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的独特性质是它对各种外界因素(如热、电、光、声、磁、应力、辐射等)的微小变化都很敏感。如:一种用胆固醇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胆甾形液晶,随着温度升高,色彩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变化,温度下降时又按相反的顺序变色。利用这种温度效应,可用于诊断疾病。人体中液晶存在还为揭开经络之谜找到了线索。原苏联医学研究人员用白炽光垂直照射人体表面的各个部位,并在光线通过的路径上安放不同的滤光片,居然能记录到离光斑10厘米的皮肤下面传来的信号。研究表明,并非皮肤表面上所有部位都能使透射到皮肤中的光畅通无阻,只有那些与《内经》所记载的针刺穴位相一致的位置才有可能。人体组织为什么能导光呢通过解剖实验,证实了经络穴位上的液晶富集。
3.难以言明的“另类”
人的第二嗅觉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做了一个独特的实验。他们在一家医院门诊部的几张长椅上涂了与男子处于兴奋时发出的气味相仿的化学剂。结果发现,等待看病的女患者情不自禁地都坐到了这几把长椅上。当实验者询问原因时,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这证明人有第二嗅觉。
第二嗅觉是1811年由一位科学家发现的,但是它仍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相当长时间以来都认为,人靠第一嗅觉就足以解决生存问题,第二嗅觉是人体无用的一个残存功能。
其实并非如此。第二嗅觉与大脑直接相连,它对情感十分敏感。当某人高兴、痛苦或发怒时,周围人的第二嗅觉会接受这些信号,并影响本人的情绪。这类现象生活中并不少。假定某人有心事,虽然他与你交谈时强装笑脸,你也会感到紧张不安。
第二嗅觉在性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昆虫正是凭借这样的气味找到数十公里之外的配偶的。
当女性或男性需要吸引异性时,除有意识地引起异性的好感外,体内还会不自觉地发出一种第一嗅觉闻不到的气味吸引对方。
人的第三只眼睛在人脑的下方,有一个形如松子的小腺体,叫做松果体。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它的功能感到迷惑。最近,他们发现松果体竟与人眼的视网膜有很相似的地方。本来认为只有在视网膜中才有的一种蛋白质,在松果体内也发现了,只有在松果体内才有的退黑激素,在视网膜内也存在。所以科学家们称松果体为“神秘的中心。
松果体分泌一种退黑激素,人们最初认识它,仅仅知道人体受强光照射时,它的分泌量减少,时间长久了就会使人的皮肤变黑。反之,当缺少太阳光照射时,它的分泌量增多,会使皮肤由黑变白,所以科学家称它为退黑激素。但人们渐渐发现,退黑激素的功能远非如此,它还能影响24小时内各种激素释放水平的昼夜规律,控制睡眠与觉醒;调节人的生育周期,如排卵期、月经期、妊娠期等;退黑激素对人的情绪有强烈的影响,在冬季,由于光照明显减少,退黑激素的分泌大大增加,此时人们的活动少、睡眠多,而且情绪低沉,甚至少数人莫名其妙地郁郁寡欢,这就成了病态,叫做冬季忧郁症。让这些人多晒些太阳,就会使病情明显好转。这是由于阳光信号通过眼睛传入了大脑,大脑又把信息传给松果体,松果体便减少了退黑激素的分泌。
某些高级动物也有松果体,它也分泌退黑激素,这种激素控制着动物的移栖、生长周期、毛色及毛密度以及行为特征。
人的第二个大脑人们一直纳闷,为什么有的人上台前紧张得神经震颤为什么寻职面谈能引起肠痉挛为什么抗抑郁药物使人恶心、翻肠倒胃一些国家的科学家认为,所有的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人有两个大脑:一个是人们非常熟悉的颅骨中的大脑,另一个在肠里。后者虽然鲜为人知,然而至关重要。这两个大脑相互关联:一个不适,另一个也不舒服。
肠胃中的大脑,即肠神经系统,它存在于食道、胃、小肠和结肠组织里,这一个具有神经元、神经传递素和蛋白质的统一体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支持脑的正常和复杂的循环系统的细胞,使其能够马上做出反应,听到声音、记忆和使肠产生感觉。
