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杨、慕两人由于准备出国退出视美乐,同时该校96级MBA学生徐中和另一位非清华学籍的在读生李益斌加入视美乐组成新的创业团队。7月29日,视美乐爆出新闻:四学子以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这一高科技产品,引来了上海第一百货股份有限公司高达5250万元的风险投资。目前该公司已搬到清华科技园,正式投入中试运营阶段。
视美乐是我国第一家由在校大学生创立的高科技公司,首开大学生在校创业的先河。视美乐与上海一百的融资模式被有关人士称为我国首例完全按照硅谷风险投资方式运作的项目。王科等人也由此成为中国第一批成功注册公司的校园创业者。
上海一百成了视美乐的风险投资商,一期投资250万,只占项目收益股份的20%,待产品完成中视后,二期投入5000万元,所占股份上升至60%.
现在只要一提到中国最早由在校学生创办的公司,就不得不提到这四个人的名字。创业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97年,在当年的挑战杯发明大赛中,清华大学材料系三年级学生邱虹云发明的一种集光学、电子、机械等技术为一体的新产品,引起了自动化系四年级学生王科的注意。王当即说服并鼓动邱虹云组成创业团队参加学校的创业大赛,并一举夺冠。他们决定将这项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向市场。之后便与几位学生共同组建了视美乐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全是靠大家课余打工挣来的。随后更大的一个动作便是在清华兴业投资公司的撮合下,成功融入了上海一百5250万元的巨额风险金。
创业而不是就业,早在创业之初,他们就摈弃了传统的就业观,现在不是毕业了找不到工作,也不是缺钱找不到饭碗。正是缘于创业这个共同的意愿大家才走到一起的。
视美乐公司的老板、也是总设计师王科,浙江宁波人,正逢清华五年制本科的他刚刚毕业,学的是自动化专业,英语成绩非常好,早在大一、大二时,他就将托福、GRE全部考过了。由此他被聘为在外语培训方面最具规模和权威性的新东方学校的兼职老师,专门负责教GRE课程。王科承认他的专业学习并不是很突出,但他的创新意识和拼搏劲头很强。从大三起他先后在麦肯锡管理公司、法国巴黎国民银行等20多家公司实习或工作过,大量的实践机会造就了他不凡的商业意识和开拓精神。他喜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是那种敢想敢做、敢拼敢闯的男孩子。
22岁的邱虹云则担纲公司总工程师的角色。他说他只负责产品开发,其他的策划、公关等都是王科他们的事。当记者说要采访他本人时,他说这事你也得先通过他们。关于邱虹云,徐中说用敏而好学四个字形容他再好不过了。他从小就是个科技发烧友,在父亲的指导帮助下,早在小学就做完了中学全部的化学实验。邱虹云在清华三年参加几次挑战杯比赛,获得两个一等奖和一个特等奖。他爱好做实验搞发明,但也不是那种木讷的理科生,在湖南卫视做的一个采访中,他就一连准确回答了观众提出的四个问题。现在在视美乐工作的同时,他还要上课,他说他是边读书边创业。
视美乐的另外一位设计师就是徐中,这位看起来最成熟的小伙子是邱虹云的老乡,是清华MBA工商管理硕士,曾在四川某大型国企干过6年,有相当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他解释说视美乐取英文SYNTECH义,就是博采众长、开拓创新、技术立业、产业报国。我之所以看好视美乐,就是因为认准了这个产品,它有很大的竞争市场。
徐中是那种乐观派,他爱好足球、上网、读书。他期待再过20年,视美乐能成长为像惠普一样出名的公司。
负责公司财务和行政主管的李益斌是个做事踏实,非常吃苦的人。他在新东方学校上课时结识他的老师也就是王科,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信息技术,是创业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李益斌是北京人,今年24岁,财会专业毕业,在很多公司干过,并曾在加拿大一家公司从普通职员升到办公室主任。王科很欣赏他在投资理财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能力。在视美乐,他觉得每天都在变,一天一个样,他可以从其他队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谦虚的李益斌说他誓与视美乐共成长,他打算工作两年以后再考清华MBA(在职),但同时不会放弃视美乐的事业。
他的座右铭是行慎于言。
现在,视美乐已从初期的50万元变成了300万元,几位学生股东的投入现在已变成了300万的80%,即240万了。如果第二期的5000万再投进来,学生们就成了5000万中40%的拥有者即2000万的拥有者了。也许那时人们就会更深地体会新经济是如何令知识英雄创造神奇的了。
