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你的思维定式
教授教学生“别较真儿”一个哲学教授带着两个学生去参加一个盛大的晚会。“嘭!”一声巨响把大家吓了一跳。原来是教授身边的一个暖水瓶爆了。
大家诧异地望向教授,他则一脸歉疚地说:“女士们、先生们,非常抱歉,我一不小心闯了祸,坏了你们的兴致,我表示深深的歉意。”说着他来了一个深鞠躬,众人又恢复了先前的欢乐气氛。
事后他的学生对教授说:“我明明看到水瓶是自己爆的,为什么您要承认是自己弄倒的?”教授回答说:“不承当我将失去声誉。没有一个人会相信这不是我碰的,因为这个水瓶距离我最近。水瓶怎么可能自己爆呢?”
设想另外一个场景:一声巨响,暖水瓶爆炸。众人转头齐齐看向教授。教授更是大惊,全场诧异的眼光让他心乱。教授赶紧说:“怎么回事?吓了我一跳!这与我无关!”大家交头接耳,议论起来:发生了什么事?那个爆炸声到底是什么?怎么还把教授给吓着了?这个地方不安全?教授较真儿,没有人会说教授有错,但教授却把整个聚会给搞拧了。看上去教授是抓住了局部的真实,可是却无意中破坏了整体的和谐。
可是当教授彬彬有礼地道歉说“一不小心闯了大祸”,大家就会轻松释然。没有人在乎是谁把暖水瓶碰翻,大家只在乎晚会的温馨和谐。教授抓住了这个场合的整体意向。即便情绪、心境乐意接受局部真实,但是整体观念还是让教授从局部真实上升到了整体真实。
教授给我们上了一堂哲学课: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当我们执著于局部真实时,没有人会谴责你,但是你却丢失了整体真实。
为什么老板只给他涨工资
有两个名牌大学生毕业分配到一家公司。过了半年,其中一个(甲)每月涨了1000元工资,另外一个人(乙)工资没动。乙觉得很没有面子,于是就去找老板问:您为什么给他一个月加了1000元却没给我加?
老板说:我正要找你谈话呢。既然你问了,我会告诉你的。在告诉你之前,你能不能先去镇上给我打听一下,土豆多少钱一斤?公司食堂准备进一批土豆。
老板能平心静气地给自己一个说法,乙挺高兴。他去了一会儿就回来说:哎呀,那个卖土豆的说价格他暂时定不下来,他是帮别人运土豆的。
老板说:你去把甲找来,我叫他也去了解一下土豆行情。甲应声就去了。过一会儿甲也回来了,当着乙的面,向老板汇报。
甲说:那个人是运土豆的,不知道价格,后来他告诉了我谁是老板。我又给老板打了个电话。老板说家里还有几吨的库存,如果我们一起要的话他能给我们市价八折的优惠,他还说最近西红柿也不错,可以批量给我们供应。如果在明天下午之前和他联系的话,他可以从产地直接给我们运过来,路上也不会破损太多。
老板点点头,转过身对乙说:为什么你不能加工资,他能加工资,你明白了吧?乙已经羞红了脸。
乙行事敷衍,一看没有人知道价格,就不关心下面的事情了。而甲则能变换角度,找到的人是运土豆的,不知道土豆的价格,他会问对方土豆是向谁买的,从而找到土豆的主人去问价格。在问价格的过程中,还能够获得更进一步的信息。如果这个公司真要买什么东西的话,不是很容易就能够买到吗?
两个人去办同一件事,一个人只是抓住了局部的一点皮毛,另外一个人却能抓住一个整体。浅尝辄止的乙,看不到整体,没有获得提升的机会;而能够看到整体的甲,则因为时时处处敏锐的嗅觉和整体意识,而把乙甩到了后面。在职场上有太多敷衍了事的人,他们以为那只是敷衍了工作,实际上他们敷衍了自己的人生。那是一种得过且过的习惯,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思维定式。这些习惯和定式,屏蔽掉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使得他们看不到事物的整体。
任何一个时点都是全息的,只看我们想不想看到。人们常常看不到这个全息的世界。他们都戴着有色眼镜,可以过滤掉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信息,只接受那些符合他们自我判断的信息。
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1]。局部中包含着整体,整体蕴含在每一个局部之中。修炼你的触锐和觉知吧,在局部中看到整体,你会拥有更加精彩的生命。
[1]出自《庄子·应帝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对至人格外关注。第一章《逍遥游》中载:“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古时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超脱世俗,顺应自然而长寿的人。《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老板的判断力怎么那么神?
