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公司从1773年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此后,每年可从中收益200万英镑,并且这个数字仍在不断增长。不论是战前还是战后英国政府都不愿意也不可能放弃如此大的收益,但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并不承认应当为中国的鸦片问题负责。于是,英国政府开始搜肠刮肚地编造各种理由为其矛盾的态度辩解。俗话说:“谎话说多就成真话了。”这样看来,英国政府往后的辩辞便显得越发有道理了。
此时,清朝中央与各地方政府都对英国政府输出鸦片的行为进行强烈谴责,并称鸦片为“洋垃圾”。但当时中国社会的事实却是清朝官员私下纵容鸦片走私,清朝普通老百姓都深深沉迷于鸦片,而那些反对鸦片,力求改革的中国官员却被埋没在这些瘾君子中。
在英国政府看来,1839年至1842年间的鸦片战争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实际上,不管鸦片问题存在与否,这场战争都是不可避免的,鸦片不过是一个幌子罢了。这场战争的真实目的是打开西方国家对中国贸易的大门,并迫使清政府承认西方国家的地位,而不是把其当做天朝属国。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战争爆发之前,鸦片问题模糊了战争焦点并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中国一直拒绝鸦片贸易合法化,这种状态持续了二十多年,可是,在中国战败后而被迫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并没有英国政府停止向中国输入鸦片这一条。如此看来,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显而易见。此后,鸦片走私迅速猖獗起来,并在广东不断引起事端,中国对外国人的不满也与日俱增。
在鸦片战争之前,对于那些被中国人视为野蛮人的西方人,中国人都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对付他们,宣泄心中的不满。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中,除了我们熟知的早期宗教拜访者方济会修士以及旅行家马可波罗,还有第一次向中国介绍世界的葡萄牙冒险家们。然而,这些葡萄牙人贪婪、奸诈、强取豪夺,由这群恶棍书写的葡萄牙历史足以让整个民族蒙羞。
此外还有葡萄牙的邻居——西班牙。西班牙第一次与中国打交道是在1603年,即他们占领马尼拉30年之后,他们在菲律宾屠杀两万多名中国移民。而此时的中国君主正因朝内危机忙得焦头烂额,已无暇再对西班牙提出任何抗议。在此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中国人民对于西班牙的仇恨有增无减,并在小范围内开展了报复行动。17世纪,荷兰向澎湖列岛伸出了贪婪的双爪,虽然其行为不如葡萄牙和西班牙般凶残野蛮,但也轻而易举地将其占领。接着,荷兰企图将澎湖列岛与台湾同中国割裂开,最后反被郑成功驱逐出去。
英国第一次与中国打交道没有离开暴力。当时,东印度公司船队在威德尔船长带领下逆流而上,突破河道上的防守,最终成功在广东捞到了第一桶金。
18世纪至19世纪初期,西方国家纷纷在广东建立公司,他们在广东立足后,无休止的争吵也开始了,欧美醉酒船员间的相互厮杀接连不断。几次这样的事件过后,中国当局不得不将肇事者绳之以法。
中国皇帝对西方人的评价在前一章曾经提到过:“西方野蛮人犹如野兽,他们不像老百姓那样能够被同样的条条框框束缚。”现在看来,这样的说法并没什么可令人惊讶的了。在最初的日子,他们在中国相对安分守己,但是随着法、俄、德、美四国的加入,他们开始不断寻衅滋事。
实际上,这里述说的是一场中西方博弈的悲剧。中国在悲剧中扮演的是一个没有信仰、盲目自大、愚昧无知的角色,而外国侵略者扮演的角色虽表面真诚,背地里却狠狠捅了中国一刀。
虽然中国人在与西方“野蛮人”的交往中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虽然他们的骄傲和无知看起来那么的荒谬,但是西方人进入中国前应该对中国进行全方位了解?。
第一批欧洲人给中国留下的印象极恶劣,这给未来中西方的交往带来极大的障碍。与以往的朝代相比,清朝对外国人的排斥感更强烈,对外国人在广东的商贸活动限制更严。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统治者反洋人、反基督教的情绪愈演愈烈。
在康熙帝统治时期,他尚允许北京耶稣会神父对其家庭成员进行洗礼。而到了他儿子雍正帝统治时期,三百座教堂被摧毁,除了长期为他服务的耶稣会会士,所有的传教士都被驱逐出境。嘉庆帝则更为残酷,嘉庆帝的儿子——道光帝,虽不如他父亲般残暴,但在他统治之初,已经视所有的传教士以及外国商人为敌人。
随着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逐步推进,国人对外面世界越发不屑一顾,这种氛围在北京尤其浓重。对于西方国家的不断挑衅,清政府犹如一只蜗牛,只在最初的时候探头出去象征性地张望了两眼,接着便缩回躯壳里。直到道光帝统治时期,这只蜗牛才被迫从躯壳中走出来,并且学会了用盾保护自己。
自此之后,来自西方国家的挑衅就未间断过,道光帝的一生中,与西方的博弈的几乎耗去他人生大部分时间。渐渐停滞的中西方交往,不久之后将要焕发“勃勃生机”。注释