(2)林炜:一项专利卖出700万专业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你做得怎么样。一个25岁的女研究生竟在又脏又臭的皮革中闯出一个新天地,她的一项专利卖出700万。
1997年11月,四川联合大学皮革工程系95级硕士研究生林炜,在南京理工大学举行的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其参赛作品利用红矾母液和铬酐下脚料生产蒙囿高吸收铬鞣粉剂KMRC获一等奖,并被重庆农药化工集团公司以700万元人民币,独家买断了这项制革技术的使用权。林炜从而成为令媒体哗然,国人瞩目的新闻人物。
林炜于1972年出生在河南省潢川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供销社工作,母亲是小学教师。
1991年,林炜考入成都科技大学(现在的四川联合大学)皮革工程系。命运之手悄悄拨转了她的航向,林炜考大学的时候填报的志愿是电信专业,不知怎么阴差阳错,却被录取进了皮革系。这个专业学出来不就是做皮鞋的吗?我不干。林炜心里嘀咕着,非常懊恼地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了妈妈。妈妈开导她说,专业并不重要,一个人只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后来林炜了解到,科大在这个专业设有轻工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其学术地位在全国首屈一指,便很快安下心来投入了学习。特别是大三时开始接触皮革专业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能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她越发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起来。大学本科4年,她不仅成绩优良,而且还先后担任了班级团支部书记、系组织部部长、校学生会副主席兼女生部部长,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并于1992年12月就入了党,成为当时该校轻工学院发展的年级最低的一名学生党员。
一次,在她后来的导师张铭让教授的交谈中,林炜得知当时炬星皮革厂用的最多的皮化材料KMC蒙囿铬鞣剂和KRC高吸收铬鞣剂都是张老师带领的课题组研制成功的,但这两种鞣剂都各有特点和缺陷,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跳了出来,能否将两种性能结合起来,研制出一种两全其美的换代产品呢?她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张老师的赞同,并在研究方法上得到了张老师很多指导。这年4月,林炜以专业统考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这使她有机会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此后,她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边查阅资料边做实验,寻求最佳的添加剂,以及研究铬与添加剂的络合及最佳络合比问题。
要研究新型鞣剂,绝大部分工作要在试验基地和工厂车间完成。为了不影响学业,这几年,林炜利用寒暑假时间,参观考察或实习了二十多个制革厂和化工厂,连续几个假期都泡在工厂和工人吃住在一起。皮革厂一般都建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相当差。
特别是制革车间,湿度大,地上到处是污水。一到夏天,又潮又闷又熏人,那种滋味,简直难受死人。可林炜不在乎,抓起那些血乎乎的生皮,心里虽直翻腾,实验却依然进行。泡过的猪皮、牛皮都很重,实验时要消耗较大的体力,男人都喊吃不消、不愿干,林炜一个弱女子,还照样干下去。不认识她的工人还以为她是厂里新来的学工。林炜的吃苦实干精神感动了许多人,他们啧啧称赞:这个小女孩真能吃苦,不简单。
1996年春节,爸爸妈妈想女儿,非常希望林炜回家过节,一家人能团聚,而课题正进入最后阶段。她说服了父母,便一头扎进浙江湖州市的一家皮革厂。让林炜感到委屈的是,有时试验准备就绪,那些工人却撂挑子,林炜不得不求他们帮忙。好几次,林炜偷偷抹眼泪,伤心至极,却不能一走了之。有时,实在憋得慌,便抓起电话,向导师告苦。
