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北参观见学归来,大气还没来得及喘一口,兰州军区参谋长李书茂就找我谈话,说:“刘副部长,真是难为你了,现在由济南、沈阳调来的施工部队已经进点,时间非常紧迫,你必须立即率领工兵、防化、通信部的同志赶往现地,进行勘察、选点,拿出施工方案,供军区首长研究。”根据首长指示,我们一行八人很快从兰州出发。当时,兰州战区的设防很薄弱,原因是我国的防御重点在东部沿海和福建方向,以防美军、蒋军窜犯大陆为主。西北毗邻苏联,是战略后方,不仅没有设防,而且把苏联援建的许多重要项目和军事基地也建在此地,俗称“背靠沙发”。那时,苏联已变成我军的作战对象,由“背靠沙发”变为“面对沙皇”。一切要从头开始,所以显得十分紧张与仓促。
兰州军区把河西走廊和贺兰山作为主要防御方向后,宁夏、内蒙古交界处就成了西北、华北的重要结合部。为制止敌人的长驱直入,掩护纵深防御部队战略展开和达成战役目的,在这些重要方向上,设想部署较多的兵力,构筑坚固的隐蔽工事,形成要点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有山的地方要靠山、疏散,无山的地方要堆山。总体要求,工事种类做到屯兵、指挥、供应、生活相配套,战术要求达到能藏、能打、能长期坚守,防护能力要能抵御敌空炮火力和原子、化学武器的袭击。每个方向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机械,经过连续不断的施工,可谓构成了坚固的地下“长城”。阵地设防之初,除贺兰山方向外,其余两个方向均由我们这个小组进行勘察、定点,在施工记录上,多处留下了我的签字。从1966年冬季到1967年上半年,我几乎没有在家住几天,大部分时间奔跑于各个工区。西北的大漠、戈壁、崇山峻岭,留下了我密集的脚印,也撒下了我辛勤的汗水。同时,大自然也留下了时代的痕迹,这些工程经过历次战役演习、工程效应和密闭试验,基本达到能打、能防、能生活、能机动的要求,由于保密工作的需要,我无法记述,只能从简叙忆。
在施工中,我亲眼看到多少干部战士由于极度疲劳,积劳成疾,甚至有的因塌方和抢救战友光荣牺牲。那些感人的事迹真乃可歌可泣。
我和施工部队朝夕相处,接触得太多,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太深刻。在共同完成施工任务中,北京军区兄弟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援,他们给予我们技术帮助,我们对他们生活关照,大家相处得很好,感情甚笃。部队进入施工现场后,条件较差,甘肃、内蒙古、宁夏当地政府(时称革命委员会)与广大人民群众给我们军区指挥组、施工部队以无私的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也不能逐一记述。虽然,这些都已成为历史,但是历史总是最现实也最能说明一切的,相信历史也不会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