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约空袭的巨大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南联盟最终软化了立场。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6月10日,北约正式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空袭。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中国)弃权通过了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美国“9·11”事件
2001年9月11日,19名恐怖分子劫持了美国4架民航客机,并对美国的几个标志性建筑发动恐怖袭击,制造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
9月11日上午,四架美国国内民航航班几乎被同时劫持,其中两架撞击位于纽约曼哈顿的世界贸易中心,一架袭击了首都华盛顿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而第四架被劫持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州坠毁。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两幢110层摩天大楼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除此之外,世贸中心附近5幢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毁;五角大楼遭到局部破坏,部分结构坍塌;袭击事件令曼哈顿岛上空布满尘烟。
在“9·11”事件中共有2998人遇难,其中2974人被官方证实死亡,另外还有24人下落不明。遇难人员名单中包括:四架飞机上的全部乘客共246人,世贸中心2603人,五角大楼125人。共有411名救援人员在此事件中殉职。
2001年9月11日当天的恐怖袭击对美国及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次事件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珍珠港事件后,历史上第二次对美国造成重大伤亡的袭击。这次事件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美国政府对此次事件的谴责和立场也受到大多数国家同情与支持;全球各地在事件后都有各种悼念活动,事发现场的清理工作持续到次年年中。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以保障国家安全为由,实行先发制人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发动“反恐战争”。由于美国认定本·拉登藏匿在阿富汗并受到塔利班庇护,2001年10月7日,美国开始对阿富汗实施大规模的军事打击。在不到两个月内,美国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此后,美国派大量兵力,利用高科技手段搜捕本·拉登,但未抓获其人,直到2011年5月1日,美国政府才宣布在巴勒斯坦击毙本·拉登。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又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与本·拉登相勾结为借口,发动伊拉克战争。虽然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但美国对伊发动战争的理由,至今查无实据。
伊拉克战争
“9·11”事件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同时,美国把伊拉克列入“邪恶轴心国”,把它看做是继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后全球反恐的战争的打击对象。
2002年下半年,美国以伊拉克支持恐怖主义、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在中东的利益构成了“潜在威胁”作为理由,并称美国掌握了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确凿证据,对伊政权一再隐瞒事实、欺骗国际社会的行为已经失去了耐心,公开表示将以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并随之在海湾集结了大量兵力。
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引发争议、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与民众质疑和反对的战争。
一开始,美、英联军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随后,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发起强大攻势,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战争爆发大约三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顽强抵抗。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4月9日,美军入侵巴格达,萨达姆政权垮台。4月15日,美国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
伊拉克战争摧毁了萨达姆的专制统治,但也给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了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后的伊拉克满目疮痍,暴力袭击事件不断,安全局势动荡不安,美军鼓吹的建立自由民主的伊拉克的目标并没有实现,伊拉克人逐渐由战前支持美军到战后的反美。
和平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新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各国经济发展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同时,各国之间又充满了矛盾和激烈竞争,而矛盾和竞争的核心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国际形势总体上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趋势。尽管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地区的战争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总而言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一家独霸世界力不从心;欧洲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进程,成为国际经济、政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日本正在积极努力,争取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俄罗斯现有的实力,决定它仍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可低估;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不过,世界和平与发展也遇到一些挑战。一些西方国家坚持要把它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强加于别国;冷战时期形成的军事集团正在进一步扩大,并公然违背国际公约,悍然武装干涉他国内政;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导致的局部冲突和战争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因素作祟,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解决。因此,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北大历史课
中国乃伟大过于她的微渺的国家,无需乎他们的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
——林语堂 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历史
至晚到了周代,楚文化或南方文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同域外的文化交流也已经有了一些。在这些方面,至少可以同北方文化并驾齐驱。
—季羡林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
秦始皇曾对外开拓,汉武帝对外作了更大的开拓。秦汉大帝国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秦汉大帝国形成后,反过来又推动了帝国领域内各族人民的进步和发展。
——何兹全 著名历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十分重要、值得研究的时期。过去往往被目为一团漆黑乱糟糟,显然是不正确的。
——周一良 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有人把出现于欧洲中世纪的庄园制度照搬到中国来,我认为这真是把历史当成了一个百依百顺的女孩子,当成可以随意摆布的一百个大钱了,这不免太践踏了历史。
——邓广铭 著名历史学家,长期在北京大学执教
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史,可以选择一个断代。要选择明代,那么,《明史》必然是首先要翻阅的基本读物和资料,然后再涉及其他。
——许大龄 著名明清史专家,长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
北大历史课
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
——蔡元培 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世界历史
当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光辉业绩的时候,生活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其他地方的人民,在西亚、南亚、北非和欧洲,也在由低向高的文明进化征途上各展鸿图。
——何芳川 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留系任教
罗马文明是古代地中海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总体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地区,兴起于意大利中部一城邦国家的罗马人后来以罗马帝国的形式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
——彭小瑜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如果拿一个扩大的中世纪,较长的西欧封建社会来和东方封建社会来比较,则我们会看到,在主要方面,它们是相同的,可比的。
——马克垚 世界中古史权威,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留系任教
如果我们将文艺复兴视为运用先进文化推动欧洲由衰及兴的成功范例的话,那么,它馈赠给我们的最佳礼物就是先进文化推动现代文明腾飞的策略和方式。
——朱孝远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革命革到这个份上,当然就不可能是温文尔雅的了,事实上众所周知,在法国大革命当中充斥着很多惨烈的现象。
——高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欧美近现代史、法国史
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以及与之同步发生的政治大革命,这些奇特的巧合性使经济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紧紧扭在一起。
——罗荣渠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竟有幸亲身经历了规模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要大得多,时间要长得多,伤亡要重得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戏,开端竟是这样平淡无奇。
——季羡林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时,“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已成为各国政治家思考的重要问题。
——李肇星 原外交部部长,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