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经营是一种经济活动。因此,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经营的诸多因素群中,最关键、最基本的因素。影响企业经营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变化情况、国家经济政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通货膨胀走势、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等因素。具体地讲,包括:
1.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是指国际收支、商品结构、区域性贸易联盟、贸易方向、贸易政策等;国际金融体系是指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支付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国际储备体系、外汇与汇率等。企业要跨国经营,随着商品和货币在国际间的转移,必然受到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与制约,公司高层管理者必须尽快熟悉这些环境因素。
2.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变化情况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阶段。经过十几年卓有成效的改革,在市场体系、所有制结构、企业机制、分配关系、宏观调控和对外开放等构成整个经济体制的主要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使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加快,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改革前26年年均只有6%左右,改革后上升到近9%,在92年、93年连续两年增长13%的基础上,94年增长11.8%;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均每年提高的速度,从改革前的2.2%提升到6.5%;经济结构有了可喜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从改革前不到20%上升到27%以上;技术进步也明显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强,这为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据国家体改委政策法规司介绍,目前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呈现三个层次:一是,经济特区中的国有企业,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与外资企业享受同等的税收政策,按照国际惯例经营管理,基本做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多数国有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三资企业;二是,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和部分大中城市中改革搞得比较好的国有企业,开始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例如,首钢是实行承包制较早的企业,他们实行“四自”持续保持国有资产的增值能力。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是试行股份制较早、效果显著的企业,他们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把高速度与高效益结合起来,使我国纺织机械制造水平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三是,其他国有企业虽已有了一定活力,但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等多方面原因,经营机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困境,有的微利或潜亏,有的已濒临破产。
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阶段。在这个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两种体制的矛盾和摩擦是经常发生的,这就需要企业经理看准方向,把握时机,锐意创新,从而减少不利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3.经济政策
自92年以来,我国正在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主要进行财政政策,银行体制和国营企业三个方面的改革:财政改革的目的是要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税制;银行改革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独立的金融体系;还要改变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摘选自:“通往市场之路--和朱基的一次谈话”《商业周刊》1993年3期。为此,全面铺开了财政、税制、金融、外汇、外贸、投资、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保障、环保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国家通过新经济政策,引导企业走向市场,总的指导思想是保持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止企业非法谋取暴利,保持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防止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这样会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带来某些限制或前所未有的转机。
1998年夏季,长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全流域性的特大水灾,东北也发生了大水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洪水是长江、松花江上游地区长期砍伐森林、生态遭到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的结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严酷的现实把“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毫不客气地摆到了人们面前。朱基总理指示“天然林一棵也不能再砍了”.中央政府发出紧急通知,冻结各项建设工程征、占用林地一年,停止部分林区的砍伐,并要求大力植树造林。根据通知精神,四川省、云南省、黑龙江省、重庆市等省市下发了关于停止部分天然林采伐的命令。从9月1日起,我国三大林区之一的川西林区被全部关闭。全国大约有十几万林业工人放下斧锯不再砍树,拿起锄头植树造林。两江上游林区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一次产业调整在几周内实施,国家为此拨出专款近百亿。
在我国,由于体制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双重任务并存,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变动性会更大。企业应密切注视国家的经济形势,根据具体经济环境,认真预测政府可能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并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以抓住机会,避免威胁。
4.产业结构调整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它的结构规模顺序,一般先从“一、二、三”,过渡到“二、一、三”或“二、三、一”,最后发展到“三、二、一”的形态。
如,在90年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上海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三、二、一”方针,上海第三产业发展的具体设想:一是,大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本世纪末,上海第三产业应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00亿元以上,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二是,建立和完善一批全国市场,90年代,上海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证券市场、资金拆借市场、外汇调剂市场、金属交易市场和煤炭交易市场,与中央各部门和各省通力合作,建立石油市场、技术市场和离岸国际金融市场。三是,建立中央商务区、商业贸易区、高科技园区、涉外功能区、旅游渡假区等五大功能区。四是,建立一系列高新技术应用的现代化通信系统;建立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建立一系列符合国际规范的中介服务系统;建立公用事业服务系统;建立文化传播系统;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系统等六大配套系统。冯大愚等:《中国腾飞在东方--中国沿海城市生产力发展的比较分析和战略思考》P119-123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值得注意的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开始热衷于亲自参加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的研讨会,广泛听取理论界、实业界、社会团体、各民主党派对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看法和建议,在振兴国家、区域经济的同时,预测自身产品、市场发展态势,研制更加灵活、实际的企业经营战略。
