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李时珍 (1)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良药黄芩救时珍
在《本草纲目》里,李时珍记载了他终生难忘的一件事。那是在他20岁左右的时候,由于科举学习,日夜苦读,患了伤风感冒,时或咳嗽,李时珍自恃年轻体壮而未在意。日久皮肤灼热得如同火烧火燎,咳嗽不止,痰涎增多。病情一直拖到夏天,更是烦热口渴,睡不好觉,吃不下饭。他给自己开了不少药方,终是“医不自医”,一连几个月过去了,仍不见一点起色。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也是位名医。他听说儿子患病,久治无效,便赶往李时珍读书的学堂为其诊治。一番望闻问切后,李父笑道:“吾儿可曾记得4年前带你去为柳知府治病?那柳知府患何症?”
“遍身火烧,异常烦躁,口渴的很厉害,白日加剧,此乃肺热之症也。”
“为父给他开了何药?”
“单味黄芩煎汤,以泻肺经气热之邪。”
言至此,李时珍恍然大悟:“啊,儿患的正是肺热之症也。”于是,李时珍的父亲用黄芩1两(30克),加水半升,煎汤,一次服下。很快,全身热度消退,咳止痰尽。幸亏李时珍父亲是位医生,为他精心治疗,调理旬余,身体逐渐健壮起来。
他想:“日后我要是能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好医生,那该多好啊!”抱着这个志向,李时珍后来刻苦钻研医学,读遍历代医书,踏遍高山大川,终于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把这味救了他性命的黄芩称之为:“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现代研究表明,黄芩煎剂体外实验抗菌谱广,对流感病毒、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黄芩苷治疗传染性肝炎有较好疗效,并有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此外,本品还有解热、降血压、镇静、利胆、利尿、抑制肠管蠕动等作用。
黄芩
(释名)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别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空心草、黄金茶。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煎服,3~9克。黄芩用于清热宜生用,用于安胎则最好炒制,清上焦热邪可用酒黄芩,止血以黄芩炭效佳。
(注意事项)黄芩性味苦寒,久服易耗伤津液,损伤脾胃,因此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编者的话
中医认为,黄芩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之功,凡湿热之症皆可用之。黄芩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黄疸、泻痢、热淋、疮痈、湿温、急性热病、肺热咳嗽、血热出血及絷毒疮疡等,且为肺热首选之药。《医学启源》言:“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主治秘诀》言:“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
精方简药
◎泻肺火,降膈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每次服50丸,每日2次。(《丹溪心法》清金丸)
◎治痢疾:黄芩、白芍各9克,甘草4.5克,木香6克,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
◎安胎:白术、黄芩、炒曲等份为未,每次6克,粥汤送服,每日2次。(《丹溪心法》)
李时珍与药物故事——何首乌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何首乌原以藤命名,多称之为夜交藤。因古时的何田儿子孙三代服用此品皆享高寿,其孙子首乌服后,到一百三十岁时头发仍乌黑发亮,所以将此药改名为何首乌。他在书中引用了苏颂《图经本草》的故事:
何首乌的祖父原名叫“田儿”,体弱多病,不能生育,年五十八岁,尚未娶妻成家,常常羡慕仙家道术,随师居于深山老林之中。有一天夜里,他酒醉后睡卧于山野间,朦胧中看见两株藤本植物,相距三尺多,苗蔓忽然相交在一起,久而始解,解后又交。田儿见此情景,甚为惊异,次日晨就连根掘回。遍问众人,无人能识这是什么植物。后来有一山翁路过,田儿出示询问,山翁答曰:“此二藤相距三尺,竟能苗蔓相交,实乃天赐神药,汝可服之,必有应验”。于是田儿便将所挖之根捣为细末,每天早晨空腹时以酒送服一钱(3克)。七天后即思念家室,连服数月后更感强健,因此常服不断,又加至每日二钱。一年后所患诸病痊愈,花甲老人有壮容,青春焕发思人道,遂娶妻成家。十年之内,生了好几个男孩,于是将本名“田儿”改为“能嗣”。
从此以后,他家即将此药当作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能嗣又让儿子延秀依法照服,父子二人都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延秀生儿名“首乌”,首乌依爷爷、父亲之法亦服此药,也生了好几个儿子,活了一百三十多岁,虽为百岁老人,头发却乌黑如漆。
当时有一个叫李安期的人,与何首乌的同乡关系亲密,暗地里探听到这一秘方,他也如法服用,同样成了一个老寿星,于是遂将这事广加传播,一直流传至今。
