切公案,都是为了表法,学人一定要透过这些语言场景去体悟祖师想要表达的那个法,而不是在语言相、文字相和各种名相上去费脑筋、抠字眼,去考证什么真伪、早晚。
  • 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禅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朵奇葩。我们参考禅宗修行的方法,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转化为自己的智慧。然后再用于管理实践。盛大网络的老总说过这么一句话:他之后以能有今天这么成功,在他看来主要是他对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
  • 顿悟开承地

    顿悟开承地

    本书是中国禅都文化丛书之一,讲述惠能不仅是佛教禅宗派的六祖,是佛教的一位大师和领袖,而且是中国禅学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和世介思想史、哲学史上重要地方的思想家、哲学家。特别是,他创始的禅学文化,典型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传统特质,尤其是在中古兴旺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体现了珠江文化在古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标志着珠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明显区别,创造了与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学并驾齐驱、广传天下的一套完整哲学——禅学。
  • 贝德士中国基督教史著述选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贝德士中国基督教史著述选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美国宣教士贝德士在南京沦陷,数十万同胞遭到日寇屠戮时,毅然担负起保护难民的工作,不少中国人在他的救援下保全了生命。本书编选自他的书信集、笔记等,是研究中国教会史、近代史的重要文献。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热门推荐
  • 我只想当个稳健的神豪

    我只想当个稳健的神豪

    傅楚穿成了一个脑残……假富二代保姆把自己儿子掉包到豪门晏家被戳穿身份后,他被赶出豪门曾经的对头们喜滋滋地看傅楚笑话,摩拳擦掌要去羞辱他结果……“傅楚投了部电影,赚了50亿。”“傅楚开发了一个app,估值200亿。”“傅楚开了家科技公司,市值5200亿。”“傅楚有家资本证券公司,全球最赚钱的公司!一年盈利7000亿,清华北大的学生都争着给他打工!”对头们瑟瑟发抖:“晏少……”傅楚淡然一笑,“以后叫我傅少。”
  • 精神切割师

    精神切割师

    十五年前,在一个破旧的笔记本上创作的故事。十五年后,却出现在了我的生活中。是预言,还是回到了十五年前。消失的人和记忆,最终去了哪里?
  • 末日风流

    末日风流

    现代龙盟的少主龙盛宇在一次大意之下,身受重伤,不得不接受移魂以保性命。却未想到移魂的结果却是成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古代书生。他无奈之下只得接受这样的事实!然而龙盛宇毕竟是龙盛宇,一个胸有万里江山,意志坚强无匹的血性男人!即便是无半点武力的书生,那又如何?依旧笑傲天下,藐视群雄,坐拥佳人……一切尽观《末日风流》!
  • 碎残阳

    碎残阳

    家破人亡、爱恨情仇、夫妻破裂、兄弟反目……这是部农村版、虐心的“欢乐颂”,作为农村生活的切口,从这个切口看过去的是活灵活现的中国农村图景——这是一部农村独守老人的现实写照,这是一曲深情悠扬的挽歌,这是一部农村生活的万花筒,它渗透出浓浓的乡愁,它更烛照现实,映衬历史,直达读者内心。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重生之大佬请善良

    重生之大佬请善良

    “小姐,听说骆少看了车展”冯然:“去吧最贵的那台买了送给他。”“小姐,听说骆氏国外的融资出了问题”冯然:“走,咱们发展下国外的项目。”“小姐,听说骆少最近喜欢看电影”冯然:“去找个电影投资,我要当女主角。”重生的冯然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包养骆少誩。而重生的骆少誩每次面对这个还小的女娃:“未来老婆总想撩我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冷酷无情的系统:“我作为亲妈的金手指,在简介上还没有一席之地么?”
  • 傲娇甜妻凶猛来袭

    傲娇甜妻凶猛来袭

    许家有二娇,一个比一个长得美,一个比一个学习好;可惜许尧尧却不是受宠的那一个,重来一次她想问问:我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 世界上最后一条龙的遭遇

    世界上最后一条龙的遭遇

    熟睡前奇妙的光影闪过,是否是异世界与现实的重叠。去除了记忆的人,有了再次成长的机会,不管经历了怎样的痛苦。龙的世界被生来的使命感填满,这是龙的悲剧,因为他不想伤害任何一个人。这真的是梦吗,离去的人是否还能再回来。
  • 美人恩·第三部分(张恨水文学经典)

    美人恩·第三部分(张恨水文学经典)

    《美人恩》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女主角常小南生在底层穷苦人家,以捡煤核为生。一次偶遇失业潦倒的洪士毅,对她的命运深表同情,用在慈善会打替工的微薄收入接济常家生活。二人萌生爱恋之情。貌美体俏的常小南后被杨柳歌舞团领班相中,从此在爱情上见异思迁,先后甩掉洪士毅、乐师王孙,最终落入纨绔子弟陈四爷之手,导致常家家破人亡。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三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
  • 小夫人

    小夫人

    我家王爷是好人,偏我喜欢上了一个坏人。来生让我做王爷的小夫人,任他宠任他纵,我也满心满眼的只就他一人。有人说我就是《诗经》三百零五篇。我问,为什么?他说,思无邪!--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体验之经历精灵世界

    体验之经历精灵世界

    烧一壶开水在旁边,称一斤瓜子放面前,我带你去体验,经历精灵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