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害羞的孩子多为性格比较内向,意志不坚强,而且比较沉默寡言,不能承受挫折。所以,父母最好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与人交往的机会,比如多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多领他们拜访一些亲人、朋友,让他们多一些与人交往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克服“怕人”
的心理。与人交往次数多了,孩子自然就会觉得,与人打交道没有什么可怕的。
羞怯的孩子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去交友。这时家长就应该鼓励他们,首先让亲朋好友或比较熟悉的孩子与他们一起玩,克服他们交往的恐惧心理,然后再鼓励他们在同学中交朋友。当孩子带朋友到家中时,家长要表现出热情,别不当回事,以增加他们的勇气。
创造一个平等、理解、温馨的家庭环境,也是帮助孩子摆脱自卑和羞怯的有效方法。
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滥用家长权威,尤其面对易羞怯的孩子。当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时,别管自己心里有多着急,也不要埋怨或者责骂孩子。高中生一般都很敏感和脆弱,家长的高压管理会更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克服羞怯心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寻求突破口,做出一次成功的尝试,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成功,都会让他们感到很受鼓舞。成功的体验是高中生树立自信,克服羞怯的突破口,为此,我们也不妨借助学校老师的力量。家长可以和老师沟通,请老师多给孩子一些当众发言的机会,多安排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给他们一些能胜任的工作,让他们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这样对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大有裨益。
只要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那么他们就肯定不会再害怕与人交往,也不会在集体中退缩不前了。因此,让孩子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是帮助他们克服羞怯情绪的根本原则和最佳手段。
第33条忠告高中生能够克服暴躁心理,才能从容应对一切
现在高中生的浮躁已经达到极限。很多学生仅仅因为被对方不小心碰了一下,或者丕缰墓地看了一眼,就要对对方施加报复。
很多教育学家认为,沉重的升学压力和弥漫于全社会的浮躁文化,使得现在的中学生普遍达到了心灵的临界点。他们表现得非常焦虑、暴躁,经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摔东西,甚至打架。
一位高二女生的家长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女儿回到家里,也不知道怎么了,关在房间里摔东西,任凭我怎么敲门,就是不开。.我很害怕,怕她一个人在屋里做傻事。心里越急,越不知说什么好,只无助地重复“孩子,你开开门啊,到底怎么了?”
“女儿平时挺乖的,但这次却粗声粗气地回答:“别管我,走开!”
“这个星期,女儿已经这样莫名其妙地发过两次火了,搞得我和她爸爸整天神经兮兮,生怕她出什么事……”
类似于这位女中学生的情况并不鲜见。
自习课上,刘军怒气冲冲地走进了教室。老师见状忙问他怎么了,刘军不吱声。和他一起进来的同学告诉老师,他刚和一个外班的同学打了一架,原因是那位同学碰了他一下。
北京某中学的三名高中生在外出游玩时,因为路旁一个人对其中一名男生的新潮发型多看了两眼,三名高中生为了报复,便跟踪其到一个僻静无人的地方,将其殴打至死。
一些高中生的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暴躁十分担心。一位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的中学班主任说:“现在高中生的浮躁已经达到极限。很多学生仅仅因为被对方不小心碰了一下,或者不经意地看了一眼,就要对对方施加报复。以前的高中生也曾有过打架斗殴的行为,但那是个别现象,但现在,800%的男生都有过打架行为或参与过打群架。这个数字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
很多家长也有同样的感觉,孩子自从上了高中以后,脾气越来越大了,不管有事没事总是大喊大叫,动不动就会和自己“理论理论”,弄得大人都纳闷:以前不都是人见人夸的乖孩子吗?现在怎么成了“火药桶”呢?
从成长的角度来看,暴躁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过的一个阶段。随着思想和心理的完善和成熟,高中生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成熟思想和见解,他们迫不及待地要让周围的成人接纳自己,所以就会表现得急迫,表现得浮躁。在正常范围内的暴躁,一般不会产生坏的结果,相反,适当的发泄更有助于孩子缓解压力,调节心理,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但如果孩子的烦躁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家长就必须引起重视了,因为当孩子处于极度烦躁的心理状态时,很可能作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
3月1日,北京朝阳区某高二(5)班的教室热闹非凡。
原来今天是新学期报到的日子,不上课。老师点完名后,发完了新书,就宣布放学,明天正式上课。
梁超背着书包很快就回到了家里,把书包往床上一扔,顺手就打开了电脑,他要充分享受一下最后一个休闲的下午。
客厅里爸爸叫他出来一下。
“干嘛呀?”梁超不耐烦地问了一句。
“快出来一下,我有事问你。”爸爸严肃地又说了一遍。
尽管十二分的不愿意,梁超也只好出来。
“你最近是不是又抽烟了?”爸爸问。
“没有啊,我早就不抽了。上次不是跟您说过了嘛!”
