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迹之路:冯国璋的早期经历和性格
和那个时代许多出身贫寒后来显赫的人物一样,冯国璋也走了一条从军掌权的发迹之路。论年纪冯国璋比袁世凯长半岁,又是以教官身份进的小站,所以被北洋系统尊称为“四哥”,后来成了直系军阀的首领。虽然富贵加身,可还是脱不了和许多穷苦出身的人物一样的毛病,性格谨慎犹豫,缺乏宏大的政治视野,还有贪财吝啬的毛病。当黎元洪去职,大总统的宝座向当时的副总统冯国璋招手的时候,冯国璋踌躇再三,最终选择了北上就职。这一去,冯国璋蒙受重创,一年以后黯然去职。
发迹之路:冯国璋的早期经历和性格
一
冯国璋,1859年出生于直隶河间诗经村的普通农家。据说冯国璋的先祖是明朝开国功臣冯胜,不知道这种说法是真的,还是冯国璋日后发达后附会上去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祖宗的福荫显然不能持久,到了冯国璋父亲一代,冯家已经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农了。冯国璋兄弟四人,他排行最小,上面有三个哥哥。大哥混戏班子,常年在外为生计奔波。冯国璋小的时候也曾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因为贫困辍学在家。
冯国璋在北洋人物中年纪仅次于徐世昌,比同年生的袁世凯还长半岁。日后,冯国璋拜在袁世凯门下,有上下级之分,但袁世凯还是让妻妾称冯国璋为“四哥”,让儿子袁克定称冯国璋为“四叔”。因此北洋系同辈的人物都称冯国璋为“四哥”,晚辈军阀则尊称他为“四叔”。
民国初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政治人物出身大多贫贱。袁世凯的出身可能是最好的,生于官宦人家;徐世昌、孙中山、黎元洪三人家世也还可以,算是普通人家子弟。其余人物,比如冯国璋、段祺瑞、曹锟、张作霖、冯玉祥、张宗昌、孙传芳等人都生在社会底层。冯国璋是河北乡间的贫农子弟;比他小6岁的段祺瑞是个中层军官的子孙,祖上没有留下什么家产;曹锟挑着货担,走街串巷卖布;冯玉祥家里太穷养不起他,就托关系走后门让冯玉祥小小年纪就混入军中扛枪吃饭;张作霖在黑土地的泥坑里摸爬滚打,当过屠夫杀过猪,后来学会了医马这门技术活被土匪拉入伙当了马夫。据说张作霖当年欠下赌债还不起,还曾割下大腿肉还债,颇有一千多年前还不起赌债被人吊着打的宋武帝刘裕的风采。
为什么贫贱子弟能够在民国初年的大变革中崛起,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呢?我总结,是因为他们有奋发进取的精神,由于一无所有反而勇往直前,成功了就权势加身,失败了大不了还是一无所有;其次,因为乱世政治机会多,适合雄心勃勃或者野心冲天的人的崛起。民国初年就是个乱世,所以涌现出了一批出身贫贱的大人物。相反在一个政府控制力高涨的盛世,阶层划分严明,社会发展按部就班,反而堵死了底层人物上升的路子。所以说,小人物比大人物更期望乱世,底层社会比上层社会更倾心变革。
冯国璋没有一辈子被摁在河北农村,当一辈子的贫农,真得感谢清末民初的乱世。
当然,贫贱的出身也给政治人物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一旦掌握了权势后,幼年贫贱惨痛的记忆往往使他们不能正确看待到手的财富,不是贪婪揽钱就是小气吝啬。冯国璋就对金钱看得很重,出了名的吝啬。发迹前,冯国璋在朋友圈子里以蹭饭闻名,有饭吃不管路远风大必准时到。即使是在发迹后,他小气的毛病也没去除。比如,他喜欢吃玉田酱肉,又担心佣人买肉时偷吃,竟然想出了个办法,要求佣人买的酱肉必须是整整齐齐的方块。这样,如果佣人偷吃的话就一目了然了。客人来访,冯国璋舍不得用酱肉招待客人又不得不用肉,就把酱肉切得薄如纸片招待客人。如果有肉沾在刀上,冯国璋就要用舌头舔得干干净净。冯国璋发迹后,手上的钱财不止千万,仍然还要通过各种手段搜刮钱财。冯国璋入主中南海后曾做出一件荒唐的“敛财壮举”。当时他看到中南海湖中游着许多鱼群,又听鱼商说中南海的鱼从明朝开始就没有捕杀过,价值很大,大概值10万多元。原因是,明清两代,帝王后妃常在中南海和北海放生,许多鱼的鳍上拴有作为放生标志的金牌、银牌或铜环,这也是一笔财富。当时冯国璋对是否应该捕杀中南海之鱼也有过犹豫,但是后来想到“三海鱼鸟花草历来是皇帝总统私产”就释然了,组织招商捕鱼,商定了8万元的卖价。不久,北京许多饭馆的菜单中新增了一道“总统鱼”,可以和“东坡肉”相媲美。冯国璋贪婪的名声也日益广播,有人曾送他一副挽联:“南海鱼可在,北洋狗已无。”
