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想象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引发孩子无穷的遐想:蓝天中朵朵白云,像成群的牛羊;绿茵茵的草地好似墨绿色的地毯……在孩子观察大自然的同时,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想象、比拟,这些事物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变成无数美好而奇异的童话。在孩子想象的同时,家长可进一步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想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或用图画表达出来。
在讲故事的活动里激发孩子想象讲故事、猜谜语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孩子酷爱听故事,尤其是童话和神话故事,最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想象力得不到发展,那么他非但不能成为诗人、小说家、雕刻家、画家,而且也成不了建筑家、科学家、数学家、法学家。尽管有人认为当数学家和科学家用不着想象,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想象对于任何人都是必要的。
杰克·本森总结说:“凡是年幼时充分发展了想象力的人,当他遭到不幸时也会感到幸福;当他陷于贫困时也会感到快活。所以说,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就是不善于想象的人。”
7.锻炼孩子周密的思维能力
不论是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还是培养他的想象力,在这些过程中,都无法忽略思维在其中的存在和作用。
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它参与其他的智力因素之中,使其他智力因素更加具有理解性、概括性和深刻性。例如,孩子的观察活动,对年龄小的幼儿,由于没有思维参与,观察得很肤浅,只能把看到的表面特征堆积起来,缺乏理解和概括。年龄大的孩子的观察,有思维参与,就能将观察到的表面特征概括起来,进行理解,找出内部联系,使观察深刻化。
其实,心理学家早就认为人的智能结构一般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表达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构成,而其中思维能力则是智能活动的核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可多次看到:在太阳照射的地面上洒水,水一会儿就干;洗好的衣服经太阳一晒,也会变干,火炉上烧水,不仅水开冒气,时间长了还会烧干;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就能够概括地认识到水经加热之后的变化,即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蒸发。所谓间接的反映,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媒介,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比如,虽然未看见雨滴,未听到雨声,但早晨起来见房顶、地面潮湿,就能推知昨晚下过雨。
思维是人的高级认识活动。通过思维,人们可以认识感知所不能直接反映的事物,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可借助于一事物了解其他事物,间接地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
有个3岁的小孩,有一次拿起笔在一个新本子上横七竖八地画起来:2-2=0,4-4=0,13-13=0,16-16=0。在好端端的本子上乱画一通,最后孩子兴冲冲地说:“妈,同数相减等于零。”使他妈妈大为震惊和高兴。
思维超常的孩子还常常表现出良好的思维品质。比如孩子在玩积木时,每次均是花样翻新;造句从不抄袭老师示范的句式;在听过老师的解题方法之后,常常会试着用另一种方法去解题,而且思维的逻辑性十分出色。
可见,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美国教育家爱德华教授总结出几条十分有效的方法。
培养观察兴趣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是一个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力就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在观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人将观察称为“思维着的知觉”。
观察兴趣必须在观察的实践中培养。父母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引导孩子去观察他所熟悉、所喜爱的事物,如经常带领孩子观察大自然,参加旅行、参观等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孩子的观察内容。在孩子进行观察时,要围绕所观察的事物或现象,讲一些有关方面的科学道理或传说故事,以激发他的兴趣。例如,孩子发现树叶有稠密的一面,也有稀疏的一面,原因在哪儿呢?可引导他进行有关的思维活动。原来是朝南的一面得到阳光较多,所以枝叶稠密。
在引导孩子观察时,还要注意启发孩子对观察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就使孩子养成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观察习惯。观察的效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观察的目的、任务是否明确。目的不明确,往往对事物的感知容易片面和模糊化,甚至熟视无睹。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有观察的中心和范围才是保证观察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次,为了确保由观察搜集到的材料的可靠性,还应养成重复观察的习惯。尤其是观察短暂的现象,更要注意重复观察,精密周到,否则可能造成观察的错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其特点就在于,能够感知到别人所忽视的微小而却有重要价值的东西。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爱好和浓厚兴趣,也是引发创造性思维并与感情和意志结合起来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少年儿童时期在某种现象偶然触发之下不自觉地开始形成的,也可以在确定的目标的推动之下,自觉地逐步培养起来。“兴趣是创造的先导。”
培养好奇心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和不满足的求知欲望,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可贵品质。
平时就应引导孩子,凡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一些能解决的问题要尽快找出突破口。科学劳动的重要特点,在于探索性和创造性,单纯接受现成的结论和别人的观点,是不能有所创新的。经常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永不满足的欲望,能使孩子不断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善于变通对已经熟悉的事物变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可以引起新的思考;将已有的知识结构加以调整,重新排列组合,也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某知识链中抽取一环镶嵌到另一组知识链中,可以寻找出新的联系,并起到了非凡的作用,经常使用,可有效开发孩子的“脑力资源”。
丰富的想象有丰富想象、奇特想象力的人,对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提出超越现成知识的解释、新的假设、新的模型和公式,有时会被看做“奇谈怪论”或“异想天开”,甚至是“离经叛道”,但实际上这些却是非凡创造力的闪现,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的突破口。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平时应引导孩子扩大视野,扩大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不是整天关在书斋里就能得到的。
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培养“创造个性”
孩子在创造性活动中常出现的思维障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
思维定式,指的是由于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使人的思维方式固定化、刻板化,从而影响了对问题的解决;思路狭窄;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感知不敏锐;不善于运用多种感官;功能固着,只倾向于对某一物体的功能(如性能、用途)产生固定的观念,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影响到灵活地运用该物体;害怕失败,不敢冒险;循规蹈矩,自我限制;过分寻求与别人一致;寻找唯一正确答案;动机过强或过弱。中等动机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喜欢精确、逻辑,避免模糊非逻辑;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应该是十全十美的;不会幽默,把学习和游戏截然分开。
