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欧盟与美国在经济上和贸易上存在着巨大的竞争关系和经济与贸易磨擦,如美国与欧盟在开放农产品市场问题上、政府采购与补贴问题上、以及美国单方面的制裁与治外法权问题等等,都曾发生过激烈的争执,特别是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这种竞争关系与摩擦可能还会不时地表现出来,甚至是相当程度的冲突。但战后以来,双方之间在经济上已经建立一种共存共荣的依存关系。这里有一些经济数据可以说明欧盟与美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上个世纪90年代初,美国在欧洲投资占其海外的总投资的49%,以美国公司拥有50%的股权计算,美国在海外资产总值达到13,845亿美元,其中欧洲占58%,美国在欧洲的子公司在销售额突破25,000亿美元,远远超过美国本土企业对欧洲的出口额,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美国公司利用当地人力、物力生产的(IBM在欧洲的销售额的90%是当地制造的)。目前欧洲仍然是美国对外投资最集中的地区。
也是最大的出口商品市场。而美国也是欧洲最主要的投资场所。1993年欧洲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就达到了220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吸收外资的59%,美国制造业中有将近71%的外国资本来自欧洲,欧洲公司在美国雇佣了300多万工人,占全部外国企业的雇员的62%0双方还有大量在科技方面的相互投资,1991年欧共体在美国的研究开发费用就已达到77亿美元,同时欧盟也是美国技术的最大引进国和美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研发基地最多的地区。目前欧盟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贸易总额达2万亿美元。双方还进行大量的企业兼并,如德国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合并。美国近年的股市上的大量资金相当部分来自欧洲。这种依存关系在它们之间出现巨大的经济矛盾时,决定了它们最后总能并且必须以妥协与协调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战后的国际经济体制以及西方国家间的政治与经济协调机制也为解决这种矛盾提供了渠道。
所以说,欧共体/欧盟在战后的国际政治中,是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中一个最重要的伙伴与盟友。它们共同对付了苏联一东欧集团,共同在第三世界阻止所谓苏联势力的渗透,共同保护了它们认为具有重要利益的地区如中东地区,共同向世界其他地区推广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总之是共同维护了世界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秩序。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上,欧共体是美国世界霸权的最重要的支持者与战略伙伴。欧洲的经济复兴与发展为美国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与人员支持。同时,在欧盟国家与其他地区国家发生冲突或欧洲内部发生动荡的情况下,美国也是欧共体/欧盟的最大支持者与盟友,不论是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马尔维纳斯战争,还是在前南斯拉夫的一些共和国独立问题上,美国都站在西欧国家的一方。
(二)欧盟在推动国际社会性交往与联系中的作用
欧盟在推动国际社会性交往与联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欧盟自身的建立与发展就是一个国际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最成功典型。这种典型已经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一个合作与协调的范例,为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所效法。其次,欧盟在发展自己与外部的经济与社会联系与交往上也是卓有成效的,在世界跨国的经济与社会联系与交往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欧盟从最初的煤钢共同体发展到今天,成为具有大约37045万人口,面积达323.5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万亿美元的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区域之一。在欧盟发展的过程中,从最初的6个成员国发展到今天具有15个成员国。在欧盟各成员国的贸易和投资中,欧盟内部的相互贸易与投资已经占到欧盟总贸易额与总投资额的近600%1999年阿姆斯特丹条约生效后,欧盟内部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资本、商品、劳务和人员的自由流动。同时,在大部分国家内也基本消除了影响相互经济联系的司法、关税、劳动保障等各方面的限制,建立了相对统一的司法、环境保障、社会保障、财政和货币政策,而且正在向着取消国家货币,使用统一的货币方向发展。可以说,欧盟的建立与发展已经基本消除了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进行经济与社会交往的主要障碍。这是在世界任何其他地区所没有的。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这种广泛而深入的经济与社会交往与联系,对各成员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目前欧盟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小于世界其他最主要的经济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差距,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美国与墨西哥之间、加拿大与墨西哥之间的经济发展距离,甚至小于美国各州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这种广泛而深入的社会性联系与交往在政治上为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近代以来,欧洲一直是一个纷争不断的大陆。从最早的威斯特伐利亚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欧洲的和平时间没有超过50年。尽管,近代以来欧洲的政治家想出各种方案和机制来维持和平,然而,成效都不大,战争依然定期地在欧洲大陆频繁发生,而且残酷性与破坏程度逐步上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达到了顶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之后,欧共体/欧盟国家之间从没有发生过任何战争,尽管有时某些成员国之间为一些经济利益甚至是领土问题发生争执,各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政治上的猜疑与防范,但都没有出现过兵戎相见的局面。
