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1975年12月4日初诊:左肩臂、背部疼痛已4天。12月1日下午左肩臂被铁杆撞伤,当时局部压痛,左手拇、食、中三指发麻,伴有头晕、泛恶,四肢乏力,夜不能寐。2日去伤科诊疗,外用大伤膏,内服化瘀片及中药,到晚上12时左右疼痛加剧,来本院急诊。用罗通定(颅痛定)60毫克肌内注射。3日疼痛剧烈,经伤科复查后转来针灸门诊。当夜疼痛转剧,再来急诊,仍用罗通定,但疼痛未减。询得患者在4个月前就有左肩臂酸痛史,此次因撞伤而转剧。脉浮紧而滑,舌苔白而厚腻。此寒湿外邪,久留经络,脉道受阻,复被外物撞击,瘀血凝阻,不通则痛。治拟疏邪通络,和营定痛,针药兼施。
检查:颈3~胸2左侧有明显压痛,左肩臂沿手太阳、少阳有压痛,左侧足太阳经自昆仑至跗阳有感应性压痛。左肩不能抬举、后伸,头部不能向左旋转。化验:抗“O”1 250U,血沉8mm/1h。摄片:颈椎正、侧、斜位片示颈5~6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突,颈5棘突偏向左侧。诊断:颈椎综合征。
处方:京骨(左),金门(左),昆仑(左),跗阳(左),膝阳关(左)。
手法:自远端向近端循经导刺,提插结合捻转。紧提慢按,留针半小时,隔10分钟运针1次。起针后疼痛较减。
12月5日二诊:针后局部阵发性疼痛较减,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拇、食、中三指麻木,左肩仍不能提举。守上方加减。
处方:京骨(左),金门(左),昆仑(左),跗阳(左),膝阳关(左),后溪(左),合谷(左),二间(左)。
手法:同前。留针半小时,隔10分钟运针1次。
12月8日三诊:针后疼痛未减,痛不可忍。昨天、前天都曾急诊,用哌替啶、耳针疗法处理后,痛势稍减。今晨疼痛又剧。脉弦滑舌苔厚腻,守上方针药兼施。
针灸:京骨(左),金门(左),昆仑(左),跗阳(左),膝阳关(左),后溪(左),二间(左),外关(左)。
手法:同前。留针半小时,10分钟运针1次。
中药:川桂枝9克,炒茅术9克,制半夏9克,炒枳壳6克,红花6克,香附9克,延胡索9克,当归9克,鸡血藤30克,秦艽9克,威灵仙15克。3剂。
12月12日五诊:昨天针、药后,疼痛较减,背部牵掣亦好转,到下午4时许阵痛又作,但疼痛程度较轻。夜9时后入睡至今晨5时,疼痛未作,左手拇、食指仍感发麻,中指已好转,脉滑,苔白腻。守上方。
处方:京骨(左),金门(左),昆仑(左),跗阳(左),足阳关(左)。
手法:同前。
12月13日六诊:昨天针后,疼痛未发,今晨4时臂部又感胀痛,但能忍耐,阵痛已减少。
取穴、手法均同前。
12月14日七诊:症情逐步减轻,痛势已好转,酸胀牵掣仍剧,脉滑,苔薄腻。守上方加减。
针灸:夹脊(左颈4~胸2),后溪(左),手三里(左),二间(左)。
手法:同前。
中药:川桂枝9克, 炒苍术9克,制半夏9克,枳壳6克,延胡索9克,当归9克,虎杖30克,秦艽9克,葛根15克,鸡血藤30克。5剂。
12月22日十一诊:针刺、中药治疗后,左肩臂、背胛各部疼痛逐渐好转,牵掣亦已减轻,胃纳转馨,脉濡细,苔白腻。续守上方出入。
针灸:夹脊(左颈4~胸4),后溪(左),手三里(左),二间(左)。
手法:同前。
中药:原方7剂。
12月29日十四诊:症情稳定,左臂略有酸胀,食指仍感麻木,近见咳嗽,痰黏色白,夜寐久宁,胃纳已增,脉濡细,苔薄白。守上方加宣肺化痰为治。
针灸:上穴加大椎,风门,肺俞(双)。
手法:同前。
中药:制半夏9克,川桂枝9克,陈皮6克,枳壳6克,杏仁9克,当归 9克,红花1.5克,威灵仙l2克,秦艽9克,延胡索2克,鸡血藤30克。7剂。
1976年1月2日十六诊:症情稳定,昨天休息时左手用力动作后又感臂部酸胀,咳嗽已减,黏痰已少。再守上方投治。
1976年1月19日二十三诊:近几次针刺以来,颈部回顾已自如,左肩臂酸胀已基本消失,举动灵活,食指麻木亦减。守原方巩固疗效。
按:本例中医学仍属“痹证”。《素问·痹论》对此病的病因、病理、证候、分型、治法及预后等早已有全面的论述。本患者外伤、外感相并,故症状比一般痹病患者严重。有肩臂痛史,此次痛如刀割,彻夜不寐,且反复发作。朱师治疗亦几费周折,针药兼用,历二十三诊而愈。本例患者,在七诊以前虽也用同名经“上病下取”法,但效果不若前一例显著,后改用远近穴并取,针药兼用,才逐渐转机,足证孙真人针灸、中药并重的告诫,为医者之铭言。习针灸者,岂可不知用药乎?
