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是个好东西,学了权谋、明了形势、晓了博弈、懂了组织,可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用?
要看具体情况。兵法是大智慧,是从根本上去解决战略战术问题,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理清思路、纵观天下,因而从定国安邦、治国理民的角度来看,懂得其中的思维逻辑、理论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去观察世界、地区和国家,乃至一事、一地、一时的局势,有助于我们做出合理的判断,去预知诸多事情的结局,因而大有裨益。
兵法是博弈论,是按照“终结者”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是竞争环境下的韬略,是对“敌”的策略。因而在和平环境下,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这些手段的使用,是要慎之又慎的。比如在友情、亲情、感情的处理上,兵法用得多,恐怕是很悲哀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兵法不是教人狡诈、阴险、冷酷,而是充满温情,讲究修养,注重德行,没有这些优秀的品质作为基点,兵法中的策略和手段,便失去了旨归,变成不择手段的巧取豪夺,没有礼义廉耻的残杀,用到最后,只能白白伤了自己,赔上了身家性命。
中国文化有很多学说,儒家的、道家的、法家的、阴阳家的、兵家的等等,都是从不同侧面阐释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的活法,既能够仁厚诚实,不离不弃去坚持;又要能适时清静无为,逍遥自在去生活;也能够运用法度,循名责实去管理;还能体察天地变化之道,适时保养身体;更能懂点权谋韬略,不至于关键时期迷失自我。
这些学说是知识,需要我们由表及里去体悟,通过深层阅读,逐渐洞悉其根本,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各自的优长,知道其学说的疆界如何。
这些学说是能力,读书有三乐:知之,用之,化之。学会了知识不能用,那是书呆子;将知识融会贯通,变成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视角和策略,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到身心合一,性命双修,慎思、明辨、笃行三者汇通,那书便不是白读,历代积累的经验才会化成切身的修养和睿智。
所以说,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不要把自己变成知识的一部分。兵书的权谋韬略只是外王之道,而儒家、道家、佛家的修身、养性、炼心之学,则是内圣之道。没有内圣,外王偶然可成,然不能恒久,必然毁于一旦。
陆贾曾告诫刘邦:马上得天下,岂能马上治天下?即便是商汤、周武,也是逆取而顺守。刘邦便让陆贾论秦之得失,开启了汉朝先行黄老、又崇儒术的治国策略,也总结出中国武攻文守、攻守异术的历史经验。
兵法,是逆取,是武攻。对国家而言,单靠权谋、博弈是不能收拾人心的,军事的组织机制可以应急,却不能长期保持安定。治国之道,文武两途,定天下以武,守江山以文,千古兴衰,此为枢机。
对个人而言,学点兵法,不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耍些小聪明,而是要拓展视野、开阔思路,能够洞察时势,明晰世道,知道进退,分清优劣,预知成败,少一些无望的奢望,多一些高明的判断,辅之以良好的品行、修养,成就一些于己于人于民皆有利的事。
兵法的内容很多,除了权谋、形势、博弈、用间、组织、管理之外,还有国防、律令、训练、营寨、阵法、技巧、勤务等值得总结,很有意思,也很有教益,限于时间和篇幅,不能一一写出。假我数年,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