“我,的烟少了一条,你真的没有拿?”显然父亲不相信儿子的话。
“您的烟丢了就怀疑我啊?凭什么啊?我说过了,我没有抽烟,也没有拿您的烟!”
儿子嚷完了,转身就回到了自己的屋子,咣当一声关上了房门。
父子俩儿的争吵惊动了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她赶紧过来打圆场。
“你再好好想想,是不是放在了什么地方给忘了?或者你自己抽完了不记得了?”
“不可能,上个星期才放在柜子里的,怎么可能不见了呢?家里又没有外人。”
“那你也不能赖儿子呀!”
“怎么是赖呢?你又不会抽烟,不是他拿了难道香烟自己跑了不成?”
父母的对话,梁超都听到了。他再也忍不住了,三步两步就冲到了客厅,抓起电话就递给爸爸:“您不相信我是吧,给您电话,您给老师和同学打个电话问问,我梁超到底有没有抽烟?”
见儿子的声调都变了,妈妈又赶紧打圆场:“没抽就没抽,别吵了,回屋去吧。”
好不容易把儿子劝回了房间,妈妈便小声地埋怨老梁不该怀疑儿子。夫妻俩正嘀咕,突然儿子的房间发出了一声巨响,两人吓了一跳,赶紧推门而入。
只见地上一堆碎玻璃,阳台上一个闲置的玻璃茶几已经四分五裂了。再一看儿子,右手鲜血淋漓。
爸爸妈妈傻眼了,这是怎么了?好半天他们才清醒过来,赶紧拨打了120。
经过医院检查,梁超右手的肌腱断裂,三根手指无知觉,只能动手术治疗了。
急诊室外,父亲看着儿子的伤势,脸色刷白,几乎虚脱。而梁超却一副很无所谓的样子,冲着父亲说:“这是我的手!大不了残废。”
爸爸除了叹气,再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妈妈则坐在椅子上默默流泪。
表面上看,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成熟了,他们不会像小时候一样,动不动就哭。他们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情绪。实际上,他们的心里想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他们开始用心去感受世界,开始将心里的一个角落封闭起,只装入自己的小秘密,开始注意别人的眼光并想方设法引人注意。随着个子的长高,身体的成熟,他们会认为自己长大了,是大人了。这会让他们觉得很自豪,同时也会让他们感到困惑。
他们很渴望周围的人认可自己的成熟,很渴望自己能独立来处理一些事情,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长大了。可是,往往父母们却依然把他们当成没有长大的孩子,还喜欢像对待小学生一样来对待他们。
这会让已经是“大人”的他们感到很受伤,感到自己的能力被否定。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愤怒情绪。与初中阶段的乖孩子不同的是,他们更有勇气发泄自己的情绪,不愿意为了博得父母、老师的好感而委屈自己,因而他们经常会表现出缺乏耐性、脾气暴躁,甚至会对父母、同学或教师有侵犯性的言行。
虽然青春期的孩子脾气暴躁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变化,但是这种状态对孩子的成长还是不利的。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孩子度过这个时期,那么孩子极有可能养成暴躁的性格。所以,父母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要随时洞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发现他们情绪低落或反常时,要引导他们找一种好的发泄方式。
遇到孩子发脾气时,家长最好不要硬碰硬地和他们交锋,不妨暂且让他们发泄。等他们平息以后,父母再心平气和地和他们探讨一下让他们发怒的问题,并和他们一起讨论解决的方法。
为了避免孩子形成乱发脾气的性格,我们可以在他们情绪稳定的时候,严肃地指出孩子表现过分的地方。要让他们知道,家长之所以没有制止他们的暴怒行为,不是向他们妥协,不是拿他们没有办法,而是理解他们,不希望让他们的心情更糟糕,情绪更坏。
当然,在平时,父母就应该给孩子打好“预防针”。父母可以和孩子探讨青春期情绪波动的问题。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脾气暴躁是因为处于特定生理时期所致。所以,当他们情绪再激动的时候,要懂得努力克制自己,以免伤害到别人,影响人际关系。
克制自己情绪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会转移注意力。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的情感激动起来时,就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儿别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把思想感情转移到其他活动上,使紧张的情绪松驰下来。比如迅速离开现场,去干别的事情,找人谈谈心、散散步,或者干脆到操场上猛跑几圈,这样可将盛怒的情绪释放出来,心情自然就会平静下来。
磨练孩子的性格,锻炼他们的耐力和毅力,是克服暴躁情绪的最长治久安的办法。为了能磨练孩子的性格,父母还可以尽量安排一些能使孩子较长时间安静的事情来做,比如绘画、练字、弹琴等。这些活动都能使孩子心理平和,减少烦躁的情绪。
此外,家庭成员的性格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成员间经常争吵、打闹,极易使孩子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导致惊慌、恐惧、心绪不安,长此下去,就会形成粗暴的性格。特别是离异家庭中那些父母另有新欢后,被虐待、遗弃的子女更是如此。所以,家长也要注意自己平时待人接物的态度,不要乱发脾气。