老朋友段祺瑞曾用一个词形容冯国璋的性格:钱癖。这并非是无端攻击。
冯国璋为什么贪婪敛财呢,换言之,他聚拢那么多的钱财干什么用?冯国璋解释说,发达后有许多亲朋好友前来投靠,都希望能在他那谋条生路,自己又不愿意用人唯亲、委以一官半职,那就只能用钱财来接济安抚亲友了。的确,冯国璋投资经商,在自己的产业中,聘用了一些亲朋好友,解决了部分亲友的就业问题。但敛财安抚亲友之说过于牵强,更像是为自己的劣迹开脱的借口。冯国璋部下王占元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王占元也是贫寒出身,后来做到了湖北都督,守着九省通衢的繁华武汉和全国最大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可是他不思扩充军队却一心敛财,甚至连部下的军饷也克扣,结果部下兵变不断,最后自己竟被驱逐出湖北。王占元也不谋东山再起,就拿着搜刮的钱财在天津置办了大批房产土地。他常常挂着一串钥匙“巡阅”天津街头,被人戏称为天津“各大马路巡阅使”。在内忧外患的乱世中,王占元等人是对国家前途和政治清明失望,所以才更重视实实在在的物质保障,毕竟钱财是可触可点的,而稳固清明的政治是虚无的。冯国璋的心态可能也类似,他虽有机会刷新政局,但心底对政治是失望无助的,所以视钱财重于政治。
二
冯国璋一生的前25年都是大清王朝治下的一个普通小民。25岁时,冯国璋走上了乱世崛起的捷径:从军。那一年(1884年),他在族人资助下前往天津大沽口当兵。因为勤勉吃苦,很快被推荐考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成为第一期学生,与他同期的有王士珍和段祺瑞。
冯国璋的另一个毛病此时就体现出来了,就是谨慎有余果敢不足,遇到大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就学期间,冯国璋始终觉得科举才是提升地位的正途,于是在第三年抽空回原籍应试科举,因为通晓数学补取了特设的诸生名额,却在顺天府乡试中落第。科举无望,冯国璋只好回到武备学堂从军。试想,如果乡试考官录取了冯国璋,近代中国就多了一个在科场孜孜以求的庸才而少了一个叱咤风云的强权人物。
1890年冯国璋从武备学堂毕业,因成绩优异留学堂充任教习。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冯国璋和低年级的学员曹锟、李纯、陈光远等人关系深厚。他们和冯国璋的同期同学王占元都投入了北洋阵营,又都因为和冯国璋关系深厚而聚拢在一起,事冯如兄长,组成了日后直系军阀的中坚力量。
冯国璋在武备学堂的教学日子很短。年轻而浮躁的心让他迫切希望建立军功得到晋升,所以在一年多后投入了聂士成幕府。聂士成很赏识冯国璋,但他的部队暮气太深,并没有给年轻的冯国璋创造上升的空间。期间,冯国璋一度担任驻日本公使裕庚的军事随员,考察了日本。日本的这趟考察让冯国璋结识了不少日本军界人士,见识了近代军制和日本军力。当时,日本人很欣赏冯国璋,但奇怪的是,冯国璋一点都不领情,对日本非但没有产生好感,还产生了恶感(这和段祺瑞不同,段祺瑞武备学堂毕业后留学德国多年,日后却成了亲日分子)。冯国璋掌军后,凡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一概不用;当总统后凡是亲日分子一概反对进入内阁;回国后他还曾给主管兵事的载涛上密呈要求罢斥日本士官生。“二十一条”交涉期间,冯国璋联合张勋怒责中央说:“此次日人非理要求,原本无交涉之价值,更无承认之必要,乃政府惕于日本哀的美敦书之下,遂至不求民意,不察利害,竟将全案承认,是何异举我数千年堂堂中国捧送于人。天下最可痛可哀之事,孰有过于此者?”
