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商名起得响亮,使人看起来醒目清爽,说出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听起来干脆利落、易懂易记,一定称得上是好商名。例如,在高科技领域名闻遐迩的方正、联想等企业,其名称就属于此类。商业命名“响亮”是应该,但在这方面同样不能走极端。这里有一个失败的例子可供鉴戒:据报道,上海新近生产的一种名叫“美国导弹”的名牌冷饮产品,一推上市场,即出现了“一炮打不响”的惨状,遭到了商店和顾客的“白眼”。一个好产品终因没有一个好名字而未打开市场,不能不今人遗憾。而“美国导弹”饮品的失败则告诫人们:在商业命名中一味求大、求响亮,绝对无法获得成功。
7.平易近人
商名也是一种丰富、有趣的民俗文化。走在街上,四处林立的招牌就如一部京华小说,或典雅庄重,或秀气质朴,博大精深的文化就沉淀在区区几字之中。
在商业命名中如能做到平易近人,贴近顾客,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窍门。比如,经常可以看到的“大快活”、“大家乐”、“人人”、“永康”、“万寿”,走的就是群众路线,俗是俗点儿,但憨得可爱。冲这招牌,“上帝”们就心甘情愿进去多坐会儿,图个舒坦、吉利。这说明,无论什么样的商名,都应当力戒“假、大、空”,而应给顾客以“脚踏实地”的感觉。
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打动顾客的心。
五、企业名称案例
1.同仁堂——影响中国的老字号
“同仁堂”药店创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创办人乐尊育出身中医世家,曾任清太医。由于职务之便,他积累了众多古方、民间验方、宫廷秘方,他在制药过程中严遵古训:“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制成的药品具有“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特色。清朝雍正年间(1723年),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专用药。1861年慈禧当政,同仁堂奉命直接为皇宫制药,成为清宫的御药房。社会上流传的“中华中药属北京,北京中药在同仁”并非夸张。几百年历史的“同仁堂”三个字蜚声海内外,深入人心,“同仁堂”成为中国中药行业的佼佼者。这正是由于“同仁堂”的药品质量上乘、疗效显著“同,仁堂”三个字在人们心中已不是名词,而是质量的保证它已,成为中药的代表。
“同仁堂三字个的周围由两条飞龙戏珠来保护,栩栩如生的龙是中华民族至高无上的象征,整个商标图案蕴涵了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及同仁堂的悠久历史,也体现了同仁堂与宫廷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1989年11月18日,国家商标局确认为:“同仁堂属驰名商标,应予特别保护。”同仁堂商标又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注册,1989年成为我国第一个申请参加马德里协定注册的商标。这些注册,无疑为“同仁堂”商标在世界市场上知名度的扩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仁堂”是我国一直享有盛誉的老字号。注册以后的“同仁堂”仍然是影响中国的老字号。它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传统。
2.娃哈哈——响亮世界的品牌
1987年,只有三个人的校办小厂,靠14万元借款起家,搞起了食品加工项目,在以后不到5年时间里,发展成为具有3500名职工,年产值25亿元的大型综合性食品企业。这个企业之所以有如此好的经济效益,除了商品质量过硬这一因素外,主要是运用了一整套科学品牌策略,其中“娃哈哈”名称的确立,为这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该厂在研制和生产儿童营养品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销售,而是如何给其产品起个好名字,于是,该厂聘请了几位专家来给品牌起名字。他们在考虑品牌名称时,首先认识到新产品是营养品,直接消费者是儿童,家长总希望孩子吃了这种营养品能取得一定实效,所以商标的名称,既要针对家长的心理,又要有儿童特点。根据家长与营养品的特点,起名专家首先从市场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决定不用一般的“素”、“精”、“宝”等俗字,而将一首新疆儿童歌曲中的“哇哈哈”稍加改动而来的同音字“娃哈哈”作为商标名字。
“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出名后,企业又充分利用“娃哈哈”名的牌效应,使“娃哈哈”由单一的儿童营养液品牌变为多元产品结构的战略品牌,相继开发出“娃哈哈”果奶、“娃哈哈”矿泉水等一系列饮品,这些产品以其独特的品牌名称和优良的品质异军,突起很快占领了市场,行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国际市场。