《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一个用何首乌治愈偏风的故事,宋怀州知州李治,与一武臣同官。这位武官到七十多岁仍如年轻人一样身强体壮,面容如春,而且能吃能喝。李治就问他有何养生之术,这位武官告诉他:“我常服养生方也就是何首乌丸而已。”并将这个方子传给了李治。后来,李治得了一种偏汗症,盛暑中半体无汗,历时二年,甚为忧虑。因此,他试着服用何首丸,服一年多以后,汗遂浃体,身体也康复如初。李时珍因而赞道:何首乌“活血治风之功,大有补益。”
首乌
(释名)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其藤茎称“夜交藤”。 《本草纲目》有交藤、夜合、地精之别称。
(性味)甘、涩,微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主治)制首乌补益精血,适用于血虚萎黄,须发早白,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证,而且还有治疗动脉硬化,降血脂,抗衰老的作用。生首乌润肠通便,可治肠燥便秘何首的藤茎称夜交藤,为安神养心,祛风活络之药。
(用法用量)内服用量为15~30克。
(注意事项)大便溏泄及有湿痰者慎服。忌用铁器煎药。
名家评说
一般人都知道何首乌。何首乌有什么特性?它是怎么来的?就是李时珍通过对古代史籍的考察而搞明白的。
李时珍断定何首乌是滋补良药,是黑发的良药。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好多染发剂都说是从何首乌里提炼出来的。但是说这个话的人,有多少知道这何首乌原来是个人啊?看看《本草纲目》就知道了。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
精方简药
◎治高脂血症:何首乌、生山楂、草决明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乌发养颜:制首乌、熟地黄各30克,当归15克,浸于1500毫升优质白酒中,每日饮15~30毫升。
◎治便秘:生首乌、黑芝麻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功能养血润肠通便,治老年血虚便秘、大便燥结者有良效。
◎治骨软风疾(腰膝疼痛,遍身瘙痒,行步困难):用何首乌(以有花纹者为最好)、牛膝各500克,同在好酒中泡7夜,取出晒干,捣烂,加枣肉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30~50丸。空心服,酒送下。
李时珍与药物故事——蓝靛
染布的蓝靛水可以杀虫,还可以治疗噎膈,这也是李时珍从两则古代故事里领悟出来的。他引用《广五行记》中的一个故事讲:唐代永徽年间,有个僧人,老是噎,吃不下东西,几年吃不下饭,临去世前就对徒弟讲,我死了以后,你们把我的身体解剖一下,把我这胸腔打开看一看,看看里面是个什么东西,搞得我苦不堪言。这个僧人圆寂以后,他的徒弟就按照师傅的遗言,就对遗体进行了解剖,发现里面有条虫,取出来后还活蹦乱跳,神气活现,拿什么药去对付它,它都不死,还像吃了补药一样,精神更好了。拿水去浇它,它也不怕,把水喝干了,还待在那儿。有一个僧人正好在染布,一看拿它没办法,也气坏了,就顺手舀了一勺染布的蓝靛水往那儿一泼,这虫就死了。李时珍就从中悟出,原来染布的蓝靛水可以杀虫。
此外,李时珍还引用了另外一个故事,说明这一点。有一个人极其倒霉,他喝醉了酒,一头扎到稻田里,喝醉了酒的人,一般口都比较渴,他就顺便喝了稻田里的水,这一喝把蚂蟥喝到肚子里了。这下就不得了了,喝下蚂蟥以后就腹胀,胸胀腹痛,面黄肌瘦,怎么也医不好。蚂蟥一直在肚子里,这个人也没辙。有一天,这个倒霉的人又外出,又口渴找不到水,跑到人家看见有一碗脏水,咕咚咕咚喝了,谁知道,这次喝的是染布水,把肚子里的蚂蟥给杀了,从今往后肚子也不疼了。通过以上两则故事,李时珍认定染布的蓝靛水,是有杀虫功效的。
《本草纲目》记载,蓝靛还可治虫兽咬伤。他引用刘禹锡《传信方》中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叫张荐的员外,一日忽被毒蜘蛛咬伤颈项,一夜之间,毒发绕颈、胸前下至心;到第二个晚上,头面皆肿大,痛不可忍,几乎命在旦夕。张员外悬赏银五千两,求能治疗的大夫,无人敢应。正无奈时,忽有一高人来到,说自己能治,并说此方也就是大蓝汁。张员外不信,那人叫家人取大蓝汁一碗,把蜘蛛投到里面,蜘蛛当即死了。此公又取大蓝汁一碗,加麝香、雄黄,再把一只蜘蛛放到药液中,蜘蛛顷刻之间便化成了水。张员外觉得非常奇异,就听高人的话用此药水点咬伤处,哈!真有奇效:他的病竟过了二三天就痊愈了!
板蓝根
(释名)板蓝根,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和根茎。有靛青根、兰靛根、菘兰、大兰等别名。幼枝和叶称大青叶,也可加工成青黛、蓝靛使用。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心、肝、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温毒发斑、高热头痛、大头瘟疫、丹毒、痄腮、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肺炎、疮肿、疱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大剂量可用至60~12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无实火热毒者慎服。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