三十五、带状疱疹(2例)
(病例一) 瞿某,女,80岁。
1980年12月9日初诊:左下肢内侧自膝弯以上至腹股沟下发疱疹已l周。患者1周前自外地返上海,乘船夜间受凉,回家后吃鲜蟹及海鲜等食物,随即发热至38.3℃,左下肢大腿内侧瘙痒刺痛,胸脘痞闷,冷恶呕吐,纳呆便秘。次日左大腿内侧出现成群水疱,如绿豆大小,疱周皮肤红色,搔破后流黄水,疱群成条状上伸,约有一尺许。局部疼痛发热微肿。经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服西药后热退而病势未减,来院针灸治疗。诊得脉象细而弦数,舌苔薄白根腻。此系肝火内郁,寒湿之邪化热,蕴蒸皮肤所致。拟化湿清热、宣络止痛为治。
针灸:①尺泽(左),孔最(左),下廉(左),偏历(左);②手三里(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合谷(双)。
手法: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
中药:竹沥半夏9克,陈皮6克,淡吴茱萸3克,黄芩6克,金银花9克,蒲公英30克,丹参15克,赤茯苓9克,牛膝12克,泽泻9克,生甘草3克。5剂。
12月15日二诊:经针刺服药后,胸闷泛恶、呕吐已止,左下肢疱疹疼痛减轻,疹周红势渐退。再拟上方出入。
针灸:①手三里(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合谷(双);②尺泽(左),孔最(左),下廉(左),偏历(左),曲泉(左)。
手法:同前。
中药:炒苍术9克,焦薏苡仁9克,当归9克,紫丹参15克,怀牛膝12克,杭白芍9克,赤茯苓9克,白茯苓9克,制半夏9克,姜枳壳6克,郁金9克,防己9克,春砂仁2.4克(打后入),丝瓜络4.5克。
12月19日三诊:左腿内侧疱疹已平,肤色正常。症已痊愈,停止治疗。
(病例二) 黄某,女,54岁。
1980年4月8日初诊:右背胸疼痛,已2周余。右背自6~8肋间至右乳发疱疹已2周,黄水流溢,皮肤红肿,疼痛剧烈。曾经外科治疗,外敷雄黄膏及服中药10多剂,疼痛仍剧,转来针灸科治疗。当时患者低热37.60℃,脉细弦带数,舌苔薄腻带黄。此系湿浊内蕴,肝胆火旺,郁蒸肌腠,发为斯疾。治拟调气通络,和营止痛,针刺为主。
处方:①胸夹脊(右7~9),胆俞(双),胃俞(双)。提插泻法,留针15~20分钟。②支沟(双),阳陵泉(双)。提插泻法,不留针。
4月10~17日二至五诊:带状疱疹皮肤疼痛已明显减轻,皮肤红肿亦减退,疱疹处已结痂。
处方:同上方加合谷(双),太冲(双)。
手法:同上。
4月22日七诊:疱疹结痂已脱,痊愈,再调治之。
处方:合谷(双),太冲(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
手法:捻转留针10~15分钟。
按:带状疱疹,中医称“蛇丹”“火丹”,好发于春秋季,现代医学认为是病毒感染性疾病,而中医学认为是肝胆火旺、湿热蕴蒸所致。发作时疼痛剧烈,发病部位多自督脉向左右侧散布至前胸部,但也可见发于四肢者,针刺对本病有良好的疗效,能止痛,并加快自愈。若并发消化道其他症状时,也可辅以中药。
三十六、荨麻疹(3例)
(病例一) 刘某,女,24岁,工人。
1966年3月14日初诊:全身风疹发痒3天。3天前淋雨、吹风受冷,回家后即感全身瘙痒,四肢尤甚。痒处皮肤红点密布,微现肤肿,夜间更剧。此次发作已是第4次,每次均因受凉吹风而起。发作时精神烦躁不宁,有低热,脉浮微数,舌苔薄白,尖红。证系外邪与肌热相搏。治拟凉血祛风,宣络止痒。嘱其每天针治1次。
处方:合谷(双),手三里(双),曲池(双),大杼(双),血海(双),足三里(双),阳陵泉(双),阳交(双)。
手法:提插捻转得气后以重提为主,反复数次,留针30分钟,15分钟提运1次。