5.通货膨胀走势
通货膨胀会使消费者实际收入减少,对老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一系列不易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必须经常观察与分析顾客对通货膨胀的反应,预测通货膨胀率和持续期,政府可能出台的方案与措施,采取相应对策以保持企业的利润。
6.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
消费水平的变化必然带来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恩格尔定律”认为: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下降;用于交通、教育、衣着、娱乐、保健的支出和储备占家庭收入比重上升;用于住宅和家庭经常性支出(如煤气、水电费、冷藏、空调设备费等)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大体不变。企业高层管理应根据消费水平而带来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性搞好经营决策。
此外,地区市场规模的变化、市场行情变化、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水平、原材料与能源供应、产品生命周期变化、新产品的开发、竞争对手的出现、消费者权益等因素也是经济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高层管理者需确认制约企业经营的关键经济因素,及时准确地预测经济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力。
(四)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是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政策活动及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法令、法规、政策的变化
国家法令、法律、政策的变化,为一些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市场机会。
如80年代初期,国家制定了给予企业外经外贸自主权的政策措施,使一大批国有企业走出国门,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而为企业开拓新市场,扩大出口、增加销售、提高国际知名度创造了有利时机。再如90年代初期,我国全面铺开的财政、税制、金融、外汇、外贸、投资、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保障、环境等项制度的配套改革,并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为企业整体性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并为一些企业的成长发展构成了威胁。我国计划在八届全国人大期间制定54项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这些法律将涉及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发展基础产业等五个方面。其中,税法影响面最大。自199年1月起,一系列的新税法开始实行。税法的改变对一些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会产生很大影响。这里仅概略分析增值税、土地增值税两个税种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增值税是原有的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的统一,适用于所有工商业企业的产品销售。增值税对批发企业而言,原有的营业税为进销差价的10%,而现在统一到17%,税金增加了70%,对利润自然会产生显著影响。对带有综合股色彩,批发与零售并重的商业企业来说,零售的得利很可能只够填补批发的损失。而批发税率的提高,对一些以国内批发贸易为主的综合股来说,损失则更为明显。土地增值税为新增税种,用以抑制房地产的炒作。税率相当高,依税率乘以增值额进行计算,当增值额低于成本的50%时,税率为30%,增值额在成本的50%到100%间时,税率为40%,以下依次提高;最高税率为60%.可免税的情形是转让普通住宅,增值额小于成本的20%.此税种将严重打击目前股市最得宠的房地产股和以房地产收益为主的综合股。以黄房为例,92年度报告中其增值额占成本的37%,课以30%的土地增值税,其主营利润将下降41%,税后利润只有原来的67%,每股税后利从0.54元下降到0.36元。其实黄房的销售利润率在房产股中还是低的,影响已如此明显,对那些销售利润高达50%以上的房产公司,新税法会使其利润减少一半多。
法律、法令、法规本应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因素,但在我国这个转型时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条例正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之中,因而也是一个变动的因素。企业要不断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际惯例,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要求,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经营和竞争行为,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同时,也利用相关法律,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政治稳定性
企业在进入某一地区市场之前不仅要考虑该地区目前的政治气氛,而且要考虑未来的稳定程度。企业通常要注意观察与分析国际新同盟关系的形成、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混乱与动荡、武装冲突与战争、政治上的独立、政策法规的连续性等诸方面。各地区政治环境都在不断地变化,平缓的变化使企业有调整战略的余地,急剧的变化会使企业措手不及,易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3.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是指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对外商经营活动的干预,以保护国内企业免受外商“不公平”的竞争。常采用的具体形式有:外汇管制、贸易壁垒、质量壁垒、广告许可、价格控制、进口限制、雇工限制、反倾销、空气污染方面的法规和措施。
我国,为了保护国内汽车工业、家用电器工业,国家对进口小轿车、高档商用电器征收高额关税,限制了外国汽车、家用电器生产厂家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为国内汽车、家用电器制造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再如,欧共体规定,从1993年开始,凡属强制认证(安全、卫生)的产品,没有ISO9000认证,不准进入其市场。ISO9000认证是欧洲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建构的一种质量壁垒,这对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否则,你的产品就没有“护照”,就进不了别人的市场。
4.政策倾斜
政策倾斜是指国家为行业或企业提供特殊政策,以帮助其生存和发展。
如,美国政府通过支付部分员工培训费、减少财产税等方面向制鞋等行业与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支持其与外来竞争对手抗衡;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通过增加新产品开发基金,补充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提高折旧率,降低贷款利率等措施,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重振雄威,再创辉煌。
此外,国家为企业争取外国政府有关经济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国家给与企业研究开发基金,提供财务融资,购买企业产品,制定政策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扩大员工就业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社会团体、企业联手共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政治法律手段创造促使经济增长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氛围,促进其成长发展。企业需注意观察政治法律环境及其变动的趋势,正确把握政府政策、法规提供的有利时机,准确判断政治法律环境对企业战略的制约条件,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五)科学技术环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后工业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这些观点表明,技术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在增长经济学中,对技术进步贡献的测算表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世纪初为5~10%,50~70年代平均达50%以上,超过了劳动和资本等单要素贡献之和。这就是说,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内涵扩大再生产,而不是以要素投入增加为特征的外延扩大再生产了。要获得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