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
1.让孩子明白: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从前,有一个人来到天堂与地狱参观,在这两个地方,他看到了那里的人们进餐的情景。
在地狱里,由于饭勺很长,那里的人又都自私自利,普遍缺乏爱心,只知道把饭勺往自己嘴里送,结果他们怎么也不能把食物送到自己的口中。因饿得难受,人与人之间便开始相互抱怨和仇恨。
而天堂里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虽然饭勺与地狱的同样长,可大家都有一颗爱心,都能相互帮助。大家举起饭勺,你往我嘴里送,我往你嘴里送,于是每个人都能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并且大家都能和睦相处,欢乐融融。
从上面的这则寓言中可以看出,大家如果都有了相互关爱之心,生活就是快乐幸福的天堂;大家如果都自私自利,生活就是地狱。而一个能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得像天堂一样的有志少年,或是一个经常享受快乐的少年,一定是一个有爱心的少年。
“人之初,性本善”,爱心原是人的天然本能。“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说明爱心也需后天教化与培养。且爱心犹如一座宝塔,需从基础开始,分层而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就会更自信更快乐。
那么,什么是爱心呢?爱心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谅与帮助,就是以爱自己的心来爱别人,就是把关心别人看做是关心自己。有人说,把你的悲伤倾诉给别人,你的悲伤就减半了;把你的快乐分享给别人,你的快乐就加倍了!
对于孩子来说,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生活在所有亲人的呵护中,享受着他们无私的爱,对如何去爱他人却浑然不知。
以前,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不管对小伙伴还是同学,都可以“肆无忌惮”,但是现在,随着逐渐长大,孩子不再是懵懵懂懂的小男孩儿或小女孩儿,而是正逐渐走向成熟。这时和同学交往,大家需要的是信任,是爱心,是理解。
总之,虽然现在和以前有着太多的不同,但只要孩子能积极地去适应,不断地刻意培养自身的爱心习惯,多给他人一份帮助、一份关心、一份理解……就会快乐起来,人际关系的路也就会变得一片光亮。
爱是付出,爱是交流,爱是最伟大的力量,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而一个充满爱心的少年,会更自信,更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青少年只看重学习成绩,只注重智力投资,却忽视了自身爱心人格的培养。畸形的理解模式使很多青少年失去了感情平衡:面对母爱、师恩、友情,既少有感激之心,又无报答之意。
爱心应该是双向的,如果我们只会索取爱,那么长期下去,给予我们的这种爱就会变成一种畸形的爱。
只有当我们把大家给予的爱转化为对大家的爱时,爱才会得到升华。我们要想做到对素不相识的人给予关怀、奉献爱心,首先要心中有父母,有亲人。只有学会了爱父母、爱家人之后,将来才可能去爱集体,爱他人,爱祖国,爱人民。
家教箴言拥有爱心,也便拥有了积极、健康、快乐的人生。因为有了爱,人们便远离了猜忌、怨恨、褊狭和阴暗。
只有拥有爱心的人,才更容易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并凭借爱心昭显出其他优秀的品质。因为爱心是美德的基础,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是专横跋扈的“小皇帝”、“小公主”;不可能是骄傲自大的“夜郎”;不可能是小肚鸡肠的“苦脸婆”;不可能是毫无目标的“水上浮萍”;更不可能是庸庸碌碌的“平庸之辈”!