日前去海尔考察,与主管国内外经营的周云杰和海尔“一支笔”苏方雯一起聊天,恰恰也聊到整体判断力这个主题。
周云杰说,他特别佩服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总是能见微知著、判断准确。我说,能不能说具体点?他说,同样一件事,我们要从几十条渠道收集上信息来,才能形成判断。
而张首席常常是从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就能够形成一个准确的整体判断。我说,比如……他说,比如前段时间张首席去视察北京自主经济体运行。出来后很快就给我打电话问,北京自主经济体有什么问题没有?我回答,没有呀,挺好的。张首席紧接着又问:当真没有问题?张首席这么一问,我就知道肯定他发现了问题,而且该问题还有全局性。于是赶快搜索我脑中收集到的信息补充说,对了,近期几个地方分公司都反映考核上还有些问题。张首席听到这里,就把电话放下了。我知道了问题,解决问题就应该是我的事了。
他说,过了一会儿,我就给北京打电话问,刚才首席视察时出了什么情况?原来,张首席在视察时问一个员工,你上个月卖了多少台?那个员工回答说,卖了,卖了……卖了120台。这个员工本来该脱口而出的数据,回答时就这么一支吾,张首席就判断考核指标还没有落实。而我所以有这个判断,是因为全国20多条渠道给我反馈了一些信息,我正在琢磨呢。我们首席不知道这些信息,依然做出了判断。
我说,我理解。不止这一件事,在许多事情上,张首席都是可以直接跳过许多断点,做出您意想不到的判断。可喜的是,许多企业家也都有这样的品质。通常企业高管和员工都特别佩服老板的判断力。我试着来挖一挖其中的宝贝。他说,好呀,愿闻其详。
我说,两个人对话时,如果我一听您说的特别对我心思,我就急急忙忙打断您,说出我内心对同样事情的看法,我急切地表达着我找到共鸣和共振的喜悦,而忘了您的话还没说完。或者,我自以为知道您要说的事了,心不在焉。这些都影响了我了解事实。您前边说的,只是一个铺垫,真正想说的话其实在后边。当您听我说跑了题的时候,也就无兴致再提旧话。而我因此也就失去了许多真实的信息。倾听是一件很难的事。心理学家发现,人在对话中,只能接受到3%—5%的信息。看上去他坐在那里倾听,实际上早就跟着自己的兴奋点跑了。对方在诉说,他总是拿着自己熟悉的东西去比对,对上号的记住了,对不上号的就放过了。张瑞敏首席我接触过,他会静静地看着你听你说,而不会打断你。事实就在你的原原本本叙述中涌出来。是不是这样?
他们两人一起点头。我说,张首席判断力强的第二点,是注重保持心静,进入对方的内心,能够听出你的情感及其缘由。一般两人对话,嘴上说的不一定就是心里想的。我们一般就凭嘴上说的来判断事情,而张首席则能从你嘴上说的,看到你心里想的,能够恰当地区分开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之不同,把握住对方的真实想法。同时,他还可以洞悉在你叙述的事实中,有多少情感因素插入其中。这是张首席判断力强的第二个绝招。
他们两人又一起点点头。我说,我们想象,能够从对话人嘴上说的推断出他心里想的不一样的东西,已经是很了不起了,我们常常做不到这一点。可是张首席还有很厉害的第三点。说话人,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都是显意识所表达的。而一个人潜意识所要表达的东西,跟显意识所要表达的又不一样,甚至对话者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而张首席这样的人,会很自然地从一个人坐在那里或站在那里所形成的气场中,判断出你的真实意图。有时候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却通过你的眼神、身姿表露了出来。
把这几条概括起来就是:张瑞敏首席一是能静静地听您说,二是能够甄别您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之不同,三是又能抓住那些您自己都还没有想到的意图,所以他能够从很小的细节中,得出整体的判断。
周云杰与苏方雯比较认同我的分析。我们的话题又拓展开来。确实,像他们这样的大公司高管,对人对事的观察和解读都是很深刻的。尤其对他们所敬爱的张瑞敏首席,他们更为熟悉。我们的讨论丰富了我的认知。我们得到的概念是:张瑞敏超强的聆听能力在于,他很擅长在井井有条或杂乱无章的谈话中抓住“事实”,还能用他敏感而又善解人意的心去感知对方的“情感”,还能用同频共振的直觉抓住对方的“直觉”。
我们的话题转向了为什么一线企业家通常要比一般人判断力更强。其实,这就在于他们善于对自己的判断做出调整。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怀疑,走另外一条路会不会更好?有个什么样的人帮我会更好?当初不出手是不是会更好?等等。任何一点不起眼的小事,他们都会与他们的拍板相比对,时刻都在检验着会不会有更好的决策,时刻更改着他们的判断。
他们知道不可能有千真万确的判断。好的判断都是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出来的。每一念头、每一感触、每一感觉、每一欲望、每一喜爱和每一憎恶,都各是一个“我”。无论如何,这些个“我”彼此既不相关联,又不处于同等的地位,其中每一个“我”均随着外界情况和印象的变化而改变。
一天成百上千回的这么对比,使他们砥砺出一种特殊的敏锐,磨炼出一种超乎寻常的觉醒意识。在这种警醒的自我意识中,通过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他们也会形成一个总体判断。他们判断快,判断力强,就是这么一天反复千百回磨炼出来的。这种有意识的训练,是一般人没有经历过的。
企业家看上去很有霸气,实际上他们最知道自己的胆量和饭量。他们知道世界上能人多了,他们只能比别人倾注更多的心力和苦干,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一种根深蒂固的谦卑,使他们不敢轻易变更方向和目标。即便在许多不利情况发生的情况下,他们也不会轻易丢下自己赔钱的买卖,更不会轻易去从事别人挣钱的生意。他们知道,世界大着呢,看别人轻松,你去干不一定轻松。正是这样一种体验,使得他们逃脱了企业经营的一个最大误区:选择了要做什么,而常常以一时没赚到钱就放弃决策。这就是以术干道!其实,决定到底该干什么,该从事什么行业,这是大道,而如何去干、怎么去赢利这是术。这些一流企业家,绝对不会以术干道。
企业家的那个岗位或是现场,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地头。高级职业经理人时常会拍胸脯宣称他们会对事情负责,而企业真正的老板绝对不会放手给你让你去负责。只要他在董事长或CEO这个地头,他就会负全责。他们时刻关心着公司的整体设计,关心着每一个业务现场的整体设计。他们不是职业经理人,只要尊重现行体制干活拿钱就成,他们是老板,是体系的缔造者和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