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在资产阶级政府行为中,法律具有至上的权威性,它是资本主义契约关系和立宪政体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政府行为中,法律更应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恩格斯指出:所有通过革命取得政权的政党或阶级,就其本性来说,都要求由革命创造的新的法律基础得到绝对承认,并奉为神圣的东西。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在其公职活动中应该依法行政,并以普通法的要求承担行政责任;恩格斯指出,一切自由的首要条件是:一切公务人员在自己的一切职务活动方面都应当在普通法庭上按照一般法律向每一个公民负责。
3.法律是人民自由的圣经,社会主义法制是“自由的法律”和“法律的自由”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恰恰相反,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国家制度、法律、国家本身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和特定内容。社会主义法治应追求“自由的法律”与“法律的自由”的统一,不是为了限制自由才去立法,而是为了寻求自由实现的途径和方式才去创制法律。
4.法制应该得到最严格的遵守
列宁指出,法制应当加强或得到最严格的遵守,要发挥人民在立法、执法和监督法律中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政府管理民主化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政府管理应该民主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政府管理的本质特征。政府管理民主化的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1.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公民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列宁认为,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2.确保人民的选举权是真正民主制的基本原则
列宁指出,任何由选举产生的机关或代表会议,只有承认和实行选举人对代表的罢免权,才能被认为是真正民主的和确实代表人民意志的机关。这是真正民主制的基本原则。普选权是人民取得统治权力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民主真正地落实了人民的“普选权”。
3.要加强行政监督
列宁认为,让人民和工人监督是实施监督的首要步骤,工人监督应当是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工人政府必须实行的第一个基本步骤;要让人民群众全面地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苏维埃国家要立刻转到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使所有的人暂时都变成“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公开性是民主和行政监督的必要条件,列宁指出,没有公开性来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广泛的民主原则包含两个必要条件:完全的公开性,一切职务经过选举。
4.要克服官僚主义
无产阶级民主的根本目的是根除官僚制。列宁指出,资产阶级议会制是把民主(不是人民享受的)同官僚制(反人民的)结合在一起,而无产阶级民主制度则立即采取措施来根除官僚制,它能够把这些措施实行到底,直到官僚制完全消灭,人民的民主完全实现。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关于政府管理思想的新贡献
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公共管理理论占有重要地位。邓小平在他的论著中,总揽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大局,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公共管理的战略地位、基本原则和深刻内涵。他紧密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出发,对社会主义的公共管理理论做了全面、科学、系统的阐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公共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我们只有具体地了解邓小平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共管理思想,才能深刻认识邓小平公共管理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从而努力实现政府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
一、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府管理本质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府的管理与资产阶级政府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1)无产阶级政府的管理是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管理,工人阶级处于管理的统治地位;(2)无产阶级政府管理的任务是工人阶级自己动手建设和管理国家;(3)无产阶级政府管理必须着眼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社会主义原则组织新的生产和消费,这种生产是大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政府管理本质的一系列论述,是非常正确和精辟的,至今也没有过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他们没有经历过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也没有经历过后来的国际形势变化,因此他们对取得政权的共产党人如何执政和加强行政管理,还不可能作出详尽的阐释。他们对政府管理的本质认识,也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没有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下去。
邓小平亲身经历和领导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并且设计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和国内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中,他对新时期的行政管理和改革问题,提出一系列完整的观点,尤其是对政府管理的本质做了具有创见性的阐述。
1.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经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管理的中心
马克思和列宁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无产阶级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自身的解放。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集中精力剖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据此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由于当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非常艰巨,即使夺取了政权(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由于内外敌人的强大,巩固政权的任务也十分艰巨和繁重,这就使得他们过多地看重行政管理的政治职能,把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行政管理的本质。虽然他们也提出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要改造旧的国家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组织大生产,但实际上并没有能够真正实现。我国在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由于对所处的历史阶段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致使抛弃了在党的八大提出的发展生产力的正确路线,而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造成了空前的灾难。邓小平认真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在深刻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管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强调,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紧紧扭住这个中心,一切工作都要服从这个中心,一天也不要放松经济工作。同时,邓小平把现代化建设提到党的政治路线的高度加以认识。他说:
“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是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也是政府管理指导思想的转变。
2.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政府管理指明了方向
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过去,我们一直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而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由于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管理的本质和方向也就难以搞清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有过多次论述。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他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同时,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的统一。其中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由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方面组成的,这是达到根本目标的基本手段和基本途径;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也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一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根本任务以根本目标为方向,根本目标以根本任务为基础。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管理的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不仅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管理的本质和方向。
3.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管理的目的
在当今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主流,执政的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进行政府管理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引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就在政府管理的指导思想上,彻底批判了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为目的的思维模式,同“左”的路线划清了界限。同时,进一步指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搞“穷社会主义”的管理也不是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是不够格的管理。
4.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管理的任务和途径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重视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联系起来,这就在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要求。他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这就告诉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进行政府管理必须以改革为动力,这种改革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是对政治体制及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且要贯穿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5.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管理的历史过程
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是有远见卓识的。但是,对于怎样变化和改革,特别是行政管理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和改革,他没有也不可能作出具体的阐述。按照邓小平的观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管理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是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升华的一系列发展阶段。他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一百年。因此,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同样,社会主义的政府管理也具有这一历史特点。只有正确地认识这一点,才能防止“急于求成”和不切实际的主观主义倾向。
二、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行政发展动力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这一精神同样也体现在他们对行政管理体制的论述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是通过革命的手段,在消灭剥削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制度。这种新的制度,“首先将根本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管理权。一切生产部门将由整个社会来管理,也就是说,为了公共的利益按照总的计划和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他们还指出:“集权是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生命基础……每个国家必然要力求实现集权,每个国家,从专制君主政体起到共和政体止,都是集权的。”因此,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建立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也必须实行集权,把权力集中到“中央本身”。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经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他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这实际上说明了非对抗性矛盾将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列宁还从当时的情况出发,对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做r论述。他认为,为了处理工农国家的事务,必须在集体管理制的基础上实行一长制。他说:“集体管理制,作为组织苏维埃管理的基本形式,是在初期即一切需要从头建设的时期所必需的一种萌芽的东西。但是,在组织形式已经确定、已经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要进行实际工作,就必须采取一长制,因为这种制度最能保证最合理地利用人力,最能保证对工作进行实际的而不是口头的检查。”他强调:“为了处理工农国家的事务,必须实行集体管理制。但是任何夸大和歪曲集体管理制因而造成办事拖拉和无人负责的现象,任何把实行集体管理的机关变为清谈馆的现象,都是极大的祸害,应不顾一切尽快根除这一祸害。”
列宁还阐述了行政管理与政治的关系。他指出,要防止行政管理脱离政治,防止滥用行政手段。他说:“要善于正确地安排工作,使工作不落后,能及时解决发生的摩擦,不要使行政管理脱离政治--这就是我们的任务。因为我们的政治和行政管理靠的是整个先锋队保持同全体无产阶级群众、同全体农民群众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