历经上千次艰苦的实验,1996年3月,林炜的新型铬鞣剂KMRC终于问世了。这项科研成果解决了困扰皮革业多年的治污问题,而且较国内同类名牌产品,性能优越,甚至与德国拜耳公司的高吸收性铬鞣剂相比也高出一筹。所以就在同年6月,被红矾母液和铬酐下脚料污染物困惑多年的重庆农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听说了林炜的成果,找到林炜马上将其成果运用到生产之中,至1997年6月,该厂试销了800吨,新增效益240万元,降耗治污增效,一举多得。难怪在本次挑战杯赛成果转让会上,当南京和济南的两家化工厂也相中林炜的成果,意欲高价洽购时,原本只想出400万元买断此项成果的重庆农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一举用700万元的高价独家买断,可谓志在必得。需要说明的是,700万元并不是凭空想的,它是以厂方年产1万吨,该产品新增效益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提取的。而据重庆农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杨世伦介绍:全国每年KMRC铬粉剂的市场需求量至少4万吨,每卖一吨起码有2000元利润,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KMRC铬鞣粉剂市场需求量会更大。
林炜不承认有什么灵感。她觉得,自己的成果完全是水到渠成。实习中发现了皮革生产中的问题,就想解决,最后终归有了结果,很顺理成章的事。
对于成果的高价转让,林炜显得平静。她觉得成果能运用于生产,是对她多年研究的一种肯定。至于700万元如何处理,她还来不及细想。签约后的当天晚上,她与老师商量,如果拿到这笔转让费,她想首先用作课题经费。1996年,林炜的成果在重庆化工厂试产后,工厂践约付给林炜10万元酬金,林炜全部作了课题经费。林炜说:我并不是为了钱才搞科研的。
她很不习惯人们称她为大学生首富。在学校里,她生活十分俭朴。20多岁的姑娘,从来没买过化妆品,也没穿过一套高档服装。她自我解嘲地说:我一直是素面朝天。
(3)李永新:北大校园里的创业者1999年6月28日,由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应届毕业生李永新等人一起创办的北京新兴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这是一家专门从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服务公司。李永新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提出办素质公司的校园创业者。
李永新做老板的时间不长,他那个专为学生服务的素质公司是6月28日在北大勺园举行新闻发布会时挂牌的。从学生到老板,李永新有很多话要说。
李永新在北大就读的是行政管理专业。他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十大青年志愿者标兵、北大优秀学生干部等诸多荣誉。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该学的他都学到了,该得到的他都得到了。1999年刚刚毕业,联想、科利华、北京海关等多家单位都想和他签合同,有的甚至把年薪开到6~8万。然而,李永新说:就业不如创业,我要做自己的老板!
念大二的时候,李永新凭着他的敏锐观察力,发现学生从入学到就业,中间存在着许多目前学校教育不能解决的问题。毕业找工作时所遇到的一些曲折经历也让他感到社会的需求与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素质还有一段距离。如果办一个专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素质训练的信息服务公司该有多好?
一个新鲜的灵感在李永新的头脑中诞生了。
1998年4月,李永新念大三。他来到国内IT行业最大的市场顾问公司蓝色光标做兼职。他从AE代表做到业务处处长。专门从事策划、公关、培训的实践,这段经历使他把灵感一步步完善成一个初具规模的设想。
事业的转机,在于高中校友邹纪纲的出现。邹纪刚提供了筹办公司的大部分资金。长期困扰李永新的资金问题解决了。在梦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的时候,李永新的压力也越来越重了。
注册、选址、先期策划;新成立的公司,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李永新去跑。他没有歇着的时候。
和李永新一起创办素质公司的还有邓湘树、宋震、何帝。他们都是北大应届毕业生,他们倡导一种三D即直接(Direct)、全面(Detail)、深入(Deep)的服务理念,新兴伟业提供的服务都是跟高校紧密相关的各种信息。靠信息服务赚钱,把素质教育当产业来抓,这是李永新他们走的创业路子。
现在李永新的公司有12名职员,两个分公司。他们一起住地下室,吃自己做的饭菜。条件虽苦,但是大家的精神状态都很好。李永新的目标是要把公司做成全国最大的服务教育、服务社会的公司,成为全国高校中的信息领导企业。所以,吃苦我们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