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伤寒论》概要
一、 《伤寒论》作者的生平和版本
《伤寒论》是东汉张机所著。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期。张机,字仲景。约生于公元2世纪。少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识用精微,超过乃师。人谓:“仲景之术,精于伯祖,工于治疗,尤精经方,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史载:“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考之典籍,过去确有这一段历史文献的记载,以证明张仲景先生临床经验的丰富。但史家单靠描述“色候眉落”之验,而忽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部诊疗过程的叙述,似难令人轻信。
《伤寒论》自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据此,可知后汉末年,封建统治者各踞一方,称王称霸,以致连年混战,天下离乱,大疫流行的情况,也可知仲景先生编著《伤寒论》的动机。古称:“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相传:“仲景垂妙于定方,最为众方之祖,审方物之候,论草石之宜,妙绝众医,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外。”无怪乎传说连华佗见此书也读而喜曰:“此真活人书也。”
《伤寒论》的版本,各家记载不一,梁《七录》:“张仲景辨伤寒十卷”,《隋书经籍志》:“张仲景方十五卷,《伤寒杂病论》十卷”,唐·王焘《外台秘要》引《伤寒论》文字,有出于十七、十八卷的说法。《宋史·艺文志》:“《伤寒论》十卷,《金匮要略方》三卷,《金匮玉函》八卷。”林亿等校正《金匮要略方》沈序:“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八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这些不同的记载,可能系古代印刷术尚未发达,古籍多由抄写而来,在分卷上就各有不同,加之年移代迁,沧桑世变,以致断简残篇,散佚不全所致。
目前《伤寒论》的通行本有两种:一是金·成无己的注本,即《注解伤寒论》;一是明·赵开美的复刻宋本,二书皆厘订为十卷。《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可算是《伤寒论》的别本。
近代另有长沙版古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问世,其第四、五卷辨温、暑、热、湿、燥诸病,及十二卷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证特详,颇多发明之处,于临床实践中随时可以体验出来,学者试深入而征验之可也。此外又有所谓桂林古本,大同小异,互有出入,孰精孰粗,必有能辨之者。
《伤寒论》版本的能够流传,是和王叔和的功绩分不开的。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唐甘伯名医传》:“张仲景作伤寒论错简,迨西晋高平人王叔和撰次成序,得成全书。”《太平御览》引高湛养生论云:“王叔和,性沉静,好著述,考核经文,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高保衡等校定伤寒论序:“自仲景于今八百年,惟王叔和能学之。”成无己说:“仲景之书,逮今千年而显用于世者,王叔和之力也。”徐灵胎说:“不有叔和,焉有此书。”所以,王叔和可算是收集、整理、编次《伤寒论》的第一等大功臣。
二、 《伤寒论》的编次内容
根据成无己、赵开美两种版本的编次内容。
辨脉法、平脉法
论述辨认脉象,结合望诊、闻诊、问诊以推断病情的方法,平脉法里还说明了一些诊脉的操作问题。
伤寒例
提出汉晋时代许多病名的原始意义和气候季节学说的关系,如伤寒、温病、暑温、冬温、时行寒疫、温疫、两感等证候群,并说明若干治疗原则及预后的推断等。
辨痉湿脉证
介绍痉、湿、三种病的证候,这些证候和太阳病在某些地方有似是而非之处,必须加以鉴别诊断,分别治疗。
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并治
六经病篇脉和证(包括舌苔)的交互变化中,以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的辨证法,从而逐条逐节分别出各种大小不同的“证候群”类型,机动而灵活地给予适当治疗。这是整个《伤寒论》的主要内容,辨证论治的重要部分。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说明霍乱的脉证和治疗,但中医学所指的霍乱,是包括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在内的,而不是单纯指现代医学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霍乱。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并治
指出病后摄生,无论在性生活和体力、脑力的消耗,食物营养补充的各方面,都须加以注意,以免正虚邪凑,相互染易,病情反复,功败垂成。
辨可发汗,不可发汗;发汗后,不可吐,可吐;不可下、可下;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重集本论前后各条原文,加以分门别类,反复讨论,以示汗、吐、下之所当审慎及误治救逆诸法和随证治疗。
近世学习《伤寒论》者,多读其通行版节录本,以六经病篇脉证并治为主要内容。后附霍乱、阴阳易、产后劳复,删去辨脉平脉法、伤寒例、可发汗不可发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诸篇。与世传成无己、赵开美伤寒论版本的编次内容不同。
三、 六经病篇脉证并治是学习《伤寒论》的重点
