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伦特派上台执政后,开始奉行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但此时法国国内情况十分糟糕,物价飞涨,人民怨声载道,吉伦特派拒绝采取措施来解决日益严重的危机。6月,巴黎人民又一次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法国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派——雅各宾派专政时期。
在内忧外患异常严重的形势下,雅各宾派政府实行恐怖统治,组织爱国力量,严厉打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限制资产阶级投机活动,规定物价的最高限额。雅各宾派的非常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效果,至少是暂时稳定了政权。
国内外局势稳定下来之后,雅各宾派却陷入了内斗当中,分成了三派。丹东派在1793年秋冬主张放松恐怖统治,而埃贝尔派则主张更严厉地推行恐怖政策。罗伯斯庇尔在1794年3~4月先后镇压了两派领导人,但意见并未统一。1794年6月法军在弗勒吕斯取得重大胜利后,罗伯斯庇尔派进一步加强恐怖措施,资产阶级不愿继续受到限制,使雅各宾派内部矛盾更加尖锐。7月27日的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派政权。
1804年,拿破仑·波拿巴称帝,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被法兰西第一帝国代替。
法兰西第一帝国
取得意大利之役的胜利后,拿破仑的威信越来越高,他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胁,因此任命他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军司令,派往东方以抑制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在该地区势力的扩张。
1798年远征埃及本身是一个大失败。虽然拿破仑指挥法军在陆地上取得全盘胜利,但他的舰队被英国的海军上将纳尔逊完全摧毁,部队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国时,四百艘的军舰只剩下两只小舰,原本侵略印度的计划受阻,人员损失惨重。
此时欧洲反法联盟逐渐形成,而法兰西共和国国内保皇派势力则渐渐上升。1799年8月,拿破仑最终决定赶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兰西共和国的拿破仑被当做“救星”来欢迎。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
拿破仑之后进行了多项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并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响的《拿破仑法典》,是在政变的当天晚上就由拿破仑下令起草的,很多条款拿破仑本人亲自参加讨论最终确定,基本上采纳了法兰西共和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较理性的原则。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场面:当教皇举起皇冠要给拿破仑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来自己戴上,然后拿起小一点的王冠戴在皇后约瑟芬的头上。他的举动使在场的所有人惊呆了。拿破仑的举动是想说明他的皇位不是上帝授予的,而是他自己挣来的。
在执政府(1799~1804年)的基础上,拿破仑一世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和他个人的权力,建立新的贵族等级,封亲王4个,公爵30个,伯爵388个,男爵1090个,荣誉军团骑士数千名。1811年法兰西帝国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400万,全国划分为130个郡,包括荷兰9个郡,北海沿岸德意志各邦9个郡,东南瓦莱、皮埃蒙特、热那亚、帕尔马、托斯卡纳和教皇属地10个郡。此外,拿破仑一世及其家庭还统治和控制了意大利王国、莱茵联邦、威斯特伐利亚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西班牙王国、华沙大公国等。在帝国范围内拿破仑一世力图统一关税、统一法制。
帝国的无限制扩张导致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联盟。1814年3月31日联盟军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复位,史称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联军击溃。6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第一帝国覆灭。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六十万大军,渡过尼门河,开赴俄国境内,他们和前来抵抗的俄国军队在波罗地诺进行了激烈的会战,双方死伤惨重,随后俄军司令库图佐夫带领他的军队有序撤退。法国军队开进莫斯科,不料俄国人故意放火烧城。严冬降临,由于缺少食物和住所,法国军队只好撤走,这对拿破仑来说是一场军事浩劫。回到法国时,他的军队只剩下不到十万人,这也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
战争结束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各种工厂纷纷涌现。与此同时商业也出现了繁荣景象,资本主义思想意识日益深入农奴制经济内部,开始改变这种野蛮、落后的经济制度。伴随着反拿破仑战争的胜利,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也即自由主义对俄国的冲击出现了高潮。面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现实,知识界的思想十分活跃,作家和诗人们经常聚会,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青年群体。那些年出版的很多杂志和书籍成为人们宣传自由、平等的论坛,同时揭露专制政权的警察统治和贵族地主的专横暴虐。
反拿破仑的胜利为新一代俄国人日后改变国家状况提供了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涌现出了一批要求变革的有识之士。1825年,俄国终于爆发了反对沙皇残暴统治的武装起义,起义发生在俄历十二月,起义者就被称做十二月党人,起义通常称为十二月党人起义。
12月14日晨,由十二月党人军官带领的近卫军团体按照计划开进彼得堡的枢密院广场,在彼得一世的纪念像下近卫军排列好战斗方阵,到下午起义军人数增至三千余人,周围还有两万余名拥护起义的老百姓。然而尼古拉一世早有防备,他在12月14日凌晨就紧急召开国务会议宣布继位,又命令枢密院议员向他们举行效忠宣誓。然后又派出大量的军队将枢密院广场层层包围,这时原定担任起义军总指挥的特鲁别茨科依临阵脱逃而不见踪影,起义军和周围的老百姓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因而延误了战机,而便于尼古拉一世调兵来镇压。在尼古拉一世数次下令开炮之后,广场上响起了激烈的炮声、枪声、人喊和马嘶声,起义最终被镇压,被打死的起义军官兵和老百姓共计1271人。
十二月党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俄国历史上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一次巨大的冲击,唤醒了人民,推进了俄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维也纳会议
拿破仑失败后,英、俄、普、奥四国立即扮演了欧洲主宰者的角色,尤以英、俄为最。1814年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后,实现复辟的路易十八政府于当年5月30日同英、俄、普、奥、西、葡、瑞典等七个反法同盟的国家签订了和约,即所谓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约规定,法国恢复到1792年战争开始前的国界。同时规定,于10月1日在维也纳召开所有参战国(包括战胜国和战败国)参加的国际会议以处理战后问题。接着,上述四国的代表便开始了频繁的幕后活动。9月20日它们达成了如下的协议:欧洲领土的分配要由四国共同决定,事后通知法国和西班牙代表,再通知全体与会代表;由普鲁士、奥地利、巴伐利亚、符腾堡、汉诺威等国代表组成处理德意志问题的专门委员会,拟定组织德意志邦联的草案;整个会议的程序由四国与法、西代表讨论决定。
接着,各国代表陆续来到维也纳。与会代表总数达216人。法国代表、外交大臣塔列朗于9月23日到达。他是近代最出色的资产阶级外交家之一。来到维也纳后,他巧妙地利用了正统主义原则,并常常以小国利益维护者的姿态出现,还从不放过利用四国内部矛盾的机会,终于争得了参与决策的地位。他一到维也纳,就驳斥了四国关于“盟国”的提法,强调拿破仑下台后同盟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法国已是由正统王朝统治的国家。他要求会下的磋商应由巴黎和约的八个签字国进行,而不应只限于四国,而且必须经由全体大会的认可。
四国不肯召开全体大会,坚持私下会商,决定将大会延期。塔列朗表示同意,但在写给四国代表的信中提出:“我什么也不要求,可是我给你们带来了重要的东西——神圣的正统原则”。
所谓维也纳会议,实际上称不上是一次会议。从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解散为止,从未举行过全体会议,连形式上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也没有。一切都由大国在幕后决定,其他代表则在无休止的社交活动包括宴会、舞会、观剧和私下交谈中度过,心神不安地等待大国安排自己的命运。当大国作出总决议时,也是分别召来各国代表签字,没有全体通过的手续。这次会议充分暴露了霸权主义的蛮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