但这次随使日本的经历,让冯国璋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是结合见闻和西方理论编成了兵书数册。没有军功,他希望能凭借兵书得到赏识提拔。1896年,冯国璋结束使命回国,将兵书呈送聂士成。聂士成看不懂也用不上,不过知道袁世凯正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就把冯国璋写的兵书传给了袁世凯看。这一看,袁世凯如获至宝,大赞冯国璋:“军界之学子无逾公者。”很快,冯国璋就调往小站,迈出了发迹的第一步。
冯国璋投到袁世凯门下,主要是发挥理论才干,做教员和参谋重于领兵。他为新式陆军编定了兵法操典,教练着人数最多的步兵。袁世凯巡抚山东时,义和团起,局势飘摇。袁世凯决定举行新军秋操,邀请德国驻胶州湾总督观礼,震慑山东局势。这项重任就交给了三个心腹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具体负责。1900年秋,济南举行了新式陆军操演。袁世凯和德国总督在观操台看到军旗鲜明,队伍精良,军威凛然。冯国璋号令队伍“一举足则万足齐发,一举枪则万枪同声,行若奔涛,立如直木”。德国总督当众称赞冯国璋、王士珍、段祺瑞为“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分别是“龙虎狗”。这也是之前提到过的“南海鱼可在,北洋狗已无”中“北洋狗”的来历。“冯狗”除了说冯国璋忠诚外,还有扎实能干的意思。但是狗在中国话中含有歧义,所以冯国璋比较排斥别人叫他“冯狗”。
搭上北洋新军的快车后,冯国璋扶摇直上,历任新军督练营务处总办、军政司教练处总办、中央练兵处军学司司长、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督办、军咨使等。这一时期,冯国璋以埋头肯干、业务出众著称,使清廷很放心地将培养军官的保定军校交给了冯国璋。冯国璋从严治校,曾经亲自挥动军棍责打一个游宿娼寮并吸食鸦片的皇族学员,将军棍都折成了两段,最后还将该名皇族子弟开除,他的表现得到了末世清朝皇族的欣赏。乱世用人更重真才实学,所以冯国璋在袁世凯受到朝廷猜忌去职之后依然平步青云,逐步提升。到武昌起义爆发时,清廷想到的能镇压起义的两大将领,一个是统帅北洋第一军的满族权贵荫昌,另一个就是统帅第二军的冯国璋了。
冯国璋这个“北洋三杰”中的“狗”对袁世凯很忠心,受命镇压起义的当天就秘密跑到彰德去拜见袁世凯,请示机宜。袁世凯授让他“慢慢走,等着瞧”。冯国璋心领神会,带着几个师的北洋大军磨磨唧唧地南行,走一天歇两天,还老回望北京城,让朝堂上的孤儿寡母觉得第二军不像是去武昌镇压起义的,更像是随时准备反攻北京的叛军。就这样,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收拾残局。老袁上台后,冯国璋顺理成章替换掉了荫昌,统领第一军前往湖北作战。冯国璋能猜透袁世凯要借武昌起义东山再起的意思,却猜不透袁世凯还想“养寇自重”的用心。他率领北洋军,卖力地在前线作战,用重炮轰击人烟稠密的汉口市区,继而用火攻,迫使革命军放弃汉口。