爱心总是与谦虚、礼貌、热忱、豁达、宽宏和能力等优秀品质结伴而存的,只有对别人付出爱心、处处关怀别人的人,才能获得别人对你的关怀与尊重。
2.让孩子拥有一颗同情心
教育孩子同情他人是很有必要的。父母们应该意识到同情他人的孩子一般都不会霸道,更能从事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比如帮助他人、分担他人的痛苦等。因而这些孩子更能得到同伴和大人的喜爱,在学校和日后的工作中成功的机会就会更多,长大后更能发展与配偶、孩子、朋友的亲密无间的关系。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从小养成同情不幸者的习惯,帮助弱小者,不做横行霸道的小霸王,也不当恃强凌弱的小无赖。在这方面,除了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相应事情进行教育外,还可以通过让孩子饲养小动物、爱护小昆虫和父母一起照顾生病的亲人或年迈的祖辈,帮助残疾人、孤寡老人等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夏天的一个下午,乌云低垂,成群的蜻蜓飞舞,孩子们成群结队地拿着捕网追逐蜻蜓。不一会儿,晶晶家的纱窗上就落满了蜻蜓。
看到这些让孩子辛辛苦苦追来的“俘虏”,妈妈耐心地劝阻说:“蜻蜓宝宝想家了,放它们一条生路吧,做保护益虫的小卫士多好啊!”晶晶马上拒绝:“才不呢!好不容易捉到的,怎么能放掉呢?”过了一会儿,妈妈又说:“天黑了,要下雨啦,蜻蜓妈妈担心在河边玩耍的小蜻蜓,眼睛都哭肿了。我很同情她,我要是你呀,一定放它们回去。”晶晶迟疑了一下,还是有些舍不得。又过了一会儿,妈妈说:“你出去玩儿,要记住早早回家。如果太晚回家,路上碰上坏人把你抓住,关起来,就像这些蜻蜓一样,多可怜啊!妈妈在家也会非常着急的。”说完,妈妈就离开房间。不一会儿,晶晶高兴地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我放走了全部蜻蜓。”
晶晶的妈妈用积极诱导的办法,说服孩子爱护有益昆虫。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富有同情心。
德瓦娜·布鲁克斯上初中一年级,她正在研究无家可归的问题。就像许多同龄孩子一样,这一问题比其他影响她生活的问题更令她感兴趣。有一天,在从学校回家的路上,她遇到一位流浪汉,德瓦娜停下来问:“你需要什么东西吗?”
“我需要一份工作,一个家。”无家可归的人说的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德瓦娜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无能为力,便又问:“你还需要其他什么东西吗?”
“真想吃上一顿饱饭啊!”无家可归者带着满脸的憧憬回答。德瓦娜回家以后告诉了妈妈这一切,在妈妈的鼓励下,她觉得这是她能够做到的。
于是,德瓦娜花了整整3天时间采购、做计划,最后在妈妈和两位姐姐的帮助下,做成100多道菜,送到附近一个流浪者收容所。在此后的一年中,几乎每个周五晚上,德瓦娜全家都要给收容所送饭。在全社区人的捐助与全班同学的帮助下,德瓦娜至今已为达拉斯的无家可归者提供了数千份饭菜。
当《今日美国》的记者采访德瓦娜时,她这么回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他人……而且我们自己也欠别人的。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到过别人的帮助,我们应该随时准备着把别人的帮助转为对别人的关心。”
在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下,德瓦娜以行为解释了什么叫同情什么叫仁爱,她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事实上,她所做的已经超出了同情的范围。因为一旦她了解了无家可归者的感情,就会自愿代表他们做事情。她至今已经帮助了数百人。
冯先生是白领阶层,儿子以爸爸是经理、能挣钱为骄傲,可这孩子自私小气,没有同情心,不愿意帮助人,对别人的给予不思报答,经常想的就是自己。冯先生不喜欢孩子的这种表现,感到孩子没有爱心、同情心是个大问题,要抓紧教育,补上这一课。2004年底,印度洋的地震和海啸夺去了几十万人的生命,还有不少人流离失所、疾苦难当。冯先生和儿子在电视上看到了东南亚人民受灾的悲惨情景和各国人民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的义举。冯先生叹息着,深表同情,可儿子觉得外国离我们很远,与我们没关系。2005年初,冯先生单位举行为灾区捐款仪式,他带儿子来见识了这个热烈的场面,并当场将5000元人民币放入捐款箱。儿子说:“您平时那么节省,现在这么大方!”冯先生说:“我以前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遇到别人有难,就应该慷慨解囊才对。”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就把自己的100元零用钱捐了。此后,对班上的同学有困难也爱帮助了。
鉴于孩子们的乐于助人、善于思考的天性,我们有理由期望现实生活中的同情行为会更多。
3.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想让孩子关心别人,首先要给他说明道理,告诉他关心别人有很多好处;然后,鼓励他从点点滴滴做起,一步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此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并注意使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告诉孩子关心别人有哪些好处
①好心必定有好报俗话说:“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一个人只有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而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儿爱,这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克服困难,不仅可以赢得被帮助人的尊重和喜爱,而且还会由于自己的关心引起了别人的积极反应,从而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并由此增强与他人交往的自信心。