3月15日二诊:针治后瘙痒明显减轻,肌热亦退。守上方巩固之。
取穴、手法同前。
共针3次而愈。
(病例二) 郁某,男,46岁,农民。
1968年3月4日初诊:全身瘙痒,散发红块2天。患者经常大便秘结,这次又3天不通。2天前食海鲜鱼虾,稍饮酒类,晚上即全身瘙痒,红块遍布,有豆瓣大者,有碗口大者,有长圆形,扁圆形不等,瘙痒难耐,脘腹闷胀,精神烦躁,口干,小便灼热,脉沉滑,舌苔黄腻尖红。原无发作史。此系胃肠结热,湿热蕴蒸营分。拟通腑化浊,凉血疏风。
处方:合谷(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血海(双),阴陵泉(双),阳陵泉(双),照海(双),支沟(双),大横(双)。
手法:提插捻转得气后以重提为主,反复数次,留针30分钟,15分钟提运1次。
3月5日二诊:昨天针后,全身瘙痒已轻减,晚上大便通畅,疹块隐匿,脘腹闷胀好转。守上方加减,希巩固疗效。
处方:合谷(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血海(双),阴陵泉(双),阳陵泉(双),照海(双),支沟(双)。
手法:提插捻转得气后以重提为主,反复数次,留针30分钟,15分钟提运1次。
凡二诊而愈。
(病例三) 钟某,女,67岁,退休干部。
1962年9月25日初诊:皮肤瘙痒已3年。全身瘙痒,以头面四肢为甚,日发数次,发时瘙痒处现红点成簇,皮肤隐隐出血,结痂。曾服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扑尔敏)等药,服药后好转数天,但过后复发如前,延缠3年。患者有胃脘痛史。平时郁郁寡欢,性情急躁,发疹以来胃脘不舒,纳谷较差,大便秘结,小溲频数灼热,脉细弦,舌苔光质红。病系高年体弱,营阴不足,肝肾俱亏,胃失和畅,血虚生热,热则生风,风行肌腠,则痒症作矣。治拟育阴清热,潜阳疏风。
针灸:血海(双),三阴交(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复溜(双),太冲(双),合谷(双),大陵(双),关元(双),膈俞(双),脾俞(双)。
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运针1次。
中药:当归9克,赤芍9克,生地黄12克,牡丹皮12克,地肤子9克,连翘9克,金银花9克,生何首乌9克,白蒺藜9克,生甘草6克,石决明30克(先入)。5剂。
1962年10月7日五诊:针刺、中药连治4次,皮肤瘙痒已减,胃纳较馨,大便通畅。仍守上方。
针灸:合谷(双),太冲(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血海(双),太溪(双),三阴交(双),内关(双)。
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运针1次。
中药:当归9克,赤芍9克,生地黄12克,丹参12克,墨旱莲12克,地肤子9克,连翘9克,金银花9克,生何首乌9克,白蒺藜9克,生甘草6克,石决明30克(先入)。5剂。
1962年10月19日十诊:连续九诊以来,皮肤红点已退,结痂全脱,瘙痒已平,胃脘部亦较舒服,纳谷转馨,小便灼热感亦除,脉细弦,苔薄。守上方针治之。
处方:合谷(双),太冲(双),手三里(双),足三里(双),血海(双),太溪(双),三阴交(双),内关(双)。
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运针1次。
上症又隔日调治3次,共十诊而痊愈。随访未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