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只停留在“做”的层面,而要保证完成任务,就必须完成从“做”到“做好”的转变:
每做一件事,都要有结果,都要达到预定的目的。
换句话来说:只有做好了,才叫做了。
“小球转动大球”是在世界外交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一个案例:世纪70年代,中国利用乒乓球这一“小球”进行外交,使冻结多年的中美关系得到化解,从而转动了“大球”。
谈到“小球转动大球”,在人们印象中,这主要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人物在起作用。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但其中,还有一些优秀的幕后执行者,正因为有他们的努力,才共同创造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奇迹。
在这些优秀执行者中,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就是其中一位。
解放后,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
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中国派团参加了比赛。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球员科恩结下了很好的友谊,并互赠了礼物。
这一举动顿时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些报导也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意,每天他都会详细阅读有关世乒赛的报导。
面对媒体的采访,科恩表达了想到和队友一起访问中国的愿望。
很快,北京就收到了来自名古屋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报告,报告中希望能够批准美国乒乓球队近日访华。
但外交部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和国家体委联合起草了一份关于不邀请美国乒乓队访华的报告,并将这份报告送到了毛泽东手上。
档送达后,毛泽东一直在思考,因此迟迟没有做出决定,直到4月6号世乒赛结束的那一天,实在不能再拖下去了,他才同意了不邀请美国乒乓队访华,并将批示后的档让自己的护士长吴旭君退给了外交部。
外交部将这一指示传达给了在日本的中国代表团,当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钟。当天晚上,毛泽东吃了安眠药准备睡觉,11点多钟,吴旭君陪同主席吃完晚饭,发现主席已经十分困倦,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
突然她听到毛主席嘟嘟嚷嚷,说起话来,吴旭君开始并没听清毛主席在说什么。于是她赶紧认真听,听了一会才听出,毛泽东的意思是要她打电话给外交部的王海容。毛泽东用低沉而含糊的声音说:“邀请美国队访华。”吴旭君一下子愣住了,主席的意思可跟白天退走的那份文件恰恰相反啊。而且主席曾经跟她交待:“吃过安眠药以后讲的话不算数。”
这可该怎么办?再过几十分钟就已经是4月7号了,世乒赛就该结束了,明天一早说不定美国队就回国了,这样一来,绝好的机会可能就错过了。但如果照主席说的话办,显然又和白天档的精神不符,万一办错了,美国队真的来了,那可怎么办?
但想到主席一直非常重视和关注中美关系,加上最近他对世乒赛报导的关注,她想主席可能确实在最后一刻改变了主意,重新做出了决定。那么,这到底是毛主席在清醒状态中做出的决定,还是在吃安眠药以后不清醒时的想法呢?换句话来说,毛主席刚刚说过的话,算数还是不算数呢?经过反复询问、再三核实,最终她确定这是主席在清醒的状况下做出的决定。于是,她立刻起身往值班室跑,用电话传达了毛泽东的最新决定。
就这样,由于在世乒赛最后一天最后一刻的这个决定,中国队用“小球”转动了中美关系这个“大球”,成为了中美关系“破冰”的最好时机。毫无疑问,“小球转动大球”,首先来自毛泽东的英明决策。但是,假如没有吴旭君的执行到位,会达到这样的效果吗?恐怕很难。
那么,吴旭君执行到位的做法,给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1)彻底对工作的结果负责。
如果照一般人的做法,既然主席交代过“吃过安眠药以后讲的话不算数”,那么就应当严格遵守,即使主席这时做出决定也不能完全当真,甚至为了保险起见,可以等到第二天早上主席睡醒过来问清楚再执行也不迟。
但是,吴旭君没有这样做,而是以最好的方式,将这一任务执行到位了。因为她明白:毛主席的一句话,牵涉到大的方针、政策,绝对不能仅仅有过去一些规定,丧失了对目前任务的执行效果。所以,她才会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一任务执行到最圆满的程度。
(2)全面正确理解领导的意图。
这是执行到位一个基本但十分重要的要求。许多人执行不到位,就是由于将领导的意图理解错误了。
领导意图有时是明显的,有时全面理解领导的意图却有难度,但是再有难度也要摸清,否则,就失去了执行任务的基础。
在这个故事中,要正确理解和执行毛主席的真正意图,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毛主席当时做的决定,否定了白天决定,而且以前也说过吃过安眠药后的决定不算数。面对这么大的一个难题,吴旭君没有回避,而是对领导的意图进行反复核实,最终保证了准确无误。
(3)不是机械执行,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执行。
机械地执行就是死按某个规定办,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去执行,就是在负责任的情况下,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和验证,主动找出正确的办法,最终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吴旭君的做法,就是没有死守“毛主席吃安眠药后做的决定不算数”的规定,充分运用智慧,真正做到了执行到位。
(4)懂得及时执行的重要性,决不错过机会。
很多执行者遇到难以理解领导意图的情况,往往采取“拖一拖,看一看”的方式,但机会往往是稍纵即逝的。等到你“拖一拖,看一看”,摸清了意图,机会却丢掉了。那时,摸清了意图又有什么价值呢?
正因为吴旭君执行任务不拖不等,所以才没有因为自己的耽误而错失机会。
一个最优秀的执行者,必然也是及时保证执行到位的人!
一个崇尚“做好了,才叫做了”的执行者,必然是最优秀的执行者!
用正确的方法做事
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然后再想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这件事更好更快地做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做法;而不是因为别人都做就做,因为别人都用某种方法或者程序做,自己也跟着用相同的方法和程序做。
巴甫洛夫是前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一次,他给学生上课。他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迅速地写着,黑板很快就写满了。大多数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课。忽然,巴甫洛夫向课堂的后排走去。他在最后一排课桌前停了下来,看着一位正在埋头做笔记的同学,说:“能不能把你的笔记给我看看?”那个同学将自己的笔记双手奉上。翻阅了一下后,巴甫洛夫对他说:“你记得很好,我在黑板上写的所有内容你几乎都记了下来,并且条理清楚,字体漂亮。”
听到老师这样表扬自己,这位学生心里不禁有些得意。但巴甫洛夫接着说:“可是,我在讲课的时候,你似乎一直在埋头做笔记,虽然都记下来了,但不知道你是否真的都理解了。”接着,巴甫洛夫向他提问了一些刚刚讲过的问题,这位学生果然答不上来。见此情景,巴甫洛夫说:“听课,关键是听,其次才是做笔记。因为笔记上的东西不一定说明你已经理解了,只有理解的内容才能更好地记住。所以,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你可不能总在做笔记啊。”
主动思考事物的规律,用事物规律来把握自己看到的现象,再用现象来完善自己对规律的认识,才是科学地按规律做事。
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成功。但是,有的人只是将美好的意愿放在脑子里想,“梦里千条路,醒来还是卖豆腐”。殊不知,实现梦想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需要朝着心中既定的目标孜孜不倦地、矢志不移地刻苦追求。在做事的过程中,毫无疑问要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假如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肯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