美国哥伦比亚一长老教友医疗中心的迈克尔·格尔雄教授说:在人喜、怒、哀、乐中,肠中大脑起着重要作用。遗憾的是,现在几乎无人了解这一点。多年来,患溃疡、咽东西有困难或长期腹部疼痛的人,都被医生诊断为是想象或感情所至。这位解剖和细胞学专家认为:医生判断这些病因在于脑子方面是对的,但是责备错了对象。它不是颅骨中的大脑引起的,而是肠脑的毛病所致。
最近几年,人们在研究肠的神经系统如何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格尔雄教授说:几乎指挥和控制大脑的物质肠里都有,5--羟色胺、多巴胺、谷氨酸盐、降肾上腺素等神经传递素肠中一应俱全。神经肽,即小脑蛋白质,肠中也有,它们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脑腓肽,体内的一种天生的麻醉物质,肠中也有。研究退化的科研人员发现,肠内含有丰富的苯二氮,并有许多类似安定剂这样影响精神的化学物质。
伦敦大学胃肠科教授、皇家伦敦医院顾问戴维·温盖特博士认为:从进化的角度来讲,人有两个大脑也是讲得通的。第一神经系统腔肠动物就有。它们附着在岩石上,伺机捕食从身边经过的猎物。随着生命的进化,动物需要一个更复杂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发展起来。
但是,肠神经系统非常重要,它进入新长的头里,然后传向身体各部位。出生之后,新生儿即需要吃东西和消化。因此,肠神经系统作为高级动物的一个独立系统被保留下来了。这一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保持着松散的联系,几乎完全可以单独起作用。
进化论生物学家都持这种观点,认为被称作神经冠组织形成于胚胎生成的初期,一经联系起来,它们像电一样在两个大脑间流动。这使得研究人员开始理解我们在前面所提的问题了。
格尔雄教授解释说:当中枢大脑遇到有威胁的情况时,它就释放出激素来刺激身体作出反应,是斗争或是退缩。胃有感觉神经,它被刺激后便发生神经震颤。但是,恐惧同时引起迷失神经增强对肠内5-羟色胺系统的刺激。结果过分的刺激,使肠加快运动和引起腹泻。与此相似,有时候,过分激动会有被”噎“的现象。食道神经受到强烈刺激时,人们咽东西会遇到麻烦。中枢神经发出的紧张信号也能改变胃与食道之间的神经功能,导致心口灼热不适,即人们常说的”烧心“.
二、生物钟:人体的生物节律
我们人人都明白,地球有自转,地球自转一圈为24小时,地球还绕着太阳公转,转一圈为一年。月亮也在绕地球转动,转动周期为29天12小时44分。而太阳的九大行星都在围绕着太阳转动,各有自己的转动轨道和转动周期。太阳作为一个恒星也并不是不动的,它在绕着银河系的核心转动;而银河系则绕着更大的体系的核心旋转着。
从微观世界来看,电子在绕着原子核转,一个细胞里有许多个原子及比原子多十倍几十倍的电子,它们全都同宏观世界的星体一样,小核心绕着大核心转动着。由细胞组合成一个脏器,一个人体。就电子与原子数目来看,和宏观世界天体的数目几乎一样地多。
以上两点,是我们今天人类的共识,自哥白尼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并得到人们承认以后就成了人类的共识。
但人们并没有将这两点常识结合起来,统一到人体上来认识,并明确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宏观的多重性多层次的旋绕运动与微观的多重性多层次的旋绕运动统一于人体,因此人体就是一个旋绕体;周而复始的又有变迁的旋绕运动规律始终支配着人体,它在人身上打上了无数的烙印。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体是一个小宇宙的观点是对的,”小宇宙“和大宇宙之间存在着息息相联的沟通也是对的。
从这一点起始我们的理解,我们对人体的生物节律(或称之为生物钟)就不会再感到困惑了:
它就是天体运行周期律在人身上的反映。
1时:一天之计在于晨:人体的日钟
人体的日钟时刻表凌晨1时:大多数人已经睡了数小时,此时进入易醒的浅睡阶段,对疼痛特别敏感。
2时:除肝以外体内大部分器官工作节律极慢。肝在这段时间内加紧产生人体所需的物质,首先是产生”清除人体有毒物质“的物质,这时人体仿佛在进行”大扫除“.
