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航海技术的进步
秦汉时期海外交通的发展是以航海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同时这种发展又促进了航海技术的进步。
对于季风的发现和利用,是古代航海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西方的一些历史记载中,将对于航海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季风的发现,归之于公元1世纪前期的希腊海员希帕鲁斯(Hippalus)。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则引用查尔斯沃思(MPCharlesworth)和塔愚(WWTarn)的研究成果,认为在公元前1世纪时,埃及商船已发现印度洋季风。这一发现促进了阿拉伯南部和印度之间定期航线的开辟。有的学者指出,“罗马海员掌握了季风航行技术,便创造了横越阿拉伯海直航印度的长途航行纪录。他们拥有更加坚固和规模更大的大帆船,足以储备充足的给养,载运众多的货物,延长续航距离,摆脱了以往只能驾驶一些小船沿着阿拉伯半岛和阿曼湾在近海作多次连续航行的局限”沈福伟:《中国与非洲——中非关系二千年》,5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10月。。
其实,关于中国古代航海家对于东亚季风的认识和利用,还可以看到年代更早的记载。
《周礼·春官宗伯·保章氏》:“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郑玄注:“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以知和不,其道亡矣。《春秋·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师旷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是时楚师多冻,其命乖别审矣。”师旷歌风吹律事见《左传·襄公十八年》:“甚雨及之,楚师多冻,役徒几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师不时,必无功。’”杜预《集解》:“歌者吹律以咏八风,南风音微,故曰不竞也。师旷唯歌南北风者,听晋、楚之强弱。”在当时人的意识中,天之“十有二风”与时之“十有二辰”相关联,虽然富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吹律之法汉时已“其道亡矣”,但是对于季风即大范围盛行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的风系的知识,应当已应用到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中。章巽根据《周礼》“保章氏”职任,认为“我国古代航海家们在公元3世纪以前,必然早已掌握利用季风了”章巽:《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9~1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12月。,论证虽可进一步充实,但结论与历史真实的距离应当不会太远。
《左传·襄公七年》、《昭公二十年》都说到所谓“八风”。《国语·周语下》也有“以遂八风”的说法。注者多以“八风”为八方之气。《礼记·乐记》:“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郑玄注:“八风从律,应节至也。百度,百刻也,言日月昼夜不失正也。”“八风”有应时节之“正”的规律。《吕氏春秋·有始》说“风有八等”:
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
高诱注又将八风与八卦相联系,称炎风“艮气所生,一曰融风”;滔风“震气所生,一曰明庶风”;熏风“巽气所生,一曰清明风”;巨风“离气所生,一曰凯风”;凄风“坤气所生,一曰凉风”;风“兑气所生,一曰阊阖风”;厉风“乾气所生,一曰不周风”;寒风“坎气所生,一曰广莫风”。
《淮南子·天文》又明确指出八风时日:
何谓八风?距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
自《吕氏春秋》的作者到秦汉时人,对于“八风”的具体称谓并不相同:
《吕氏春秋·有始》
《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地形》
《史记·律书》
《说文·风部》
《吕氏春秋》高诱注
名称或有歧异,但风向与时日同东亚季风规律大致相合。《尔雅·释天》则说:“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看来,战国秦汉时人对于季风已经有比较准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帆船航行时代,自然会应用于海上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