:① 对于所有到中国的外国人而言,有一句俗语非常适用,即“入乡随俗”,也就是说,来到一个国家,应该主动去了解该国习俗,知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第3章咸丰帝统治下的清朝
1850年2月,道光帝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然而不幸的是,直至他去世,麻烦都未远离他。
1846年,喀什葛尔爆发了一场叛乱,这是自他登基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的叛乱活动。最终,这场叛乱被大清将领残酷镇压。不久,两个民间秘密组织开始一系列煽动性活动,一个是南方的“天地会”,另一个是北方的“白莲教”,它们为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铺平了道路。
道光帝去世后,其子奕詝继位。1852年,慈禧以秀女身份选入宫中,赐号兰贵人,她精彩的人生从此拉开帷幕。
奕詝在道光帝九个儿子中排行老四,而他的三个哥哥均在道光帝在位时去世。因此按照皇家传统习俗,在奕詝19岁时,他登上了皇位。他父亲旻宁,年号“道光”,意为“大道无疆”,奕詝也有自己的年号,即“咸丰”,意为“天下丰衣足食”。
与大多年轻人一样,咸丰帝既贪玩又固执,为了摆脱束缚,他在登基后不久便撤掉了其父道光帝为他安排的辅政大臣,让亲信取而代之。这些亲信主要有其侄子怡亲王载垣、乾隆帝之子庆亲王以及大胆而贪婪、对待汉人十分残暴的谋士——满族旗人肃顺。
对外方面,咸丰帝憎恶外国人,以他们手段强硬。登基后,他推行完全孤立的政策,不与任何外国人交往,这充分显露出他的狭隘与愚昧无知。
由于咸丰帝对外政策失误,举国上下陷于水火之中。令人欣慰的是,从咸丰帝早期颁布的一份诏书中我们可看出他对此的歉意,并且诏书中他也承认由于决策的失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幸。但是悲剧不会因为他的醒悟而停止。此时,咸丰帝因关闭福州口岸违反了《南京条约》,为此事他坐立不安,而北京周边地区的饥荒、四川的大地震也让他焦头烂额。更糟糕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在两广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
当然,对于这些天灾人祸,也许咸丰帝只需要承担很小的一部分责任,但是由于性格使然,他认为自己要承担的还有很多,因此不遗余力地打击太平天国运动,企图以此来弥补之前的过错。作为清朝新一任皇帝,咸丰帝在治国上似乎无所建树。
作为一国之君,咸丰帝所迈出的每一步都会给国家带来深远的影响,而这些迈出的脚步,将有可能造就一个贤明的君主。乾隆帝就是一个贤明君主的例子。但是由于之前咸丰帝失信于民,人们已经不再期待他的任何动作,这反而使大家将目光聚集到慈禧身上,由于年轻貌美,此时的她深得咸丰帝的宠幸。
慈禧生长于一个大家庭中?,在咸丰统治初期,15岁的慈禧跟其他满族
注释:① 慈禧太后的兄弟姐妹中,一位是醇亲王的妻子,一位是著名的裕隆皇后的父亲。姑娘一样,到相关部门去登记个人信息,如姓名、家庭情况、年龄、外貌特征以及特长等,令人诧异的是,登记这些信息的部门竟然是掌管税收的部门!接着,这些满族姑娘将会作为秀女被挑选进宫,她们将来有可能成为皇后,有可能成为皇妃,也有可能成为丫鬟。
由于慈禧姣好的容貌,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帝的妃子。很多研究中国的外国学者不能理解,在中国为什么妃子是卑微的代名词。即使在一夫一妻制国家中,做妾也并不是一件完全不受人尊重的事情。然而在中国,大老婆却享有特权,丈夫与其妾所生的孩子都必须要以她为尊,并且要称呼她为母亲。因此对妃子而言,她的身份、地位都不如皇后尊贵。
成为妃子的慈禧犹如被关在笼中的金丝雀?,正为自己的未来发愁。她想,如果长得不够漂亮,也许这辈子都不能让皇帝多看自己一眼,但是如果有幸得到皇帝的宠幸,她自己就不得不变成穷凶极恶的魔鬼。因为在后宫的争宠游戏中,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才能够时刻制造阴谋与破解阴谋,只有这样才能在权力斗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否则,稍有不慎,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作为皇宫中“最孤独男人”的妃子,慈禧在这个位置上并没有遭受多少耻辱。
慈禧入宫时已经16岁了,而此时,她的前途仍是未知数,谁也不知道在这深宫大院中她能有怎样的发展。入宫后,慈禧被封为贵人,在后宫中位列第五等。对于后宫的人数,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据说?后宫中大概注释:①赫兰先生在《中国的宫廷生活》中曾描述过一段妃子对赫兰夫人所转述的光绪帝的话便能说明问题,即“一旦入宫,她们对于我而言不过是一付付躯壳而已,她们开心也好,难过也罢,我也不会去见她们,更不会给她们安慰。”② 由于资料遗失,很遗憾,提供这些数据的人已无从得知。贾尔斯教授曾经告诉过我:“皇帝的后宫主要由皇后以及五个等级的嫔妃组成。但是我不能找到记录每个等级嫔妃人数的权威资料。”关于这方面,赫兰教授也曾说过:“皇帝的后宫中有皇后1人,嫔妃60人,太监2000人以及无数的宫女。”有281位嫔妃:其中位列第一等的有1人,第二等有4人,第三等有72人,第四等有84人,第五等有125人。咸丰帝登基时,他的妻子已经去世,并且没有留下一个子嗣,因此贞贵妃慈安顺理成章成为了皇后?。我们知道,慈禧在将来会与慈安一同分享至高无上的的皇权,但是在争夺权力的这条漫漫长路上,她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1854年初,慈禧才从第五等嫔妃晋升到第四等;而到了1856年春节时,她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晋升到第二等,在后宫中,她的地位仅比慈安低一等。
