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智业提供的服务是无形资产。传统服务业所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但大多限于即时消费。如果提供某种服务,接受者满足了当时的某种需要,往往是一次性享用。而智业所提供的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无形资产。如企业策划,虽然提供给企业的也是一种服务,但企业把策划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就能够带来收益。因此,智业所提供给企业的实质上是无形资产,而不是无形服务。
第三,各种知识在智业中高度融合,智业所提供的智力成果是各种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共同结晶。这在客观上要求智业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在知识结构上是完善的、互补的。比如:有人在社会科学,包括法律拥有高新技术的知识分子往往是抱着金碗要饭吃,如果发挥出其科技优势,将其产业化,必将财源广进。
有人在经济、社会学、文化艺术等方面有专长;有人在自然科学,包括数学、建筑、新材料开发等方面有专长。总之,具有各种专业知识的人相互协作补充。
第四,创新在智业中表现得更为充分。智业是为国家、社会组织和企业提供不同智力服务的产业。而不同的企业、组织机构有各自不同的环境条件,要求智力的服务具有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要求智业的劳动者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否则难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智业创业领域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1)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产业部门。从理论上说,凡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加工、存储、检索、显示和利用的人类活动,都是信息服务活动。这类信息服务活动一旦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而独立成为新行业,信息服务业就出现了。传统信息服务业,如图书馆业、档案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广告业、电信业、科技情报和社科情报业等等,近年来的发展是空前的。人们的知识正以指数形式增长。现代信息服务业,如数据库业、软件业、预测业、系统集成(信息系统建设)业、网络服务业,以及新型咨询业(以电脑应用为基础的咨询业)等等,更是从无到有,平地起高楼,成就显赫。
(2)咨询服务业一是技术咨询。技术咨询业是指接受客户委托,向客户提供有关经营与技术指导、产品与技术服务等技术信息服务的行业。技术咨询活动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有了小规模的开展,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它在我国的信息咨询业中属于起步早、机构多、分布广和发展快的类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中,技术咨询企业或机构均占全部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的60%左右。
二是工程咨询。
工程咨询业主要从事国家基建项目、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对有关制定交通运输、能源开发方面的长远规划、区域规划等进行专题咨询。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工程咨询业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包括工程设计、工程招标、项目管理、施工监督、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咨询服务及常年工程咨询代理业务。工程咨询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三是企业管理咨询。企业管理咨询是一项高智能的新兴行业,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就是由一些熟悉企业管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对企业存在的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或改革方案,从而使企业提高竞争能力。
(3)企业策划业企业策划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已客观存在,如企业的广告策划、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企业的商务策划、企业形象设计、企业文化策划等。这些策划业的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职能细化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数量在增加,信息量在急剧膨胀,每个企业为谋求自身的发展,需要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识别、分检、存储和提供等活动,并且通过各种策划努力,使本企业所发出的信息与其他企业的信息存在明显差异,便于消费者识别,从而推销自身、出售产品、赢得市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企业才进行广告策划、形象设计、企业文化策划,等等。