占领汉口后,冯国璋又击退了黄兴组织的反攻,乘胜攻克了汉阳,接着又积极组织进攻武昌。袁世凯的本意是希望冯国璋进行胶着战,方便自己谋取朝廷实权。而冯国璋因军功被赏赐二等男爵之后,正一心想要彻底扑灭湖北革命,成为“曾国藩第二”,建立不世功勋。尤其是接到封爵的圣旨时,冯国璋真是感激涕零,公开说自己一个汉人能够跻身男爵一定要誓死效忠朝廷云云。冯国璋的眼界不宽不长远的问题,在这里表露无遗。结果,袁世凯硬生生地把踌躇满志的冯国璋免了职,调了回来。他还需要留着武汉革命军,放长线钓大鱼呢。
冯国璋从前线归来后,也没坐冷板凳,很快就被袁世凯安排接替皇叔载涛担任了禁卫军统领。汉人出任禁卫军统领,也只有冯国璋才是合适人选。原因是,一方面,冯国璋是北洋系统和袁世凯的人。他统领禁卫军,等于是把北洋系统的爪子伸到了皇帝的枕边;另一方面,朝廷对冯国璋这个镇压武昌起义有功、宣誓效忠朝廷的实干将领很有好感。清朝亲贵子弟即便讨厌北洋军人,也对冯国璋抱有好感。基本上由八旗子弟组成的清朝禁卫军愿意听冯国璋指挥。冯国璋在短暂的禁卫军统领职位上做了不少事,他曾经和禁卫军官兵一起向袁世凯申请立宪,拍着桌子骂走段祺瑞派来劝说自己逼宫的说客——在北洋将领逼宣统退位的通电中没有冯国璋的名字。最终隆裕太后决定逊位,袁世凯召集特别会议宣布退位事项。冯国璋毕竟在清朝得到了步步高升,境遇不错,等袁世凯说完就问:“逊位给谁?”袁世凯正义凛然地回答:“逊给国民。”冯国璋这才无话可说。
皇帝退位后,如何收服禁卫军成了冯国璋的头等大事。一旦禁卫军在京城哗变反对共和,后果就严重了。冯国璋就拿着南北和谈达成的《优待清室条件》,集合全体禁卫军官兵训话。他先述说了如今情形窘迫,清廷无力再战,然后说明南北和谈,商定皇室和满族、蒙族的待遇不变,禁卫军一切照旧,不会有变动。然后,冯国璋亲自宣读《优待清室条件》。可是,第一款“大清皇帝逊位”刚开口,广场上的官兵就出现骚动,哭泣声、叫骂声不绝,甚至有人持枪拔刀,大声鼓噪起来。冯国璋登台高呼,让官兵推选代表申诉。之后几个代表上台,关心的都是皇室安全、禁卫军待遇等问题。冯国璋以性命担保皇室安全,并承诺与禁卫军进退一致。他的承诺并没有遏止队伍的骚动,混乱局面愈演愈烈。冯国璋急中生智,高呼大家如果不信任,可以推举两个人持枪日夜守在自己身边,一旦发现有违背诺言之处可以立刻将自己击毙。官兵们见统领如此承诺,慢慢安静下来,加上清亡是大势所趋,最终平静接受了王朝覆灭民国建立的事实。后来,清廷的禁卫军被改编为陆军第16师,一直跟随冯国璋左右,直到冯国璋下台才被陆军部调开。
虎踞南京:军阀割据开始了
一
冯国璋进入民国后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镇压“二次革命”。
成功镇压“二次革命”让袁世凯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但最大的实质受益者应该是冯国璋。革命前,冯国璋除一度担任过离袁世凯很近的直隶都督外无所作为;革命后,冯国璋占据了中国最发达的东南地区,而与之亲近的李纯、王占元等人则占领了长江中游,使得长江中下游唯冯国璋马首是瞻。冯国璋一下子俨然成了袁世凯之下北洋系统内最大的实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