这就是有那么多人愿意关心帮助别人、不图丝毫回报的原因所在——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得到回报,只是这种回报是无形的。
②融入集体生活有些转折期的孩子不合群。其原因主要在于或自命清高,别人不容易与他打交道;或过于自卑,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或性格内向,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
所有这些,都与一个人不关心别人或拒绝别人关心有关。只要学会关心别人,有困难向别人求助,很快就能融入集体生活,心情变得豁然开朗。
③关心别人,更容易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既然我们从别人身上得到许多好处,受到许多关怀,那么理所当然,我们也应该尽到自己的本分,来尽量帮助别人,报答社会。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独自生存。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雷锋。正因为雷锋做好事不计报酬,从不留名,一心为别人着想,他才能为人们所敬佩,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树立的最成功的优秀典型。
让接子懂得怎样才叫关心别人关心别人,包括关心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学,关心集体和学校,关心社会和国家利益,关心世界和未来,当然也包括关心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环境。
①关心别人从孝敬父母开始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也是“别人”。孩子关心别人首先应当从关心父母开始。
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如果连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孝顺,就很难想象他会关心别人。而关心父母也是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有些中小学则要求学生:早晚起居向父母问好;父母回家时要问候;给父母倒一杯水;为父母拿一双拖鞋;吃饭时先请父母,然后动筷;为父母盛饭添菜;外出之前告诉父母自己要去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什么时候回来;放学回家向父母报告在校学习情况、征求父母意见;在父亲节、母亲节、父母的生日,祝贺父母节日、生日快乐。由于这些都是老师要求的,所以孩子做起来都很自觉。
②让孩子学会家务劳动温馨提示作为家庭成员的一分子,孩子有义务参加家务劳动,家长也有责任让他们从事家务劳动。要知道,劳逸结合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参加家务劳动,能够让孩子更加体会到如何切实关心家人。
如果什么事也不做,关心别人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充其量不过是纸上谈兵。
孩子不懂得关心别人,是家长教育的失误。平时要让孩子学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而不要对孩子说“只要你学习搞好了,什么事也不用操心”。
③让孩子知道家长的难处每个家长都有为难之处,让孩子知道真实情况,知道家长为了这个家庭已经很累,便于孩子帮家长分忧解难,关心家长,关心别人。
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也很愿意为家庭做一些事,关键是家长要给他们机会。
④让孩子学会关心集体同学在一起玩耍时,如果发生争吵、打斗、抢玩具等不友好行为,家长应该正确对待,教育他们懂得友好和谦让。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班集体中,每天和同学朝夕相处。对于他们来说,关心别人最主要的就是关心班级、学校,为班级争光,为学校服务,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只有关心班级、学校,才能进一步发展为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未来,最终实现完美的人格。
4.培养孩子的博爱情操
爱使我们的生活有了色彩。孩子们是在用爱编织的摇篮里长大的。他们接受了太多太多的爱,爸妈的、隔辈的、亲朋的、学校的以至社会的。
一位妈妈太爱她的儿子了,可以说是无微不至、面面俱到,可妈妈因病住院一个月,孩子找种种借口,一次也没有去看。妈妈出院后,孩子只说了一句:“明天该你给我做饭了吧!”妈妈寒心至极,她大惑不解,难道对儿子的爱都付之东流了吗?
一个学习不错的女孩是奶奶带大的。奶奶得了不治之症,临终前要见她一面,她竟说要考试,复习功课,没有去。
这样冷漠,心中只有自己,即使将来成了博士、硕士、大学问家又有什么用呢?连对养育自己的亲人都缺少感情,还能指望他们爱祖国、爱人民吗?所以,家长千万不要指望:我爱孩子,孩子就一定爱我。现在孝敬、报恩的意识在孩子们的心里是很淡薄的,因为被爱和爱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被爱是接受,可以舒舒服服地接受并享用,很多孩子已经形成了大家都应该为我服务的思维定式:我是最重要的。
爱人是奉献,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拿最简单的事来说,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个座位,很多青少年都做不到,为什么?站着不舒服,自己要挤来挤去,要受点儿颠簸,不合算。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恐怕还在家长和成年人身上。对孩子只有爱,没有教;只有感情,没有理智;只问学习,忽视品行;常谈功利,不谈公益,结果孩子就变得自私冷淡了。家长给了孩子享受生活的权利,而忽视了让孩子懂得责任和义务。可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板子不能打在所有人的身上,有些家长就做得很好,孩子对爸妈、对家庭不仅有深深的爱,而且有责任感。
一位刚考上名牌大学的贫困大学生,好不容易凑足学费到学校报了到。没多久,家里告诉他妈妈病重住院,他二话没说,退了学,拿回学费给妈妈看病。他边打工边复习功课,妈妈病好了,第二年,他又考取了另一所名牌大学。