甚至像法国与德国这样的多年的宿敌最后也能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共处,共存共荣。虽然这其中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但欧洲一体化进程带来的利益的融合机制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欧洲之所以能首先创制和发展出如此的一体化计划,一个最重要的社会性动力是欧洲大陆是世界最早全面实现工业化的地区。现代大工业生产是一种跨国界的社会性的生产,它需要国家间的相互分工与交换。任何对这种社会经济交往的障碍都可能导致有关国家为争夺财富而产生的冲突。让·莫内在设计煤钢共同体时曾说,在历史上两国的国界是人为划定的,这些始非所料的国境线在产业革命时代就已形成,随之而来的是民族主义理论的诞生。这条人为划定的国境线阻碍了双方的贸易往来,造成了双方的激烈冲突……如果能够超越国界的局限,把两国的煤钢结合在一起,既可剥夺一方的特权地位,又可以为另一方消除战争的瘟疫,使两国进入和平的时代。尽管这是针对法德两国而言的,它其中蕴含的精神适用于任何国家。在这种社会性的要求下,欧洲国家首先从最急迫的问题着手,建立一个功能性组织来满足有关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上的要求,然后,通过“溢出效应”或“滚雪球效应”进一步推动其他的社会功能性要求,最终“创造了复杂的、相互交织的行使所有传统的民族国家福利功能的跨国组织网络,同时使战争变得不可能”。这种功能性理论所设想的途径在欧盟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同时,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新功能主义的原则也得到了体现。即人类的需要不是自动满足的,功能区域也非都是非政治化的,合作的进程不是一个想当然的过程,而是一个政府在预见到在合作中存在自己利益的利益集团和游说分子压力下进行合作的产物。欧盟内部那些更具有跨国性经济联系的部门正是推动欧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欧盟在推动内部的社会性联系的同时,也大力促进与欧盟之外的国家与地区的社会性联系与交往。目前这种联系与交往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是欧盟与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联系与交往。1973年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是1960年1月由英国与瑞典、挪威、丹麦、瑞士、奥地利和葡萄牙七国组成。后来冰岛、芬兰、列支敦士登加入了这一组织。这一组织主要是在内部实现工业品的无关税。但以后这个组织的大部分国家已经加入了欧盟。)建立了工业品自由贸易区。1994年1月1日欧盟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5国(奥地利、芬兰、瑞典和冰岛)建立欧洲经济区。在这个区域内,自由流通的领域从过去的工业品发展到生产要素,欧洲经济区纳入了80%的欧盟的统一市场法规,这样,基本上也实现了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的自由流动;另外,这一经济区是一种动态的联合,也建立了若干超国家的机构。
第二是欧盟与东欧国家的联系与交往。在上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欧共体与东欧国家曾一度加强了经济与社会的联系与交往,但由于后来的政治形势的发展,这一关系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苏联一东欧巨变后,1991年12月欧共体与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了所谓的“欧洲协议”。以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也与欧盟签署了“欧洲协议”。这个协议的内容主要是引入自由贸易、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欧盟对东欧国家的财政帮助和彼此间进行政治合作。
根据这些协议,这些东欧国家都成为了欧盟的联系国。另外,欧盟还与其他一些东欧国家如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签署了贸易合作协议。欧盟与其他发达国家通过“法尔项目”对上述国家进行经济援助,推动了上述国家的市场化改革。
由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东欧的大部分国家正在等待加入欧盟,预计欧洲各国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和政治上的联合是大势所趋。
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从苏联解体之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欧共体与前苏联也曾进行了一定的经济往来,但规模一般不大,一些经济项目的合作遭到了美国的阻挠,如上世纪80年代欧共体与苏联的天然气交易。苏联解体后双方的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1994年6月欧盟与俄罗斯签署了“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
双方决定在贸易、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决定开展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这为俄罗斯融人欧洲大家庭,巩固欧洲的和平、稳定与安全具有促进意义。
欧共体/欧盟与美国的关系已在前面叙述过,这里不再重复。
欧共体/欧盟与日本的交往关系从上世纪90年代起得到进一步加强。过去西欧与日本的联系主要侧重在贸易方面的往来。1991年欧共体与日本签署了政治与经济合作协议。双方决定进一步扩大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加强政治合作。日本为了应付欧盟的市场限制,加大了对欧盟甚至是一些可能在近期内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的投资。
欧共体/欧盟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与社会交往关系中,以欧洲国家的前殖民地最为密切。从1975年欧共体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前殖民地国家与地区签订了洛美协定以来,欧共体/欧盟与这些国家经济与社会往来有了显著的提高。欧共体自实施统一大市场计划后,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往来也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从下表中可以显示出欧盟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的增长要超过欧盟内部以及欧盟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增长。
欧共体/欧盟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的经济与社会交往逐步发展。尽管目前这种交往排在日本和美国之后,但在1995年之后欧盟推出对华新战略,强调全面加强与华关系,与中国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欧盟与中国在经济与社会上的交往有了明显的提升。这种趋势预计将会进一步发展下去。
(三)欧盟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力量斗争中的作用
欧盟在这一方面,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西方阵营中的重要一员,并且对西方内部的团结与协调都是积极支持,大力倡导与参与的。从最初的北约到以后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以及各种西方国家的协调机制,欧盟国家都是积极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甚至是倡导者。
相反,它对任何破坏世界资本主义现存结构的力量或者是不符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力量都是采取反对的立场。欧共体在过去对苏联一东欧集团的态度上,现在对发展中国家中的民主与市场化改革的定位上都与美国一致,都是力图实现世界的资本主义化。尽管欧盟在某些做法上,与美国相比,比较温和,比较注意采用对话或渐进的方式,但基本的立场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