慈禧的晋升之路如此顺畅,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她迷人的容貌。在后宫中,姣好的容貌是一个杀伤力极大的武器,这能够帮助后宫嫔妃们得到皇帝的宠幸,尽享荣华富贵。正如前面所说,慈禧除外貌出色外,对学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极有天赋。在一个专门负责调教宫女的有学识的太监指导下,她开始刻苦学习汉语,这对于一些汉族人而言也非易事,对于满族人,其难度更可想而知了。她还努力练习毛笔字,希望能早日练就一手好字,这也是汉文化所推崇的。此外,她对中国文学也颇感兴趣,由于她有着非同寻常的记忆力(中国的传统教育中也注重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但是像慈禧这样极有天赋的却凤毛麟角),对于中国文学经典她也能如数家珍。
然而,慈禧在后宫的顺风顺水并不完全因为她的聪明才智或是让咸丰帝如痴如醉的容貌。1856年4月27日,慈禧生下一名男婴,这一天也是她一生的转折点,皇城中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她和这男婴身上,而这名男婴,就是后来的同治帝,他是咸丰帝的第一个儿子。
对于慈安,人们常常说她一生无儿无女,实际上,她曾经为咸丰帝生注释:① 帕克教授在《古今中国》137页中曾提到过:“我不清楚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的谥号是不是在咸丰帝去世之后册封的。”下一个女儿,只是这女孩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清朝自开国以来,都是子承父位,因此,咸丰帝自登基以来,一直都在焦虑地等待儿子的出生。中国自古以来都有母凭子贵的传统,因此随着儿子的出生,慈禧获得了无上的荣耀,这使得她成为当朝位高权重的第二位女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慈安被封为东宫皇后,而慈禧被封为西宫娘娘,东宫和西宫分别位于紫禁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
从慈禧进宫做嫔妃那天起直到1881年慈安去世,她们俩都一直和睦相处,至少表面上看来一直是相安无事的,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人们通常认为,由于女人的嫉妒心理,后宫的生活一定是尔虞我诈、硝烟不断的,不论在哪个国家、不论在哪个时期这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咸丰帝的皇后慈安没能为咸丰帝生下一个儿子,不能延续皇家香火,这在后宫中是一件非常有失颜面的事情。慈禧是一个极有野心的人,她无时不刻不想将大权全部收入囊中。因此,照这样看来,在她们之间,我们理应嗅出其中的硝烟味。但实际上,她们是坚定的盟友,从她们平时交往中就能看出她们对彼此的感情。
没有哪个西方作家曾经见过慈安皇后,实际中的她与他们想象相距甚远。一些人认为慈安是一个懒惰而放纵的人,她可以为了安逸的生活而丧失野心,还有一些人认为慈安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温柔、顺从但是体弱多病的人。不管是哪种看法,我们都可以明显看出,慈安是一个非常随和,而且逆来顺受的人,对于竞争对手的步步逼近,她也能够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然而慈禧却是一个野心家。毋庸置疑,她拥有无与伦比的精明机智,而在1902年义和团运动结束后,在她与欧美女性的交往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她绝妙的外交手段。其实慈禧的这种精明在她说服慈安皇后在形式上身份平等的前提下同她共享权力一事上就已经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毫无疑问,慈禧和慈安会对大清政治产生影响。由于咸丰帝的软弱无能,朝野上下,结党营私,其中包括一些年纪大而心胸狭隘的宗室子弟。女人当权的时机还没有到来,而紫禁城中已经流言四起,甚至这些流言被添油加醋传到了国外。
实际上,在慈禧入宫的前八九年间,她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朝廷政事。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不断发展,清军节节败退,南京被占领。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并与清政府足足对峙了11年,这使得咸丰帝统治下的清朝岌岌可危,而在同治帝出生那一年,“亚罗号”事件更是让清政府的统治雪上加霜,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对外战争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