3时:全身休息,肌肉完全放松。此时如有非干不可的工作,要立即全神贯注地把它干完,这时血压较低,脉搏和呼吸次数减少。
4时:血压更低,脑部供血量最少,不少人都是此时死亡。全身器官工作节律慢,但听觉很灵,稍有声响即醒。
5时:肾不分泌。人已经历了浅睡、做梦及不做梦的深睡几个睡眠阶段。此时起身,顿感精神饱满。
6时: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即使想睡,也睡不安稳。
7时:肾上腺激素达到最高潮,心律加快。体温上升,血液加速流动。人体免疫功能特别强,此是若遇病菌或病毒的侵袭,最易抵抗。
8时:肝脏内的毒素排除贻尽。此时绝对不能饮酒,因为它会给肝脏带来很大的负担。
9时:活动性提高,痛感降低,心脏开足马力工作,此时最不需要止痛剂。
10时:精力充沛,注意力和记忆力处于最佳状态,最适宜于工作。如果你是性格内向者,学习新事物此是其时。
11时:心脏依然努力工作。人体不易感到疲劳。
12时:到了全身总动员时刻,此时最好不要立即进餐,可以推迟一会儿。这时,对酒精的效应最易感受。这就是午餐时一场酒席对人下半天的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
13时:肝脏休息,有部分原糖进入血液,上半天最佳工作时间即将过去,感到疲劳,需要休息。
14时:此刻是一天24小时中第二个最低点,反应迟钝,几乎每个人都感到精神困顿。这与所吃午饭关系不大。而与中午正常的激素变化有关。
15时:情况开始好转,人体器官此时最为敏感。特别是嗅觉与味觉。工作能力逐渐恢复。对外向性格者这时是他进行分析和创造最旺盛的时刻,而且能持续几个小时,内向性格者此时则处于退潮的时刻。
16时:脸部潮红、出汗,胸部憋气。这是由于下午工作耗费精力而出现的体内代谢的变化。
血液中糖分增加,但这不会造成疾病,因为血糖含量很快会降下去。
17时:工作效率更高,运动员训练量可以加倍。嗅觉与味觉处于最敏锐的时刻(对控制体重的人要加倍小心)。听觉则处于一天中的第二个高潮期。
18时:痛感重新下降,希望增加活动量。耐人寻味的是,当我们绝大部分人正乘车下班的时候,体力活动的潜力正处于高潮时刻,可是精神的因素能削弱这种精力。
19时:血压升高,情绪最不稳定,由于激素的变化,脾气急躁者容易爆发,极易发生口角。
20时:当天的食物和水分都已储备充足,所以体重最重,反应异常迅速。此时司机较少出车祸。
21时:神经活动正常,此时最宜于学生背书、演员记台词。晚间记忆力增强,可记住白天没有记住的东西。
22时:血液中的血球含量增加,可增至每立方厘米1.2万,激素水平和体温均下降,呼吸减缓,身体的各种功能处于低潮。
23时:人体准备休息,继续做恢复细胞的工作。
24时:一昼夜的最后一点钟。是一昼夜人体生理状况的最低阶段,躺下休息将是你的最好选择。
青少年生理节律新发现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在1995年12月28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早起可能对学习无益,青少年早上的生理节律较慢。
上午8点的上课时间,在纽约曼哈顿博物馆中学的数学课上,吉利安·拉斯特拉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她看来正在学习几何定律,但是她的眼睛几乎一直无法睁开。她没精打采地缩在座位上,当老师不看她时,她就偷偷地打个盹,将头埋在手掌间。
13岁的吉利安正处于睡眠研究人员所说的由于缺觉而造成的那种朦胧状态。正如每个青少年和每个教师都知道的,上课的第一个小时可能是一场痛苦的考验。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很多人都想晚点睡,晚点起,而不是早早起来,精神抖擞地去上学。
很久以来,教师、家长甚至研究睡眠失调问题的专家,都将上午昏昏欲睡归咎于看电视或者打电话、同学间的竞争压力、逆反心理、家庭作业多或懒惰。
但是现在,研究睡眠失调的著名研究人员同意,生理和社会的压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们在睡眠实验室观察了一些十几岁的孩子,测量了他们的褪黑激素水平(一种帮助调节身体睡眠和清醒周期的激素)。他们似乎同意这种观点:期望青少年早早起床去上课同时还能保持最佳状态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研究人员说,像吉利安这样的学生不想在晚1点到7点之间睡觉,从生理规律上讲,他们更喜欢夜里2点开始睡觉,一直到中午再起床。当然,研究人员告诫说,也有一些青少年像成年人一样习惯于早起,他们在上课时的效率也较高。
研究人员仍在研究生理节律对青少年睡眠类型的影响,但是布朗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及人类行为学教授卡斯卡登说,在青年期,孩子们对作息时间变化,比如说,周末时晚睡觉的适应性比成年人差。
卡斯卡登说,青少年看来也比较容易受”喜欢晚起晚睡倾向“的影响,即在”白天晚些时候及夜里感觉较好,喜欢在这段时间从事活动,而在清晨时感觉差一些,做事的效率比较低。
“
布朗大学睡眠失调中心的创立者理查德·艾伦博士对起床时间分别在7点半和9点半的两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他发现,起床晚的那一组孩子学习成绩较好。
睡觉研究中心人员梦想能有这样一种情况:中学从上午9点半或10点开始上课,而不是像现在这样7点半或8点开始上课。
盲人眼睛能调节体内生物钟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即使一点也看不见东西的眼睛也能够帮助调节睡眠。许多盲人都患有失眠症,他们白天昏昏欲睡,到了晚上却辗转难眠。这是因为盲人的大脑也和视力正常人的大脑一样,需要阳光的照射,使体内生物钟保持24小时的正常运转。研究人员怀疑人的大脑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接受光线:一种是大脑可以通过眼睛直接看到光线,另一种是可以感受到光线。试验结果证明,人的大脑的确通过这种途径接受光线。这项试验还建议,盲人不要为了美容的缘故而动手术摘除一向被认为无用的眼球,因为它能够使他们体内的生物钟保持正常的运转。
2.危险的星期一:周钟的影响
”星期一早上的感觉“有可能是胸中的一阵剧痛,让你大汗淋漓、透不过气来。根据最近德国和意大利的研究表明,心脏病突发更多见于星期一早晨,因此医生把这一点归罪于周末休息之后重返工作时受到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