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大陆通膨形势与对策
中国大陆公布2011年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比去年同月上涨6.4%,不仅高于市场预期,更远高于5月的5.5%。公布前两天,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码(0.25个百分点),是去年10月以来第五次升息。调整后,1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升至3.5%与6.56%,负利率现象继续存在,而且进一步加大。
各界关注三个问题:大陆通膨到顶了吗?这一波物价涨势影响如何?下一步对策又如何?
通膨到顶与否,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这一波物价上涨起自去年下半年,进入今年下半年后,与去年同期相比的CPI涨势将减缓甚至回落。摩根大通、美银美林等因此认为,这次极可能是人行今年最后一次升息。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为了让CPI不致上涨过猛,大陆相关部门曾修改CPI统计方法,调降涨势最猛的粮食类比重,也经常以行政指导方式,干预企业的调涨决策。凡此,都导致当前官方CPI的偏低倾向;另外,通常做为CPI先行指标的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涨势强劲,经产销传导后,对今后一段期间的CPI仍构成相当上涨压力;更须注意的是,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的递延效应(通常为一年半或两年)估计尚未结束,推论通膨到顶或即将到顶,或不免失之乐观。
大陆官方显然仍以抑制通膨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政策目标,不仅是因为通膨涨势未歇,更担心通膨对政治、社会、经济的巨大负面影响。中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再强调,通膨加上贪腐,会动摇一个政权的统治基础。此非虚语,经过1989年六四事件的教训,当今全球恐怕没有哪个政府比中国更能体会通膨的政治杀伤力了。严重的通膨还会导致国民财富差距的扩大,类似效应比20年前更让人担忧,因为当前百姓的消费结构中有越来越多的资产成分,通膨将使“有产”与“无产”的财富分配趋向恶化。最后,通膨也会削弱出口竞争力,对出口产业的冲击等同于汇率的升值。与一年前相比,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约5%、物价上涨6%,则实质有效汇率已升值11个百分点,对产业与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
如何面对?很伤脑筋。一、如果通膨真如大陆决策当局所言是当前宏调的首要目标,那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持续紧缩货币政策,但一再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结果,物价涨势未获控制,却已造成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缺钱的困境。因此,近来常有“滞胀(停滞性通货膨胀)”之论,使货币政策陷入窘境。
二、即使单就货币政策而言,目前也存在一个极大的操作困境。大陆货币政策的操作主要有两个工具,一是数量型工具如存准率,一是价格型工具如利率。目前的做法是一再提高存准率,把更多的流动性“锁在”银行体系内;但与此同时,升息的步伐始终跟不上物价涨速,使实质利率为负的现象长期存在。以这次升息为例:升息前,5月CPI年增率为5.5%,1年期存款利率为3.25%,实质利率为负2.25%;升息后,存款利率为3.5%,但6月CPI年增率已升至6.4%了,实质负利率扩大到2.9%。负利率的存在及扩大,是把更多的流动性“挤出”银行体系。一言以蔽之,当前大陆的货币政策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性。
何以如此?这就是第三个麻烦了。升息之所以跟不上CPI涨势,主要担心的是:(1)过大地冲击产业,尤其是房地产业,造成硬着陆;(2)热钱涌入,对物价及货币政策造成更大困扰;(3)加重地方政府负债利息的压力。过去两年,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保守估计已逾人民币10兆元,利息加一点,负债就增很多。
中国大陆的通膨对策确实已到了“治一经,损一经”,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窘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