尽量不要让家庭中处于战争状态,或者是长时间处于紧张气氛中。尽量避免让孩子的压力过大而“继承”父母的“火暴脾气”。
总之,当孩子出现了青春期那种特殊的火暴脾气的时候,父母要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即使有时他们的方式有些过激,也不要阻止他们,更不要大发雷霆或使用暴力,而是让他们掌握真正有效同时又不会给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危害的排解自己心中郁闷的方法,这样才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34条忠告社交恐惧症会影响高中生的一生,父母应该尽早干预
每个人在某个特殊时期或某种特殊环境下,都有可能出现社交恐惧,但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生出现这种消极心理的时间和频率都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人际交往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然而,就是这件在大多数人看来并不困难的事,在一部分中学生眼中却难比登天。在热情、奔放、勇敢的高中生群体中还有一部分人胆小、腼腆、害怕社交。
对于他们来说,天底下最难的事就是与人打交道,尤其是与陌生人打交道。这些高中生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面,他们胆小怕羞,最怕接触人。见到陌生的异性就脸红耳赤,心慌意乱,手足无措,举止失态等等。
对于这样的高中生,很多家长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孩子仅仅是怕羞,不愿意在公众面前讲话,也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心理学家却提醒父母,如果一个高中生,因为害羞,竟然到了缩头缩脚、手足无措的地步,那么他多半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刘晓霞,北京某大学大三学生。她生性腼腆,一向比较害羞,社交圈子比较窄。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因被一男同学当众取笑,开始变得害怕见人,见人就脸红、出汗、发抖、讲话结巴或大脑一片空白,害怕与别人对视,害怕被人注意,课上是绝对不敢发言的,课下总喜欢独处,集体外出活动总是托词推搪。偶然的目光对视就能使她陷入窘迫,害怕有其他人在场时吃饭喝水,只要有人注视她,就不能正常言语,甚至有人在场时就不能正常吃饭。回避聚会,拒绝交往。她也觉得痛苦非常,但无法摆脱。
上述事例绝不仅仅是个案,据一项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其中尤其以社交障碍最为显著。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有的孩子怕见生人,甚至与熟人谈话时都感到紧张和脸红,不愿到人多热闹的场合。有时还会口齿不清、口吃、不敢抬头看人。严重时,在与人交往中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还有的孩子一到人群中就觉得紧张不安,在课堂上、教室里、图书馆,都会觉得别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至无法安下心来听课、看书、做作业。这些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如果得不到缓解,就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社交恐怖症。有社交恐怖心理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人讲话、在众人注视下运动或与异性交往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或者一旦暴露于类似环境中,总感到紧张、焦虑,明知不必却又无法消除。很多人会对恐惧的环境采取回避行为,尽量避免到那些容易让自己紧张的场所去,也尽量不与人交往,避免产生紧张情绪。
很多高中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心理。心理专家在北京某中学对1337名中学生进行了社交恐怖症调查。调查显示,有67.5%的学生偶尔有过社交恐惧的情况,经常有这种感觉(每周三次以上)的学生占10.7%,还有1.4%的学生被怀疑患有社交恐怖症。
很多高中的老师对学生不爱与人交往也深有感触。很多老师反应,在课堂上,无论老师怎么启发,似乎也难以唤起课堂的热烈的学习气氛。比如老师问:“这个问题谁知道答案?请举手。”通常情况下,根本就没有人举手回答。是这个问题太难吗?不是,即使老师问“1+l一?”
这样的问题,也不会有人站起来回答。
心理专家曾经就这个问题调查过很多中学生。多数孩子的回答都是:“不想回答,因为不想被人关注。”由此可见,很多高中生对于社交显得很被动,主观上不愿意与人交往,往往采取躲避的态度。
每个人在某个特殊时期或某种特殊环境下,都有可能出现社交恐惧,但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出现这种消极心理的时间和频率都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中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时期,社交恐怖心理无疑会对他们的很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