此外,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与人的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因素的个性特征也是相关的。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积极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品格,有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8.开启孩子超常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多种能力和品质的总和,它包括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发达的创造性思维、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因素等。
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人类心理的一种能力。它是指能够提供独特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产物的能力。人人都能创造,只是独创性和社会价值有所不同,父母为了造就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而孜孜不倦地努力,含辛茹苦地对孩子进行培育,从听觉到视觉,从语言到记忆,从阅读到写作,从思维力到想象力,到底为什么呢?为的就是激活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国内外学者对创造力强的人进行了大量研究,指出了一些他们所具有的明显特征。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将其总结为以下10个特征:
作文想象力丰富,能独立选材,题材新颖、风趣。
对环境的感受力强,能觉察别人忽略的事实。
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能提出卓越的见解,以新奇的方式处理事情。
心智活跃,思路畅通,解答问题敏捷。
办事热心,坚持不懈,不怕挫折。
独立性强,有主见,不轻信别人意见。
有自信心,有理想。
兴趣既广泛又专一。
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国外学者的总结,可概括为以下20条:
专心致志地听讲、观察和行动。
说话、写作时能运用类推法。
能使手、眼、脑并用于阅读、书写或绘画。
完成作业认真努力。
敢于向权威挑战。
有追根究源的习惯。
能精细地观察物体。
愿意把发现的东西告诉别人。
不留意时间。
能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日常生活。
好奇心强烈。
自发地运用实验法和发现法。
有了发现兴奋得发狂。
能设想结果,并证明它的正确。
很少心不在焉地做事。
能重新组合物体和思想。
敏锐地观察和提问。
探索问题的一切可能性。
能从初看无关联系的地方看出联系来。
能进一步想出新想法,并使之丰富。
对家长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培养独立性和主动性大凡有创造力的人都是有主见和自信心极强的人,不轻信别人的意见,不盲目崇拜权威,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和规律研究问题,不随波逐流。
有的家长认为听话、顺从的孩子是好孩子,不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经不起一点儿挫折和失败,结果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被无情地扼杀了。
启发创造意识家教箴言家长应该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做一些事情;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鼓励和启发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切忌越俎代庖,定框子,下调子。
孩子有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理应大胆地去想、去做,进行创造性尝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作为家长和教师,应激发和鼓励青少年、儿童进行各种创造性尝试。当创造活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要鼓励他们想办法;要使他们经常体会到成功的欢乐,以激发他们更强的创造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大胆思索不少青少年、儿童由于缺乏知识经验,加上自信心不足,不能发现问题,更不善于提出问题;有的虽会提出一些想法和问题,却又不肯动脑子、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作为家长和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提出一些有建设性意义的问题启发他们去思考,引导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并且答案越多越奇越好。等他们带有臆想的大胆念头出现时,及时肯定并继续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国外研究指出,决定一个人创造成就的大小不全在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当然其智商应在正常或正常水平以上),而与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个性品质密切相关。国内外作出巨大贡献的富有创造的人都具有热爱事业、兴趣广泛、自尊自信、情绪乐观、持之以恒、不畏风险、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特点。其中坚强的性格、坚定的意志品质,是成功的根本保证和首要前提。
家长应因势利导地锻炼孩子,逐渐使他们经得住磕磕碰碰,培养他们敢想敢为、勇于进取、坚持不懈以及克制自己的品质。
9.让孩子多听、多看、多动手、多思考
多听、多看、多动手、多思考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良好手段和方式,孩子容易接受,所以父母应重视这几方面的教育,以便为孩子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多听从孩子出生前就要进行胎教,母亲要多听音乐和文学作品朗诵等,出生后父母要有意识地和婴儿说话交流感情,让孩子经常听音乐,给孩子讲小故事,介绍玩具,介绍声音,孩子不懂的事反复介绍给孩子听,讲多了、听多了孩子自然会理解,这样对孩子的智力、想象力的发展有很大益处,对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及以后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好处。做父母的不要怕麻烦,要耐心地为孩子创造条件,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进行听力的练习。
多看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观察日常生活用品、自然现象(天上的云,地上的花、树)、动物、矿物、人物及人的内心活动的变化。通过看,孩子会说:“这是什么呀?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反复让孩子观察和想象,引起孩子对客观事物的兴趣。只要引导孩子多观察、会观察,培养他们主动积极的精神,这样他们不用大人提示就会主动去观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养成爱观察、爱探索的习惯。
多动手凡是孩子能动手做的事,父母都要鼓励支持孩子自己动手做,千万不能养成事事包办代替的习惯。要为孩子创造条件,不会做的教孩子做,鼓励他们反复练习,如穿、脱衣服,两岁左右就要练习,洗手、洗脸也在两岁左右开始练习,画画、收拾玩具、扫地、自制玩具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多引导孩子自己动手活动,不要怕乱,不要怕麻烦,事事锻炼孩子自己动手,有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和创造能力的开发,对养成独立生活能力和独立思考习惯都有很大的好处。
多思考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当孩子问题多的时候“那是什么呀?在哪儿呀?为什么呀?”父母应该高兴,有兴趣地、准确地给孩子答复,不要怕麻烦,也不要嫌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遇事也应该给孩子多提思考的问题,注意提的问题要有利于孩子思考,不要简单把答案说出,多问几个为什么,提高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鼓励孩子思考问题的创造性,这能培养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色的人生源于出色的学习,而出色的学习源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大量事实表明,成绩优秀的孩子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这些学习方法的掌握又来源于自己学习经验的总结。让孩子掌握具有自己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加上勤奋努力,那么,孩子就能不断获得骄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