同时,由于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规模在降低交易成本费用的利益驱动下不断扩张,形成集中单一型的大规模经营或多角化规模经营。一方面,大规模的经营,尤其是多角化的大规模经营,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客观需要既能把握市场变动态势,又了解企业发展经营状况的专业部门,为企业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确定其经营战略。如果没有符合市场动态发展的战略规划,企业就难以立足商海而不倒,难以乘风破浪。海尔集团、春兰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的发展与其正确的战略规划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企业策划业的产生与发展,使得社会分工细化,产业效率提高。由于企业战略规划的复杂性、信息量的庞大性,企业自身很难单独完成,即使勉强为之,也难以保证战略规划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因此对于企业来讲,最好的选择是与这些策划组织紧密联系,委托这些拥有专门人才的组织为企业进行战略规划。上述两个方面在客观上也将促进企业策划业的发展。
(4)人力资源培训业现在,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素质的竞争。有高素质的、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的人力资源,就能够降低获得财富的成本费用、增加国民收入、企业利润和个人所得,提高竞争能力。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衰退速度加快,人力资源素质的无形磨损速度加快,不进行人力资源的再教育、再培训,就可能使人力资源素质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动需求间的差距扩大。现存的结构性失业正是人力资源素质落后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更需要的集中表现。这在客观上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再教育,进行职业培训。而教育培训本身也需要相应的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同样,鉴于产业组织的效率、交易成本费用和社会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培训的组织(除国家投资兴办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之外)。
除上述主要产业、行业外,智业还包括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资产评估、软科学研究、法律和会计服务、各种专门设计等提供智力产品的行业。
(5)市场调研业现在调查研究工作大多还由企业完成,是企业内部的职能工作之一。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讲,本身并不完全具备调研能力,这就使调研业的产生有了客观环境。调研的过程是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分检出有用信息的过程,需要有相应的设备和人力资源,即需要企业进行一定的投资。作为具有理性的经济活动主体--企业,必须在投资的机会成本上作出选择。是组建本企业调研组织,还是委托专门的调研组织进行调研,从交易成本费用、社会分工和产业组织效率来看,一般情况下选择委托专门调研组织进行调研更经济、更有效。
当代中国知本创业成功的知识富豪
1.发射复星,向高科技求财的郭广昌郭广昌,1968年出生于浙江东阳。
父母都是农民。初中毕业时,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希望他早日跳出农门,让他报考了师范。拿到了中师录取通知书,他考虑了很久。最终他决定放弃中师,攻读高中。高中三年,他靠着每星期回家背几斤米和一缸霉干菜熬了过来,最终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
大学期间,他做了两件令他的同伴们津津乐道的事:第一件是在1987年暑期,他一个人不声不响地骑自行车沿大运河考察到了北京;第二件是1988年暑期,他组织了十几个同学搞了个黄金海岸3000里活动,骑车沿海考察,到了刚刚建省的海南。
大学毕业后,郭广昌留在复旦大学校团委工作,先当干事,后当调研部长。正是在此时,他开始了对市场的调研活动。却被校团委视为不务正业,郭广昌感到很压抑。1992年11月,郭广昌与同在校团委工作的梁信军辞职下海,创办了广信科技咨询公司。1993年底,广信更名为复星高科技公司,涉足于生物医药行业。主要开发和生产生物技术产品和中药制剂。经过数年奋斗和发展,至1999年,复星在上海的公司净值已达到4.65亿美元,郭广昌的个人财富也达到1.16亿美元。复星已象一颗闪耀的星星,发出了令人眩目的光辉。
复星的成功,在于选择了一个好的主导产业!
作为上海高科技企业的一颗明星,人们现在都已知道,复星的主导产业是生物医药。但是,复星人自己心里有数,他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作出这一选择,而是经过了一次次失败之后,不断摸索,不断调整,才确定了这一产业方向。
在最初创业的半年,广信一边以市场调查求生存,一边相继出过彩色火焰蜡烛、塑料钉、婴儿尿湿报警器、自动电子门铃、跟屁虫(一种当钱包离身就发出响声的电子装置)等小科技产品,但都不成功。
这些小打小闹在今天回过头去看固然显得有些可笑,但正是这些经历培养了郭广昌的市场感觉,积累了作为企业家所需的经验和智慧。