《伤寒论》所讨论的,是广义的伤寒, 《内经》所谓:“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是包括多种热性病及一部分非热性病在内的意思。《难经》所说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温病、有热病。”其中所指伤寒,则属狭义伤寒。《伤寒论》所说的六经,是从《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与《内经》六经的涵义不完全相同。学术在不断更新,《内经》热论的三阳经证候,都是仲景的太阳证,热论的三阴经证候都是仲景的阳明经承气证,而仲景的少阳证和三阴证,热论里没有谈到。本论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脉证并治,是对多种热性病(包括一部分非热性病在内)的一般发展规律及误治情况,进行反复辨别脉象和证候分型,其中既包涵了广义伤寒的内容,又分述了狭义伤寒的证治,提出六经分证,加以归纳分析,从而辨证论治,指导实践。举凡古今中外读仲景书者,无不一致认为是学习《伤寒论》的重点,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这里为了便于学习,先就几个主要问题,加以分别阐明。
1. 《伤寒论》六经病所代表的临床证候
太阳病
一切热性病初期,机体病态反应向外向上,而有前驱症状的阶段。(表证)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身疼,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咳嗽气喘,舌苔薄白,脉浮等。
阳明病
一切热性病,热型持续,已达极期。(里证)
主要症状;发热不恶寒,汗出热不解,舌苔黄厚,脉洪大,大便燥结,烦渴引饮,甚则谵语如狂等。
少阳病
一切热性病,热型持续,呈亚急性状态,机体反应能力由坚持逐渐趋于退却,正处于表里之间,邪正交争,相持不下的局势。(半表半里)
主要症状: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喜呕,脉弦等。
太阴病
热性病或非热性病,而见整个消化系统病理生理调节功能的衰减阶段。(三阴病中之里证)
主要症状:不发热,腹满痛,呕吐自利,手足自温,舌苔淡白,脉迟等。
少阴病
热性病或非热性病,而见循环系统和全身机能衰弱或衰竭状态。(三阴病中之表证)
主要症状:不发热,四肢厥冷,脉微细,但欲寐等。
厥阴病
热性病或非热性病末期,而见病变消长进退的垂危或向愈阶段。(三阴病中之半表半里证)
主要症状:四肢厥冷,或厥热往复,或上热下寒,消渴,吐蚘,下利等。
2. 传经和不传经
传经,就是六经病临床症状的传变,换句话说,六个证候群按次序或不按次序,从这个传到那个叫传经。不传经,就是临床证候类型不传变的意思。《伤寒论》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大抵阳经多自表而里,阴经都由实转虚,或体弱误治,阳证可以转阴,或体强治疗得当,阴证亦可转阳。世或有以六经传变次第,认为三阳病少阳应居阳明之前,而三阴病少阴当在厥阴之后,此种六经病篇先后次第之争,总由未能深入体会正虚邪凑,证随经转,病因体异之理。
传经不传经,以邪正盛衰、病势进退为转移,标志着临床证候的变化和不变化。后有人据《内经·热论》,拘泥为一日传太阳,二日传阳明,三日传少阳,四日传太阴,五日传少阴,六日传厥阴的说法,那就未免太机械了。陶节庵说:“风寒之初中人也无常,或入于阴,或入于阳,非但始太阳,终厥阴也;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始终止在一经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自少阳、阳明而入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所以凡治伤寒,不可拘泥,但见太阳证,便治太阳;但见少阴证,便治少阴;但见少阳、阳明,便治少阳、阳明,此活法也。” 随机成变,因势利导,有斯证而用斯药,此说较精当可从。后人又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误下传、子母传等语,以描写各种不同传经的传法及其途径,藉以说明其传或不传,即临床上证候群类型的变与不变,唯凭脉证的错综变化罢了。
《内经》的六经,大半指人体三阴三阳、十二经络的经络路线,其热论所讨论的六经病状,也大半是人体经脉的病变,且只论述了六经的热证,未论及六经的虚证、寒证;只是作为六经分证的纲领,未具体论述辨证施治的内容。而《伤寒论》却认为六经病变是人体的一般病变,是多种热病侵袭人体后,所发生的各个类型“证候群”的反映,是整体观念下的病理生理机转。程郊倩说:“素问之六经,是一病共见之六经。仲景之六经,是异病分布之六经。素问之六经,是因热病而原及六经。仲景之六经,是设六经以赅尽众病。
”柯韵伯说:“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症立法也……盖伤寒之外皆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故将伤寒杂病而合参之。”从前有人说过:“能治伤寒,便能治杂病。”又有人说:“六经统百病。”因为《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的规律,同样可以运用到杂病领域中来。张仲景先生把三阴三阳六经定义的运用,在发展《内经》六经分证学说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临床,承先启后,更前进了一步。所以,有人把《内经》六经和《伤寒论》六经,完全对立起来看待,那是不对的(如陆渊雷、阎德润等)。以前,也有人把《内经》里的六经,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食古不化,高谈运气经络,去理解《伤寒论》的六经,更是不妥当的(如张隐庵、陈修园等)。
附注:
(1)传经
① 循经传:按六经次序而传,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② 越经传:间一经或间二经而传,如太阳→少阳,或太阳→太阴等,以此类推。
③ 表里传:按六经表里相传,如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
④ 子母传:以六经配五行生克而传,如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心火)→厥阴(风木)→太阳(寒水),此为子传母的次序,反之则为母传子。
⑤ 误下传:因误下而病机转变。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桂枝人参汤证: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四逆汤证: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桂枝加芍药汤证及桂枝加大黄汤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