“娃哈哈”品牌的起名,掌握准了家长们的消费心理,同时也考虑对直接消费对象是儿童,所以用孩子们琅琅上口的语音起名最能吸引他们,加之“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绝妙广告用语,使得“娃哈哈”的名字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娃哈哈”的起名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舍弃了一般食品企业名习惯于以这个“素”、那个“精”、某某“宝”之类常用词缀,给消费者一种独特的新鲜感,而且“娃哈哈”的起名并没有生搬陌生的字词,选择的是一个老少都很熟悉且欢笑喜悦的口语。所以,“娃哈哈”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更易于广告宣传。
3.从“金狮”到“金利来”
“金利来,男人的世界”。这句广告词早已为众多人所熟悉了。现在的“金利来”家族中,除了领带外,还有其他种类颇多的男式服装、饰品、用品……
1968年,“金利来”商标的创制者曾宪梓看到香港生产的领带质量低劣,全都摆在地摊上,便立志在香港生产出做工精良的领带来。曾宪梓在泰国时,跟着哥哥学做过几个月的领带,掌握了一些制作技术。所以,在香港,他凭着剪刀、尺子、缝纫机这些简单工具,真的做出了质优款新的领带。有了领带,还要给领带确定个商标,因为领带没有牌子,不能进入高档商店柜台。
曾宪梓最初起的商标名称叫“金狮”,并兴致勃勃将两条“金狮”领带送给他的一位亲戚。可没有想到他的那位亲戚拒绝了他的礼物,并不高兴地说:“金输、金输、金子全给输啦!”原来,在香港话中,“狮”与“输”读音相近,香港人爱讨个吉利,对“输”字很忌讳。当晚,曾宪梓彻夜未眠,绞尽脑汁改“金狮”的名字,最后终于想出个好办法,将狮“”金的英文名“Goldlion”由意译改为意译与音译相结合“oG,为l意即d”译“仍金”,而“lion”(狮)取音译,为“利来”即成为“利来金”名称金利。来,金与利一起来,谁听了不高兴!接着,宪曾梓突又发奇想,中国人很少用毛笔写英文,我用它写,不就是很特别的字形吗?于是他在纸上用毛笔写出了“Goldlion”字样,再让设计人员整理、编排好,这就是现在“金利来”的英文标志。
曾宪梓又用一枚钱币画了一个圆,用弓角尺画了个“L”,一个优美的商标图形构成了。
自改商标名称后,“金利来”果然一叫就响,成为驰名响亮的领带商标,金利来公司也从此发起来。
“金利来”的成功,主要在于商标名称定位好,并且与其原名形成了鲜明对比。
领带品质再好,结果起了个“金狮”(金输)商标名字,不要说卖,就是送给人,别人也不要,其原因在于商标名称不合消费者心理和风俗习惯,而“金利来”——金和利一起全来,这迎合了特定的消费群体的心理和风俗习惯,从而为这一消费群体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由“金利来”而引申到现实,有些企业单纯突出商标的显著性,而忽视了符合消费者心理这一客观要求,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4.“柯达”公司的命名
“柯达”胶卷,颇为我国消费者熟悉,生产这种胶卷的美国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摄影器材公司。
1888年,银行职员出身的乔治·伊斯曼经过六年多的刻苦努力,结束了摄影爱好者用马车装载照相器材的历史。他发明的小型口袋照相机得以问世,但伊斯曼为给照相机起个商标名称却大伤脑筋。
一天夜晚,伊斯曼苦思后感到疲倦,就走到花园里散步。这是个星月当空的夜晚,他抬起头寻找他找一个能叫上名字的星星,最终他看到了“天狼星”,这是他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颗星。随着天狼星的遐想,他回忆起孩提时代的往事。那时,他曾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母听亲讲述有关“天狼星”的故事。他完全沉浸在夜晚的神奇思绪中。突然,他脑海中浮现出照相机名字的第一字母“这K是因”为他母亲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就是“K”。他常常把对母亲的思念和含辛茹苦的精神牢牢记在心里,商标名称中用“K”字恰恰可以表达对母亲的缅怀。
他接着思考,觉得商标的名称应该响亮,叫着顺口,使人容易记住。当他思考最后一个字母时,就又加了一个“K”字,他认为“K”字本身就含有强劲的魅力。就这样,世界闻名的新式照相机的名称——“KODAK”(柯达)诞生了。“柯达”商标是典型的文字商标。柯达商标的“K”字与名称KODAK相呼应,并采用黄底红字手法,创造强烈对比,具有很强的视觉识别力和信息传播效果。以后,伊斯曼的一系列发明,为他赢得了可观的财富,在这个基础上,他创办了专门生产照相器材的公司,他把这个公司也叫作“伊斯曼-柯达”公司,并且红黄两色成为柯达公司色彩的象征。
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曾通过广告提醒公众,“不是Eastman,就不是Kodak”,以防止柯达胶卷相纸商标名称变成通用名称。
这是因为柯达商标名声太大,加之广告和推销工作太出色,很有可能被人们当作一般名词使用,这样商标就会丧失其原来的显著性,使柯达公司失去商标权。但这也同时证明了“柯达”商标确实是显著性、独特性极强的,从而被公众广泛注意和认可。
“柯达”商标作为文字标志,“Kodak”的含义明确,重点突出,名称响亮,琅琅上口,易认易记,令人过目不忘。这正是“Kodak”字体的独特性和显著性。
“柯达”标志突出一个“K”字,通过形体修饰作为文字图形,醒目、强烈而且单纯,这正是“Kodak”的字形的独特性和显著性。“柯达”商标的“K”字体本身又具有强劲魅力的含义,给人一种向上、前进的暗示,起到了激励消费者的作用。
同时,“K”字体作为对母亲的怀念,通过宣传,可以激发人们的联想。
照机相纸、、胶卷等产品本身就是为人们留下美好回忆、怀念过去、鞭策前东进西的,因此“,柯达”不但寓意深刻,而且还体现了商品本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