复星一旦将生物医药确定为自己的主导产业,眼光便瞄准了一种基因诊断产品--PCR诊断试剂。PCR技术发明于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国际上开始用于临床。该技术利用体外特定环境将特异基因片断在短时间内复制百万倍以上,能够极大缩短医学上对疾病的诊断时间,且大大降低误诊率。在当时,国内尚无大型企业涉足。
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复星开始独立开发PCR诊断产品不过4年,就开发出了肝炎、性病、肿瘤、遗传病、呼吸道肠道传播疾病、优生优育病原体等6大诊断系列共40多个品种,平均几乎一个月开发一个新品种。而国内几家大学开发同样的产品,一般要二三年才能开发出一个。造成这巨大悬殊的原因就在于,现在30岁以上懂得生物工程的人很少能够娴熟地运用计算机,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又大都不懂生物工程,这些大学因此大多用手工方法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种病毒基因组合的异同点。复星的年轻人却集这两方面的优势于一身,借助计算机熟练地处理生物工程辅助软件,其效率自然别同霄壤。
优势也不仅止于产品的开发,复星视网络为资源的营销观念和模式同样具有年轻人特有的创意。
当PCR试剂面世时,人们闻所未闻,更不用说使用,医院也不愿接受。复星人并不像时下一些制药企业靠高额回扣搞推销,而是先把产品送给医院,慢慢说服医院同意试用,并留下专业人员予以技术指导,待医院从中确实尝到技术水平提升和经济效益提高的甜头后,再签订合同。这样,复星就把他们科技兴医的理想与医院科技兴院的发展要求联系了起来。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复星与医院的关系,不再只是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而是一个紧密的技术合作体。复星将这种营销模式称为医院工程。
数年时间,他们已和全国270多家医院合作建立了PCR诊断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而严密的营销网络。这个营销网络有效地保证了他们的高科技现代生物药品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全国医药市场。
由于在开发和营销等环节都使用了这些35岁以下的人才会的方法,复星现在推出一个新产品,从开发、投产到进入市场,在两个月时间内就能完成。
如此高效、快速,还有什么样的奇迹会令人不可思议?
复星的企业理念来自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高科技的现代企业,何以要提出这样一个听上去传统味十足的企业理念?
郭广昌这样解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追求和途径,对今天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仍有很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是根。但时代变了,今天社会的经济细胞不再是家,而是企业,天下既平且盛,治国、平天下便不可能再是知识分子实现价值的选择。倒是立业、助天下,即产业报国,是一条走得通的人生正道。
复星是一个知识分子密集的企业,除了我们5人,员工中85%都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以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作为企业理念,不仅表达我们的抱负,同时也是全体员工的精神需求。
复星人声称自己是复星学派,这个词汇是他们的一个梦。他们的心里有这样一个愿望,那就是通过自己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模式,培养出一批国家院士,并形成一个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生命科学学派。
2.融资本与知识为一体的陈荣陈荣生于农家,又做了五年机修工,会干各种农活。现在,陈荣是中国最大的保龄设备生产企业中路集团的唯一所有者。1984年,陈荣用自己历时10年积蓄下来的250美元,在家乡小镇开办了一间制衣车间。1990年中国内地刚刚创办股票市场,陈荣禁不住诱惑投身其间,当1992年股市暴跌时,陈荣的投资在一周之内损失一半,随后又弥补了回来。吃一堑长一智,在1994年股票暴跌时,已是识途老马的陈荣操作得当,他在股市底部入市,38天内120万美元的投资变成了1200万美元。陈荣说:此刻我决定寻找一种低风险赚钱方式并希望创办实业。
陈荣1995年又回到故乡南汇创建中路,在日见升温的中国保龄热中如鱼得水。1999年,投资1亿元,进入生物工程领域,抢占高科技制高点。
按集团2002年净资产计,其财产为9000万美元。
(1)博得原始资本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这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极不平常的一天,也是陈荣企盼已久的日子。
当陈荣得知关于证券、股市允许看,要坚决地试的消息的时候立即意识到,股票,这个曾在上海消失了四十余年的东西,将会让中国人着迷,它将为当代中国出现一批李嘉诚式的巨富提供历史性的机遇。
陈荣自认为是一个善于把握机遇的人。机遇在哪里?重要的一点就是来自于国家的政策,每当一个新的经济政策、重大举措的出台,都意味着新的机遇,如果你能在别人徘徊、犹豫时,抢先出手,你就是赢家。
当别人还在惊奇、观望、议论之时,陈荣义无反顾地冲进了股市,投入了5000元人民币作股本,结果幸运地成交了2700元。这2700元在后来一年时间里,翻了11倍。陈荣怀着必胜的信心,共筹集资金10余万元,决心全力进军股市。
陈荣在股市的甘苦外人是无法体验的。股市的动荡与大起大落,决不亚于人生境遇的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