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种是由于缺乏应试经验造成的。这类学生每次考试都做得特别快,对考题仅匆忙扫视一遍就凭着自己对题意的初步印象开始做题,结果常常疏漏条件和要求,造成不必要的错误。
虽然每次考试他都剩有大量时间用于检查错误,可除了能查出一些极其明显的错误外,在那些易混淆的概念中发生的错误往往查不出来,甚至会把对的答案改成错的。
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养成做试卷前,先大致将试题分成几段,每段规定一个大致时间,以此控制做题速度,便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所谓假粗心,实质不是粗心,而是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当事人不敢或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乐意用“粗心”这个借口搪塞老师、家长、同学、自己。因为自己粗心做错题,比不会做而出错有“面子”。
假粗心危害性极大。因为时间一长,自己的思想也必然受到蒙蔽。习惯于用“粗心”这个理由原谅自己的错误,对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求甚解,把对知识缺乏正确理解而造成的做错题目现象,归因到“粗心”这个似乎无法自控的毛病上,使自己、老师、家长都不知道该如何做才能提高成绩。这种归因方法自欺欺人,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平时做作业时就要养成独立完成的习惯,千万不要边做题边对答案,或一遇到困难马上就问别人。一点就通,恍然大悟,正说明你对知识的掌握仅有70%至80%,甚至更少。千万别被自己的小聪明所害。10%的漏洞可以让你失去100%的分数,警惕假粗心,不要被它害了。
8.因科而异,学会整理知识点
尽管各个学科的学习有相通之处,但各门学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必须加以区别对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科要针对其特点,对知识点进行综合总结,采取不同的整理方法。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整理方法有些同学经常这样说:
“唉,学习时间也花了不少啊,为什么成绩老不见提高呢?”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凡是这样说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任何学科都采用同一种整理方法”。
一成不变,是在所有读书方法中是最忌讳的,也是最拙劣的。如果你有这个习惯,一定要尽力彻底改变。
就数学课而言,它是一门需要动脑筋思考的学科,如果你只知道死记例题的解法和答案,什么东西都想一股脑儿记下来,那就错了。当然,公式肯定要背,但机械性的死记是很不足取的。
像数学这种重在思考的学科,学习的要点应放在“如何应用公式去解答各种问题”上,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物理和化学。可是,同样是自然科学类,生物就大不相同了。
因为,生物这门学科,记忆的分量占得比较大。
物理化学之类的学科,在整理上共同的地方,是它们都要跟实验或观察连在一起,才能将它们的重点整理出来。
在学习数理化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从来没有见过的题目,但如果具有灵活变通的能力,根据以往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演算,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得出答案。可生物不同,没见过就是没见过,头脑里一点印象也没有,就算是你把脑袋想破也无济于事。所以,学科不同,整理方法也各异。这一点要牢记。
社会学科(政治、历史、地理等)的整理方法,要注重“如何整理重点便于记忆”。整理社会学科的时候,必须对所有的要点来个总的归纳和收集,根据“必须要记住的知识”这个大致标准,把那些内容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
语文、英文之类的语言学科,通常也被列入“必须背诵”的那一类,其实并不尽然。
学习语文必须把基本的生字、短语、语法记牢(这方面跟社会学科类似),然后,把这些东西运用到造句、作文等练习中去,或自己把它写出来(这一部分就跟数理类似)。
经过这一分析,大家都了解到语言学科正好位于“记忆为主”的社会学科与“思考为主”的数理学科之间。
总之,你要弄清各门学科之特色,是以记忆为主,还是以思考为主,或是介于二者之间,然后,根据各类特色来整理知识,这样学习效率就可以提高很多了。
先整理不了解的部分先把你不太了解的部分整理出来,并一一解决,其中的诀窍在于“对症下药”。
在整理的时候,如果中途突然冒出你不懂的问题,后面的部分就会秩序大乱,不知所云。
所以,在进行整理之前,就要先把那些不懂的问题都挑出来,以免成为前进的阻碍。
对这些不懂的问题,如果你用心思考一番后还是不能解决,你要考虑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不懂又不愿去问别人,只是把大量时间消耗在毫无意义地和教科书较劲“干瞪眼”上,这不仅对问题的解决毫无帮助,而且浪费许多时间,实在是一种很傻的做法。
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向老师、同学请教之后,一般都会出现些眉目,然后顺此眉目就可以解答出题目,再难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换个角度思考有的人喜欢吸取新的知识,但却不愿意整理旧的知识。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整理的时候,还是采用和接受新知识时一样的方法,因为是一个思路,会的差不多都会,不会的仍是不会。这样的重复枯燥,没有意思,当然会很容易失去兴趣。这时候就可以改变整理方法,从另一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或许就引发了兴趣,而且还能发现新的问题。
比如,在整理各时代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功过时,假定的内容是:
“曾国藩(1811~1872),建湘军,任两江总督,曾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你在整理这些知识时,不妨换个角度这样想:
“建湘军的是谁?他做过什么?有些什么功过?”
思考问题的角度一改变,有关这件事的所有知识都能深刻地印在脑海里;由于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你也会觉得非常新鲜有趣,可谓一举两得。
还有,比如在数学方面,对一道题目若能想出多种解法,也会十分有助于自己应用能力的提高。单一的思考方式容易造成盲点,也会阻碍知识间彼此联系,降低学习效率。应在平时就养成多种思考方式,还能增强考试时的应变能力。
头脑灵活一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许多棘手的问题就会轻松地解决了,而你的收获,不仅仅是牢固地掌握了这些知识,还能够从中获得大量的乐趣,并对自己产生强烈的自信心。
从“大把抓”到“小把抓”
整理书本的某些内容,不要一开始就记住那些细枝末节,应该先把全盘的知识来个有条理的“大把抓”,或把最重要的几个重点、提纲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大把抓”之后,再慢慢地做到“小把抓”。
以钓鱼作例子,钓鱼之前要准备钓钩、钓饵,很是忙乱,最后等一切都准备好了,才安安心心地垂下钓线,静等鱼儿上钩。
可是过了大半天也不见动静。怎么回事?调查之后才发现这个池塘里根本就没有鱼。
类似这种笑话,也常常发生在学习的时候,在忘了“大把抓”只记得“小把抓”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类似情况。
所以,学习的时候,需要讲究提纲挈领,先把握住重点、要点,然后再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一点一点地去领悟那些细微的地方。
把众多同类的事综合为一若想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对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抓住重点、要点,分清主次。
基础知识是重点之中的重点,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基本知识衍生出来的。只要抓住了最基本的主干,再往上添枝加叶就显得容易多了。所以,对于同类的知识,只要抓住其本质,就可以把它们归结综合在一起。这样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而且还大大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数学、物理的公式,语文、英文的语法,与其个别记忆,还不如掌握中心法则,记住它如何变化。
这样,考试的时候即使忘记了细节知识,只要顺着大的框架去想,那些与之相关的许多细节知识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
熟练分析各种事例对于有必要整理出思考或解答模式的学科,必须做到“熟练分析各种事例”。
为了做到对各类问题都能解决,你得首先精选出有关这些问题的各种事例,并将其逐个分析、解决。
根据整理出来的问题集,多多练习自己感到伤脑筋的题目,从熟练中培养出游刃有余、胸有成竹的信心。
当你完成某个事例的练习后就立刻做另一种事例的练习。
对某种事例的解答方法完全熟悉之后,又练习同类型的问题,是浪费时间,完全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